劉靜
摘要:學前教育作為終身學習的開端,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和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文章以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為例,論述加大民族地區學前教育投入的意義,主要是有利于少數民族教育公平的實現;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育的開展;有利于促進民族教育的現代化;有利于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維護地區穩定,促進民族發展。加大少數民族地區學前教育投入,促進少數民族地區學前教育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是我國新時期現代教育的方向。
關鍵詞:少數民族;學前教育
東鄉族自治縣位于甘肅省臨夏市中部,是國列貧困縣,東鄉族的教育滯后一直廣受社會各界關注。從地理因素來講,東鄉縣山大溝深、地貧物薄,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給東鄉縣辦學環境帶來極大影響;從歷史因素來講,東鄉縣真正辦教育是在解放后由政府大力號召下被動完成,并非自覺行為,且缺乏向往教育、崇尚知識的傳統;從文化傳統來講,東鄉族作為我國十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之一,經堂教育較之學校教育對東鄉族兒童產生的影響更為深刻廣泛;從經濟條件上來講,東鄉縣經濟極度落后,教育投入內源動力不足;從社會發展角度講,仰賴伊斯蘭文化的優越性,東鄉族與大多穆斯林民族一樣有靈活的經商頭腦,很多人通過做買賣賺到了錢,在利益與“榜樣”力量的驅動下很多人對教育不屑一顧。東鄉族成為少數民族中文盲率最高,受教育程度最低的民族,其教育狀況一直不容樂觀,尤其是學前教育狀況令人堪憂。
“1995年-1996學年東鄉縣共有幼兒園2所,1995年東鄉縣共投入教育經費771萬元,占到了全縣財政支出的25.03%。在經費的分配中,中學207.1萬,小學450萬,東鄉民族師范為25.1萬,幼教10.2萬,民辦補助60.2萬,另有小學維修費7萬。其中幼兒園經費開支明細為工資6.0萬,補助2.9萬。幼兒園占地面積2398平方米,校舍占地528平方米,教師占地388平方米,教工宿舍用房140平方米,校舍總面積中危房面積84平方米。”由此數據可以看出學前教育的狀況非常落后,由于缺乏正規的學前教育機構,很多學齡前兒童接受了經堂教育,使得經堂教育在幼兒學前階段顯得更為重要。但是經堂教育畢竟不是教學生識字、學文化、學科學的正規教育機構,而幼兒教育作為終身教育的奠基,意義重大,顯然,經堂教育擔負不了這樣的職責。
據筆者2012年9月在東鄉族自治縣調查統計的數據顯示:全縣共有幼兒園5所,學生720名,班級17個,包括6個大班,5個中班和6個小班;共學前班18個班級,849名學生。而與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全縣共有一年級239個班級,學生8338名。據當地教師解釋,形成學前人數與一年級人數巨大差異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現行現行“營養早餐”項目的享受對象是從一年級開始的,所以形成了一年級入學兒童驟增的現象,另一方面是學前班、幼兒園的匱缺,大量兒童,包括超齡兒童只能直接就讀一年級,這也就直接造成了師資、教材、教室等配套資源的分配的壓力與難題。東鄉族一共24個鄉鎮,平均下來每個鄉鎮不到一個學前班或者幼兒班。由此,我們看到東鄉縣幼兒教育事業發展水平與我國幼教事業總體水平之間的巨大差異。由于學前教育得不到有校的保障,造成幼小銜接工作困難重重,尤其對于東鄉縣過渡雙語教學,教學任務就更重了。
作為教育貧困的典范,幫助貧困的東鄉地區發展科技教育,應該是扶貧的根本性措施。東鄉縣人口文化水平偏低的情況決定了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必須切實把教育放在優先地位。鞏固和提高的任務依然很重。學前教育的管理體制和投入機制不夠完善。因地制宜的調整東鄉縣學前班與幼兒園的布局,促進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把扶貧與科教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大少數民族地區實施學前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雙語教師的水平,尤其是漢語教學。加強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的“四教統籌”。
一、加大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的投入,有利于少數民族教育公平
教育的基石是學前教育,教育公平的基石是學前教育的公平,少數民族教育公平是少數民族地區學前教育資源配置與政策布施的和理性,整合民族地區教育資源,尤其是加大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的投入有利于實現我國教育的公平與公正,也是民族平等的重要內容。作為國列貧困縣,東鄉的扶貧不僅限于經濟的投入,更需要文化與教育的投入,正如一位教育工作者曾說過,“十年前的教育是今天的經濟,今天的教育又是十年后的經濟。”
二、有利于民族地區雙語教育的順利展開
加大少數民族學前教育投入有助于深化家長對雙語教育的認識與重視,一方面正確認識漢語的學習價值,培養民族成員,尤其是少數民族兒童樹立正確對異質文化,尤其是主流文化的客觀態度,另一方面有利于培養民族成員對民族文化的認識,作為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語言的傳承是少數民族精神家園的建構。一東鄉族為例,東鄉族只有民族語言沒有民族文字,雙語教育的開展主要是通過過渡雙語教學來實現,而過渡雙語教學主要是集中在學前階段和小學低年級。而加大學前教育的投入一方面可以環節雙語教育的壓力,另一方面可以做好幼小銜接工作,保障入學率,切實解決因語言隔閡造成的失輟學嚴重問題。
對于少數民族雙語教育這個系統工程而言,加強民族地區學前教育資源的開發有利于社會各群體對“我族類”與“非我族類”的正確定位,促進社會和諧共融,促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和諧共建,繁榮與共。語言是人類主要的交際工具,不僅可以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播和宣傳,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文化遺產,更可以引進主流文化的現代元素,通過語言搭建交流平臺,促進不同文化的溝通與對話。而雙語教育與學前教育正是為民族教育打下良好的奠基,通過提升基礎教育整體水平,通過教育保護和傳承民族語言,這也是民族語言文化最好的留存途徑。
三、實現民族幼兒教育的現代化
民族幼兒教育現代化應該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礎之上進行的,是一種有繼承,有吸收,有創新的幼兒教育體制。消除因出生帶來的代際貧困,培養兼通雙語雙文化的民族人才,將知識轉化成經濟,有利于民族的現代化。民族地區學前教育課程應當體現傳統與現代的統一,民族文化與多元文化的統一性,即教育的民族性與教育的時代性,以民族文化為載體,編印少數民族熟悉的學前教育教材不僅有利于學前兒童身心健康發展,也符合教育的終極目標。通過加大少數民族學前教育投入,切實解決好幼小銜接師資、教材、兒童興趣,并且對民族文化給予尊重和指導不僅是對少數民族兒童健康發展的關心,也是對民族經濟文化的關照。
四、有利于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維護地區穩定,促進民族發展
發展學前教育,是增強民族團結的重要途徑。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成員,東鄉族應該積極主動地融入到主流社會中去,學習主流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學習一切有利于個人或者民族反戰的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文化多元注意認為,在多元文化社會里,,各民族都有保留自己本民族文化特質的權利,社會允許他們對自我文化的認同。我們應該從小培養兒童跨文化的適應能力,向他們灌輸全球意識,幫助他們從其他文化的角度來觀察自己的民族文化,為他們提供文化選擇的權利和機會,聯系他們熟悉的生活,培養全方位能力,改變西北少數民族幼兒教育相對落后的狀態。
我國大多民族居住在祖國的邊疆地區,但是地緣關系并不影響文化的向心力。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現實是我國民族地區長期穩定繁榮基石。政府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的的投入,完善學前教育體制機制,構建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探索鼓勵社會力量辦園的措施和制度,多種形式擴大學前教育資源,改革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投入和管理體制,改進民族地區雙語教育模式,集中力量攻堅民族地區學前教育各難題,培養一批有愛心、有耐心、有恒心、有信心的少數民族學前教育師資,優先發展民族地區學前教育,是建設我國人力資源強國的基本。加大少數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的投入,更有利于我國邊陲穩定發展,加強少數民族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促進我國各民族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是我國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發展的共同目標。
參考文獻:
[1]馬戎,龍山(加).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的區域差異:24縣調查[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2]中國教育年鑒編輯組.中國教育年鑒2002[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馬以念.西北回族幼兒教育研究[M].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劉 靜,女,回族,寧夏銀川人,青海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民族學專業,研究方向:民族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