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薇
摘要:隨著新資助政策的實施,國家的財力人力投入不斷加大,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也不斷向縱深發展,由傳統的經濟資助向多元化資助轉變,資助的目的也由單純緩解經濟壓力,轉變為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成才的育人功能。校內勤工助學與校外相比,更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更好的實現勤工助學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校內勤工助學;育人;導師制;社團化管理
一、校內勤工助學育人的優勢
近幾年來,關于勤工助學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已經得到社會普遍的認可,如何更好地利用這一載體對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教育和培養,也成為各高校學生資助部門思考的問題。筆者經對比發現,與校外勤工助學相比,校內勤工助學在育人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一)學校可以科學規劃校內勤工助學的規模
校外的勤工助學崗位一般要受市場需求的影響。以校外家教為例,一般在開學初期需求較大,學期的中段和期末需求大量減少。另外,有些節日促銷類的兼職在五一或國慶會臨時需要大量的學生。時間和規模的不固定,使校外兼職只作為學生賺錢的渠道,很難從中受到更多的教育。而校內的崗位在設置和人員配備方面,事先就有規劃,資助中心通過審批和管理控制學生的規模,以達到最適合培養和鍛煉學生的目的。
(二)其次,參加校內勤工助學的學生較穩定
由于校內的勤工助學崗位都是由校內各單位提供,一方面用工單位希望學生盡量的熟悉業務,另一方面由于時間和工作內容相對固定,學生也希望能夠長期工作,因此,工作崗位具有長期性、穩定性的特點。以四川大學為例,2012年一年,85個校內崗位中,64個選用的學生基本穩定,不更換學生的崗位占75%左右。通過勤工助學來培養學生,需要潛移默化的積累,人員的相對穩定,為我們在工作中教育和培養學生提供了時間上的可能。
二、校內勤工助學的創新管理模式
(一)日常管理的規范——完善制度化建設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制度建設是工作得以有效開展的有力保障。同樣以四川大學為例,在制度層面,先后制定了《四川大學校內勤工助學管理辦法》、《四川大學勤工助學兼職管理辦法》、《勤工助學中心信息管理制度》、內部守則等。另外,校內各單位需要設置和增加勤工助學崗位的也要先向學工部提出申請,這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構建出了嚴格的崗位管理流程,對用工情況、工作考核、報酬發放以及對學生崗位申請、紀律要求、報酬確定和報酬領取等事項做了明確而細致的規定。
(二)崗前培訓的加強——建立系統化培訓
校內勤工助學崗位的業務內容,主要涉及校內老師和學生的管理和服務,平時學生很難接觸到這方面的工作,加上參加勤工助學的學生大都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于生活環境的限制,讀書期間很難有機會接觸這樣的涉及各類管理的工作和環境。筆者在工作中經常發現,有些同學在剛做學生助理時,甚至不敢接辦公室的電話,這種情況一方面跟學生的性格有關,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們對工作內容和業務不熟悉。因此在上崗前一定要對學生進行詳細耐心的崗前培訓,在提高勤工助學學生的業務水平的同時,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達到育人的目的。四川大學在各用工單位申請勤工助學崗位時,便明確要求各單位必須對學生進行培訓,讓學生了解工作的情況。培訓的內容涉及多媒體設備管理、文明監督檢查、 辦公室值班等。四川大學及其勤工助學中心秉承資助與育人相結合的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促進勤工助學學生群體素質的提高。
(三) 管理模式的創新——引入社團化管理
勤工助學工作育人功能的實現,需要學校和老師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財力,需要不斷的思考和實踐。為增強勤工助學學生之間的感情和凝聚力,四川大學在勤工助學學生中間,創造性的推行社團化的管理模式,通過學生自主管理和交流,不斷的提升自己。以每個用工部門為單位,組成小的團隊,不僅定期組織召開例會,交流、分享經驗并總結不足,在交流和互動中,同學們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指導老師也會參與例會,為學生們答疑解惑。另外,老師還組織本部門的學生的聯誼活動。使校內勤工助學工作不僅是一個為家庭經濟情況困難學生緩解經濟壓力的渠道,更是一個讓學生積累寶貴工作經驗、相互學習、建立自信的平臺。社團化的管理模式,不僅增強了學生之間團結協作的意識,同時也為家庭經濟情況困難的學生創造了一個展示自我、快樂工作、快樂成長的環境。
(四) 指導方式的創新——建立導師制
高校參與勤工助學的學生人數眾多,如何化整為零,讓老師有機會和學生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指導學生的工作及學習生活也是勤工助學育人功能落實的難點問題。為了突破這個難點,及時了解和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四川大學校內各用工單位均配有一名指導老師。導師們除了要記錄學生的工作量外,還要定期召開例會,總結工作中的不足,鼓勵做的好的地方。
高校最根本的任務就是育人,對高校的老師來講,無論是否在教學第一線,也都應時刻謹記自己的育人職責。而學生資助工作也應一貫堅持“資助與育人”相結合的理念,在工作中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沙愛紅.重新定位高校勤工助學功能[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1.
(作者簡介:董 薇(1985.2-),女,黑龍江黑河人,四川大學學工部學生資助中心科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