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娜
摘要:俄羅斯國家安全觀的發(fā)展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俄羅斯創(chuàng)立之初傳統(tǒng)安全觀即被拋棄,但直到葉利欽中后期俄羅斯的國家安全觀才開始形成,并在普京執(zhí)政后進一步調整,以適應俄面臨的國際、國內安全環(huán)境的變化。2008年“梅普”組合上臺后,俄羅斯的國家安全觀又有了新的飛躍和發(fā)展,形成了向新型安全觀過渡的過渡性安全觀。
關鍵詞:俄羅斯; 國家安全觀;傳統(tǒng)安全觀;過渡型安全觀
所謂國家安全觀,是指國家安全問題的根本態(tài)度和觀點,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國家安全觀念。本文將以此為主線來研究俄羅斯國家安全觀的發(fā)展演變問題。
一、傳統(tǒng)安全觀時期
俄羅斯在歷史上經歷了莫斯科公國、沙皇俄國、蘇聯(lián)等幾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雖然各個時期有著不同的歷史軌跡,但“擴張”安全觀卻傳承了數百年。在俄羅斯歷史上,“擴張”不僅可以讓俄羅斯人大版圖,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他們有安全感。俄羅斯民族的祖祖輩輩都將“擴張”看作其民族生存、安全、興旺與發(fā)展的有效手段,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種“擴張”的安全觀。
到了蘇聯(lián)時期,特別是冷戰(zhàn)期間,東西方兩大陣營對峙,并展開了以擴充軍事實力為目的的軍備競賽。這一時期,蘇聯(lián)奉行的主要是以軍事手段為依托的軍事安全政策,并以軍事安全代替國家安全的地位。到了蘇聯(lián)后期,更是依靠其龐大的軍事實力與美國在全球爭奪霸權,以此來確保自身安全。因此,不難看出,這一時期蘇聯(lián)安全觀實質仍是以“擴張”為目的的傳統(tǒng)安全觀。
二、蘇聯(lián)末期至葉利欽初期——安全觀發(fā)生悄悄轉變
進入到二十世紀70年代末以后,蘇聯(lián)的經濟停滯不前,政治矛盾日趨尖銳,國力開始衰弱。戈爾巴喬夫上臺后推出了改革“新思維”,蘇聯(lián)的國家安全觀也驟然發(fā)生逆轉,由其制定的“純防御”軍事學說可以看出,其安全觀開始由“擴張”轉變?yōu)椤笆湛s”。
俄羅斯獨立之初,國家一度陷入困境之中,面臨著嚴重的政治、經濟和安全危機。由于失去了蘇聯(lián)時期廣闊的戰(zhàn)略緩沖區(qū),俄羅斯的安全環(huán)境急劇惡化。然而,這并沒能促使俄羅斯形成適應新形勢的國家安全觀,也沒能采取必要的措施去維護國家安全。相反,當時俄羅斯的“大西洋主義”壓倒了“歐亞主義”,對外采取了向西方“一邊倒”的政策。在維護國家安全方面的基本思路是,與“美國等西方大國為‘天然友邦和最終盟友,謀求與西方建立戰(zhàn)略同盟關系”,并不惜犧牲國家利益來贏得西方信任,以此來獲得國家安全。因此,這段時期,一方面俄羅斯的傳統(tǒng)安全觀已經被完全遺棄,但另一方面俄并沒有產生新的、被全社會認同的安全觀念。可以說,這段時間俄羅斯陷入了國家安全觀的真空期,也可以說處于安全觀的轉變期。
三、葉利欽中后期——俄羅斯國家安全觀逐步形成
二十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即葉利欽中后期,俄羅斯對安全問題的認識日趨系統(tǒng)化并形成了俄羅斯的國家安全觀。
(一)形成背景
政治方面,俄羅斯獨立之初主動向西方靠攏的“一邊倒”政策未打動西方國家,反而加深了自身的外交弱勢,甚至使俄羅斯淪為二流國家。
經濟方面,俄獨立后給予厚望的“新馬歇爾計劃”未能實現,西方的一劑“休克療法”更是讓俄羅斯的經濟陷入癱瘓的境地。
安全方面,由于北約集團擔心俄羅斯再度成為軍事帝國,因此對俄羅斯采取了遏制的政策,特別是1993年企圖通過北約東擴從安全機制上徹底剝奪俄羅斯的大國地位。北約東擴使俄羅斯冷戰(zhàn)后已經嚴重惡化的安全環(huán)境面臨進一步惡化的危險,從而急劇地增大了俄羅斯的危機感。
(二)主要內涵
葉利欽中后期形成的俄羅斯國家安全觀,從內容上基本上涵蓋了當時俄羅斯安全面臨的所有實質性的問題,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第一,在安全主體方面,認定俄羅斯國家安全的主體包括個人、社會和國家。關于這一點,在1996年俄羅斯總統(tǒng)致聯(lián)盟委員會的《國家安全咨文》中就明確指出:“國家安全是國家利益免遭內外威脅的受保護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能夠保障個人、社會和國家的進步與發(fā)展”。此外,在1997年版的《俄羅斯聯(lián)邦國家安全構想》中也對此作出明確:要求保障個人、社會和國家安全免遭內外威脅。
第二,在安全的領域方面,突破了傳統(tǒng)安全觀中局限于軍事安全為核心的狹隘范圍,而同時將政治、經濟、生態(tài)、社會和精神等安全提到了重要的位置,這一突破對于俄羅斯來說是進步的表現,表明俄羅斯的安全觀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第三,在威脅判斷方面,俄羅斯認為其面臨的威脅包括內外兩個方面,且內部威脅大于外部威脅。(1)內部威脅:包括國內經濟危機;法制國家和社會尚未完全建立;地方分離主義和民族主義勢力抬頭;社會貧富差距大,腐敗和犯罪現場泛濫;軍事改革緩慢,武裝力量戰(zhàn)斗力下降等。這些威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使俄聯(lián)邦的穩(wěn)定、完整和統(tǒng)一面臨嚴峻挑戰(zhàn)。在眾多威脅中,經濟領域的威脅是最為突出、最具根本性的,可能導致各種社會危機。(2)外部威脅:主要來自三個方向:西部,北約東擴;南部,伊斯蘭極端勢力的滲透和擴張;東部,與日本人能北方四島爭端及中國的迅速崛起。在上述威脅中,最為嚴重和直接的外部威脅來自北約東擴等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企圖進一步削弱俄羅斯政治、經濟和軍事地位,進一步擠壓俄羅斯戰(zhàn)略空間的現實行為。
第四,在維護國家安全手段方面,主張中和運用政治、軍事、外交、經濟等其他手段保障俄羅斯安全,突破傳統(tǒng)僅僅依靠軍事手段維護國家安全的做法。相比傳統(tǒng)安全觀時期過分依靠軍事手段和獨立之初“理想主義”對軍事手段的忽視而言,這一時期把軍事手段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性置于中等的水平。
四、普京時期——俄羅斯國家安全觀調整
在整個葉利欽時期,俄羅斯對自己面臨的安全處境逐漸有了一個比較清醒的認知,放棄了獨立之初對西方不切實際的幻想,但這種認識并未調整到位,特別是對美國獨霸世界的也心仍然認識不清,對北約東擴的現實性也估計不足。2000年1月,俄羅斯出臺了第二部《俄羅斯聯(lián)邦國家安全構想》,與上一版相比,新的安全構想一方面對俄羅斯的安全環(huán)境有了更加清晰、準確的認識,另一方面也標志著俄羅斯國家安全觀正在向新型安全觀轉變和過渡。主要表現在:
第一,從安全主體來看,俄羅斯構建了一個以國家為基本主題的多元化安全主體體系,將個人、社會、國家,直至整個國際社會都看成是安全的主體。在2010年版的《俄羅斯聯(lián)邦國家安全構想》中明確指出:“個人利益是指個人、社會和國家在經濟、內政、社會、國際、信息、軍事、邊防、生態(tài)和其他領域內平衡利益的總和”。這是對葉利欽時期的充實和完善。
第二,在安全領域方面,這一時期的俄羅斯將國家安全的范圍由先前的政治、經濟、軍事、生態(tài)領域拓展到包括人口、信息和宗教等在內的諸多領域。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突出強調了經濟安全的重要性,認為經濟安全是俄國家安全的基礎和主要內容,是保障國家安全的關鍵所在。沒有經濟安全的保障就不能解決國家所面臨的任何內外問題。這一點充分反映了俄羅斯在安全觀上的重大突破。
第三,在對威脅判斷上,俄羅斯認為其國家安全環(huán)境進一步惡化,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在外部環(huán)境中,北約東擴是俄羅斯面臨的首要外部威脅,使得俄羅斯的安全環(huán)境被大大壓縮;內部環(huán)境中,南部地區(qū)的民族分裂勢力、伊斯蘭教原教教旨主義問題更加突出。發(fā)生變化的是,葉利欽時期俄認為其面臨的內部威脅大于國際威脅,而這一時期俄認為其面臨的國際威脅在不斷增大,“國內動亂威脅主要根源來自國外”,美國和北約是俄羅斯外在威脅的“主要策源地”。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俄羅斯的潛在威脅已上升為主要威脅。
第四,在維護國家安全的手段方面,強調運動多種手段保障國家安全,尤其加大了對軍事手段的倚重。重新確立了軍事實力在保障國家安全中的基礎和支柱作用。2000年版的軍事學說還放棄了1993年版軍事學說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則。
總的來說,普京時代的俄羅斯國家安全觀,實現了安全主體的多樣化、安全內容的綜合化和安全手段的多樣化。
五、“梅普時期”——過渡型安全觀
普京執(zhí)政8年,俄羅斯重新崛起,實現了從危及到復興,從穩(wěn)定到發(fā)展的重大歷史轉折。2008年,梅德韋杰夫正式就任俄羅斯總統(tǒng)并任命普京為總理后,俄羅斯進入了一個以“梅普”組合為特征的新的發(fā)展階段。隨著《2020年前俄羅斯聯(lián)邦國家安全戰(zhàn)略》的出臺,俄羅斯新時期國家安全觀也顯現在世人面前。與之前相比,新時期俄羅斯國家安全觀不僅繼承了傳統(tǒng)安全觀的部分內容,更是在此基礎上有了新的飛躍和發(fā)展,表明俄羅斯的國家安全觀正在向新型安全觀過渡。
第一,在安全主體方面,新時期更加強調國家安全中的個人因素。在蘇聯(lián)解體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由于社會的動蕩不安和經濟的不斷下滑,充分保障個人安全和利益成為廣大俄羅斯人民的普遍要求。因此,《2020年前俄羅斯聯(lián)邦國家安全戰(zhàn)略》首次引入了“以人為本”的治國理念,將公民個人安全上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僅認識到個人、社會安全與國家安全優(yōu)先方向僅次于國防、國家和社會安全的第三大戰(zhàn)略重點。
第二,在安全領域方面,新時期俄羅斯對國家安全的領域進一步拓展到科技、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文化等領域,并將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保障各階層的政治穩(wěn)定和社會穩(wěn)定等社會安全擺在與國防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其中,在各個安全領域中發(fā)生突出變化的是經濟安全地位空前提高,對經濟安全格外重視,并將經濟穩(wěn)定置于國家安全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某種程度上甚至超越了傳統(tǒng)安全問題。
第三,在威脅判斷方面,既強調外部威脅,也高度在重視來自國家內部的種種威脅。(1)外部威脅:仍將美國謀求軍事霸權、北約東擴、俄周邊國家部署反導系統(tǒng)等傳統(tǒng)安全威脅視為俄羅斯面臨的首要威脅。同時,國際恐怖主義、環(huán)境惡化、國際犯罪等問題也日益突出,“對個人、社會和國家發(fā)展形成了新的威脅和挑戰(zhàn)”。(2)內部威脅:經濟和社會領域,尤其是經濟領域。2008年來的世界金融危機導致俄能源出口銳減,隨之而來的一系列負面經濟影響構成了俄羅斯國家安全利益的首要威脅。
第四,在維護安全手段方面,注重多種手段的綜合運用。俄羅斯認為,威脅的多元化必然要求應對威脅手段的多樣化,應根據威脅的不同方向和不同性質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特別是應運用非傳統(tǒng)手段(指人文領域的措施,主要包括法律、宣傳、教育、技術等手段)應對非傳統(tǒng)威脅,從而豐富了保障國家安全的措施。同時,俄進一步認識到西方國家遏制俄羅斯的根源在于俄經濟的停滯和倒退,造成以經濟實力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的急劇下降。因此,俄將經濟增長視為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手段,即由先前的“以安全保發(fā)展”變更為“以發(fā)展促安全”。
參考文獻:
[1]叢鵬.大國安全觀比較[M].時事出版社,2004.
[2][俄]葉利欽.“總統(tǒng)國家安全咨文”[N].[俄]獨立報1996年6月14日。
[3]軍事科學院世界軍事研究部.俄聯(lián)邦軍事進本情況[M].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
[4]楊正祥.外軍與臺軍知識[M].解放軍出版社,2004.
[5]友誼.葉利欽時代的俄羅斯(軍事卷)[M].人民出版社,2001.
[6]薛興國.俄羅斯國家安全理論與實踐[M].時事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閔 娜(1987-),山東棗莊人,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