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曦
摘要: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國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并伴隨著“西學東漸”,西方的社會福利思想及制度開始傳入中國,這時期形成了一系列的新的社會福利思想。本文首先闡述了近代社會福利思想興起原因,同時對當時幾個主要的福利思想進行概括,試得出近代中國社會福利思想所產生的經濟、政治以及文化這三方面的作用。
關鍵詞:近代社會;福利思想;思想內容
一、近代社會福利思想興起的原因
(一) 社會災難孕育中國近代的福利思想
自近代以來,中國政局動蕩不安,內憂外患。中央政權對基層的統(tǒng)治力量比較弱小,無法全面協(xié)調和集中社會力量處理國家社會的公共事務。中國是農業(yè)大國,農業(yè)與手工業(yè)在家庭內部牢固結合。在這種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模式之下,中國農村社會中存在著大量的隱性失業(yè)人口。同時自然災害嚴重,導致農業(yè)無法增收,大量農民無法生存,成為游民,紛紛涌入城市,從而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為解決農村的隱性失業(yè)問題和游民問題,社會救濟的重要性于是顯示出來了,但由于國庫空虛,政府也無法全力解決這些問題,這就為近代社會福利思想的產生提供了空間。
(二) 西方福利思想促進中國近代的福利思想
西方社會福利思想逐漸傳入近代中國,傳教士通過在教堂以及其他社會福利機構介紹和推廣西方社會的福利思想,主要有教會救濟事業(yè)、教會醫(yī)療事業(yè)、教會慈幼事業(yè)等。傳教士借助救災的機會同清政府的各級官員接觸,特別是洋務派大臣,傳教士的意圖十分明顯,想通過清政府的官員來滿足自己的利益,即便如此,這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近代福利思想的產生發(fā)展。
(三) 有志之士發(fā)展中國近代的福利思想
在傳教士通過傳教向中國傳播西方社會福利思想的同時,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也開始對社會福利和社會救濟等方面有所關注,特別是那些洋務大臣。在西方社會福利思想傳入中國的過程中,留學生也發(fā)揮這重要的作用。近代的留學生大部分出國之前在國內受到新式學堂教育,在海外又接受的是外國先進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從而成為影響近代中國社會發(fā)展和傳播福利思想的主要力量,對近代中國社會福利思想傳播起到了升華作用。
二、近代中國主要的社會福利思想
(一) 太平天國的社會福利思想
1. 洪秀全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洪秀全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這是太平天國的總綱領,他以解決土地問題為核心,從政治、經濟、軍事、宗教等幾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對美好社會的愿景,其中社會福利思想也有許多新的內容。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訓》中表達了 “有無相恤,患難相投,門不閉戶,道不拾遺,男女別途,選舉上德”的思想。后來,在《天朝田畝制度》中,他又構想出“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人不均勻,無人不保暖”的理想社會。
2.洪仁玕提出《資政新篇》。太平天國后期,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了一個旨在整頓朝綱、發(fā)展資本主義的綱領《資政新篇》,提出了許多改革社會的新主張。在社會慈善領域,提出了建立醫(yī)院、鰥寡孤獨院、育嬰堂等福利事業(yè),這些機構都是以西方社會的慈善事業(yè)為基礎提出來的,并且通過一種新的籌款方法來促成這些機構的建立,國庫不再支付資金來興辦,轉而依靠私人捐款救助、促進中國近代福利事業(yè)的發(fā)展;社會風俗方面,洪仁玕還主張發(fā)動民間辦學院、醫(yī)院,他認為統(tǒng)治者應該起表率作用,曾說:“倘民有美舉如醫(yī)院、禮拜堂、學館、四民院、四疾院等,上則親臨以隆其事,以獎其成”,以達到凈化社會風俗的效果;在經濟生活領域,主張興辦鐵路輪船等現代交通事業(yè),他認為“要隘可以防患,兇旱水溢可以救荒,國內可保無虞,外國可通和好,利莫大焉”,同時主張學習西方,發(fā)展工商業(yè),獎勵技術發(fā)明,興辦保險事業(yè)。
洪仁玕《資政新篇》集中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國社會發(fā)展方向,具有進步性。但它沒有把發(fā)展資本主義與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相結合,從未提到農民最關心的土地問題,也缺乏實踐的社會、經濟和階級基礎,對太平天國的現實斗爭沒有起任何積極作用,而且戰(zhàn)爭環(huán)境也不具備實行的客觀條件,所以它根本沒有實行。他的社會福利思想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是近代仁人志士向西方學習的一個杰出成果。
(二) 康有為的社會福利思想
康有為是近代戊戌變法的領袖,他提出“恤窮、務農、勸工、惠商”的四大國策, 拯救國家需從“扶貧濟弱”開始,他認為只有國民不再窮弱, 國家才能強大。戊戌變法失敗后,康有為看到國家民族的苦難更加深重,他流亡日本,游歷歐、美等地,尋找救國醫(yī)民的良藥,西方資本主義的思想對他產生了影響,最終寫出《大同書》,這本書融會儒家的大同說與基督教的“平等觀”,吸納達爾文的進化論與傅立葉等人的空想社會主義,提出了建設一個無私產、無階級、人人相親、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的理想。他詳細設計了大同世界中社會為婦女、兒童、老人興辦的福利教育事業(yè),他提出了“公養(yǎng)、 公教、 公恤”的福利思想。 “公養(yǎng)”即婦女懷孕后,就進入到政府建立的“人本院”贍養(yǎng),進行胎教。嬰兒在出生后統(tǒng)一由政府興辦的“育嬰院”、“懷幼院”之類的福利機構來撫養(yǎng)。 “公教”就是要實行惠及全體國民的義務教育,小孩從小學到大學由全部由公家機構進行義務教育,兒童六歲進入“蒙養(yǎng)院”,十歲進入“小學院”,十五歲進入“中學院”,十八歲進入“大學院”,直到二十歲畢業(yè)學有所成,經過十四年的義務教育,讓每一個青年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專門的技術訓練,可以讓青年都憑借他們各自的專長為社會做出貢獻。 “公恤”指人要是染上疾病或身至殘疾便可以去到公立的“醫(yī)疾院”、“養(yǎng)老院”進行治療康復。一般人到了晚年若無法自理生活,或者實在貧困無依靠,都可以進入“養(yǎng)老院”、“恤貧院”得到全面的照顧。康有為想通過這些社會福利機構達到大同世界的美好愿望。
(三) 孫中山的社會福利思想
孫中山作為資產階級革命的領袖,他的福利思想的主要體現在“民生思想”,他認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便是”。“民生思想”的來因一是受太平天國的空想社會主義和改良派關于發(fā)展資本主義思想的影響;二是受歐美資產階級改良思想的影響,這是民生主義最重要思想來源;三是受各派社會主義學說的影響。
“平均地權、節(jié)制資本、發(fā)展實業(yè)”是孫中山解決民生問題的主要措施, “平均地權”即“核定天下地價,現有之地價,歸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會改良進步之增價,則歸于國家,為國民共享”。孫中山認為這一方案的實施可以防止壟斷,也能使“公家愈富”,從而促進社會的發(fā)展。 通過“平均地權”的主張實現土地國有,是民生主義的核心內容。后來孫中山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張,并提出了其實施的方法,這使平均地權思想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節(jié)制資本”即把鐵路、電氣、水利等一些重要的大實業(yè)都收歸國有,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防止資本家壟斷,同時還能集中力量發(fā)展經濟。節(jié)制資本主要包括節(jié)制私人資本和發(fā)達國家資本,他認為當時的中國不能與西方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作比較,僅僅節(jié)制資本是不夠的。因為中國當時貧窮且生產力十分低下。所以中國要大力發(fā)展國家資本,從而實現國富民昌的美好局面,其民生主義的理想也就實現了。“發(fā)展實業(yè)”孫中山民生主義的另一個重要內容,發(fā)展實業(yè)就是發(fā)展近代中國的工業(yè),實現國家工業(yè)化。
三、近代社會福利思想的作用
(一) 社會作用
近代的社會福利思想在廣大知識分子、慈善家、實業(yè)家、革命家的廣泛傳播下,使福利思想更加深入到各階層人民心中。洪秀全、康有為、孫中山構想出了美好的理想社會藍圖,掙脫了傳統(tǒng)的家庭觀念,促進了民族觀念的傳播和加強了民族團結。近代以來,教育事業(yè)蒸蒸日上,西方文化、科技以及教育方式的傳入更是瓦解了中國歷代以來的科舉制度,在改變原有的教育格局基礎之上,增長了民眾的見識,開闊了民眾視野,促進民眾思想觀念的更新,從而加快了社會風氣的日新月異,維護了社會的相對穩(wěn)定。孫中山民生主義學說中,關于社會和平協(xié)調發(fā)展的思想,關于共同富裕的思想,明確體現了重視民生、造福民生、和諧民生的主旨。
在近代社會內憂外患戰(zhàn)亂不斷的情況下,社會機構以及政府的一系列措施,如開荒賑災、教養(yǎng)貧民、收留殘疾人以及孤兒、對無業(yè)游民進行教育改造,救助大量災民,讓他們不用流浪街頭乞討,不至于成為盜匪,這樣大大減少社會的不安定因素。由此可見,社會福利思想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指導社會的變遷,發(fā)揮穩(wěn)定社會的功能和作用,成為調節(jié)社會的一種重要手段。
(二) 經濟作用
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福利是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近代以來,眾多的思想家并不是孤立地討論社會福利,而是將社會福利與發(fā)展實業(yè)緊密相連,以國家力量發(fā)展實業(yè)來推動社會福利事業(yè),傳播社會福利思想,將社會福利事業(yè)建立在近代工業(yè)化、產業(yè)化的基礎上。近代的有識之士大多與洋務派、維新派關系密切,與西方世界接觸較多,以“利民、富民、便民”為宗旨要求發(fā)展實業(yè),康有為、孫中山的社會福利思想中都提到了要發(fā)展生產力的思想。在大力發(fā)展交通事業(yè)外,還提倡發(fā)展保險業(yè)、銀行業(yè)、郵電業(yè),以謀求社會生活的正常和安定。
要徹底解決民生問題,則要發(fā)展實業(yè),推動生產的巨大進步,為社會福利事業(yè)創(chuàng)造堅實的物質基礎。富民與強國相輔相成,很難想象,一個哀鴻遍野、乞丐遍地的國家能成為富國強國。雖說實業(yè)的發(fā)展決定了社會福利的前景,但社會福利思想的巨大進步,是近代時期經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促進因素。
(三) 文化作用
眾多思想家知識分子從中西社會比較入手,從“民有”、“民享”的近代意識出發(fā),通過與西方的直接接觸或是通過傳教士、出洋大臣和留學生等的間接接觸,都對西方社會福利思想有了初步且逐步深入的了解,并在中國古代民本大同思想的基礎上綜合西方的社會福利主張,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近代意義的社會福利思想,從而掀起了近代中國思想史上第一次社會福利思想的研究高潮。
康有為、孫中山試圖將西方社會福利制度與中國傳統(tǒng)的大同思想結合起來,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符合人類文明發(fā)展趨向的新的社會福利保障模式,將中國古代的大同思想推向了新的發(fā)展高峰。在中國社會思想史上,它第一次對傳統(tǒng)的宗族福利保障模式進行了深入的批判和反思,中國傳統(tǒng)社會福利思想帶有濃厚的“宗族福利保障”特點,很多封建士大夫在封建統(tǒng)治陷入危機時,往往都以此作為救世妙方。“民本”思想是中國統(tǒng)治階級的治國良策,是中國古代儒家傳統(tǒng)政治思想的精華,統(tǒng)治階級利用“民本”思想來協(xié)調“邦民”關系、維護其統(tǒng)治秩序,穩(wěn)定社會,安定民心。“民本”思想強調人民大眾的基礎性作用,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主要是重民力、順民意,注重民心向背,關懷民生疾苦。近代的思想家繼承了這一思想并使之成為社會福利思想與實踐的理論基石和現實歸宿。
參考文獻:
[1]韓明晨,伍雪峰.孫中山民生史觀指導下的社會福利思想分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9).
[2]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料叢刊太平天國[M].廣州:神州國光社出版,1952.
[3]林琳.近代中國社會福利思想探析[D].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6.
[4]康有為.大同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5]李瑞.建國前中國社會福利思想發(fā)展概述[J].天府新論,2009(3).
(作者簡介:黃 曦(1990.11-),女,漢族,湖北孝感人,2008年考入湖北工程學院學習商貿英語專業(yè),2012年考入武漢大學社會學系,學習專業(yè)為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