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國
“民國學術文化名著叢書”是岳麓書社為拓展古籍出版范圍,豐富出版資源而全力打造的核心產品線。自2010年第一輯上市以來,目前已共出版九輯一百八十種圖書,第十輯二十種圖書也即將于近日付印,屆時將成為一道有兩百種圖書的蔚為大觀的民國學術文化大餐。
岳麓書社為什么會鐘情于民國學術文化,并且推出這么一大套規模宏大的叢書?是因為作為一家享譽海內外的地方古籍出版社,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越來越感覺到傳統的古籍出版與地方文獻整理有路越走越窄之感,比較具有市場影響力和社會效益的古籍圖書基本上都已呈現飽和競爭的態勢。在這樣的背景下,擴充傳統的古籍概念,將出版視野投向廣闊的民國學術文化領域,一方面能迅速拓寬古籍出版社的出版路徑;另一方面,在數字出版風起云涌的大背景下,也能搶占優質數字出版資源。同時,民國這一時期雖然不長,但大師輩出,佳作紛呈。而岳麓書社適時推出民國學術文化名著叢書這樣一套巨制,不單純是一項出版工作,更是在做民國學術探索與發現的大工程。該叢書所選書目皆為民國時期文化泰斗所作震動當時并影響現在的經典學術著作。對這些經典著作重新加以整理并以系列形式推出,不僅可以為今天的學術研究提供寶貴的文獻資料,同時也再現了那個百花齊放、精英輩出的時代的文化面貌和文化品格,對我們今天的文化建設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
民國這樣一個學術大發展大繁榮的時期,自然也備受國內出版界與學術界的關注,但學術界的整理研究和出版界的整理出版工作還不夠深入,也不夠全面。不少出版社均曾涉足這一出版領域。但綜觀這些民國學術文化著作的整理出版,要么十余種至三五十種,要么甚至單行本推出,雖然所選著作也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想要通過這些一鱗半爪的零散出版,基本勾勒民國學術文化的概貌,卻無疑有點窺斑見豹似的苛求。為保存、借鑒這一時期的學術成果,促進當今學人在更高層次上研考民族文化傳統與現代化及西方文化的交接融合,同時使民國學術文化著作的出版更見系統性,岳麓書社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規劃了“民國學術文化名著叢書”這樣一個規模宏大、選目精良的出版工程,力圖通過這套圖書的叢書,基本勾勒民國學術文化的概貌,占據民國學術圖書出版的制高點。
從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清王朝統治, 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歷時三十八年,史稱民國時期。與政治經濟衰敗顯著不同的是這一時期學術大放異彩,既有國故的整理與歸納,傳統文化得到進一步繼承、發揚,又有新的學術方法與學術門類的引進與吸收,西方文化高強度地沖擊著當時學人的思維和視野,一時間著述興盛、流派紛呈。其中,古今中西融合創新與新學術范式的確立,是民國學術最主要的特色與成就。
民國時期學術的背景是內部的社會轉型和外部的西學東漸,特點是古今中西(印)學術、各門學術、同門各派學術之間的多層次的碰撞交匯與融合創新。這包括有傳統考據方法與西方實證方法的融合,傳統的義理方法與西方詮釋學方法的融合,傳統的直覺方法與西歐、印度的直覺方法的融合,而更具有深遠影響的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方法傳入中國后,與中國傳統的樸素辯證方法相契合,作為具有科學性、革命性和實踐性的方法論原則在民國學術界嶄露頭角,并沿著政治和學術兩個方向發展和深入。
社會轉型與傳統的解構激發了思維方式的變革,進一步推動了西學東漸的腳步;反過來,西學東漸又推動了新學術范式的確立。以白話文為代表的新的話語模式,尊重科學與哲學的新的思維模式,重視實證與“懷疑”的新的學術精神,極大地推動了民國時期學術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涌現出了一大批學術群體和大量學術著作。其中,不少是確立新學術范式的開山之作。例如,學術史上最為稱道的“三史”——以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上)為代表的哲學史體例;以梁啟超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為代表的學術史體例;以侯外廬的《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史》為代表的思想史體例——即是典型。
從2008年開始,岳麓書社就開始了民國學術文化圖書板塊的市場調研、項目規劃與資料整理工作。在選目之初,即廣泛征求了朱學勤等學術大師的意見與建議,所選書目將著力點放在“學術”和“文化”兩個向度,內容包羅萬象,涵蓋戲曲、哲學、文學、美術、歷史、宗教等方方面面。
何謂學術文化名著?也許一千個讀者會有一千種答案。在我們眼中,這個名著的范疇,不簡單定義為廣為當下學術界、出版界關注的諸如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梁啟超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等公認的學術經典;也包括諸如羅根澤的《管子探源》、譚丕模的《清代思想史綱》、何炳松的《浙東學派溯源》等在學術史上確有其創見與地位,但在當下的出版界卻受冷遇的學術著作。既有侯外廬的《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余嘉錫的《目錄學發微》、陳衡哲的《西洋史》等不少學術領域的開山之作、扛鼎之作;同時也涵蓋了諸如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談美》,豐子愷的《緣緣堂隨筆》、《藝術修養基礎》,夏丏尊、葉圣陶的《閱讀與寫作》、《文章講話》,胡樸安的《文字學ABC》等民國時期具有廣泛影響的學術文化普及性著作。同時,還適當選入了諸如婁壯行的《俄國史》、盧文迪的《希臘史》、余家菊的《英國史》等民國時期教材。
在整理出版過程中,我們整個編輯整理團隊達成共識,文史哲的學科分類并不太適應民國時期的學術情況,既難以對部分著作準確劃分,也難以讓所有著作都對號入座,因此,簡單地對這些學術典籍做分類,時機還不夠成熟。所以叢書不按學科分類,而是根據整理進度,分輯分批順次出版。
要想編輯出一套相對完美的叢書,底本的選擇極為關鍵。我們的原則是全部以民國時期的首版為底本,并參校版本流布過程中的優秀版本。由于年代久遠,且民國時期的長期戰亂局面,首版底本的搜集與整理極為艱辛。編輯整理團隊在各大圖書館埋首書堆,反復搜尋,力求找出最為適合的底本。這些底本往往都不開放借閱,對我們的搜尋帶來的極大的困難,同時不少版本費用也不菲。我們克服了重重困難,陸續將選目所需底本全部復印整理,分類歸檔。再就是版權的購買也有不少現實困難:許多作者的版權繼承人散落海外,聯系不易;部分作者的后人的繼承權歸屬不明;許多大家的作品或單冊或全集,在這之前就已授權給其他出版社,但對于我們這套書的整體性而言又不可或缺。這些都給我們的編輯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難度,也客觀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推進速度。民國時期的不少專名(尤其譯名)與目前通用用法有很大出入,標點符號使用也不夠規范,不少圖書用紙和印刷質量很不好,底本不夠清晰,底本錯、訛、漏、衍的地方也為數不少,這也給我們的整理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阻力,很多時候為了一句話、一個字就要對照不同的底本,查閱不同的工具書。我們克服了版本搜集、版權購買、整理編校過程中的重重困難,穩健推進,從2010年開始到2013年初,三年時間推出了一百八十種圖書,并將于近期付印第十輯二十種圖書,將這一大型出版工程暫時告一段落。叢書改繁體豎排為簡體橫排,便于現代讀者閱讀;對原著作中顯系排印誤刻者,均直接修改,不出校記;對原書中之專名及其譯名,均尊重原著,一仍其舊;對原著中與現代標點規范出入較大,明顯影響讀者閱讀的,按現代漢語規范進行部分處理;各書后精心撰寫“后記”一篇,說明著者基本情況、圖書的版本流布、圖書的學術影響等,以期為讀者提供閱讀指南。出版者寄望通過這樣的努力,為廣大讀者提供一套選目精當、編排得體、使用方便的民國學術文化精品,讓廣大讀者沿著這些民國學術文化大師們的足跡,博采廣溯,充分領略原汁原味的“民國范兒”。
從規劃開始的五年多時間,從整理出版開始的三年多的時間,有版本搜集過程中埋首書堆的艱辛汗水,有編校過程中“秋風掃落葉”的不懈努力,有版權購買過程中的反復溝通。有欣慰,有辛酸,也有不少遺憾——這既有部分選目圖書因為底本闕如或者版權確實談不下來而不得不放棄的遺憾,也有編校過程中“秋風掃落葉,隨掃隨生”,難稱完美的遺憾。這些遺憾,只能在下一步的進一步規劃與整理中盡量彌補了。
下一階段的工作重心,將放在這兩百種圖書單品以及部分確實可再加入的品種的再規劃與再打磨。我們將根據目前已上市品種的讀者反響與市場表現,從原有品種中析出部分精品,并補充部分相關新品,按照內容相關度較高的原則,先推出兩到三個小的合輯,每個小輯八種圖書,對這些品種進行進一步的精審精校,重新設計版式重排,并加前言或導讀。封面設計風格上按照小合輯收書特點,分別設計,保持小合輯風格統一,各小合輯之間則既有一定的聯系,又有各自的風格特點。
我們相信,之前的大步推進、迅速鋪開有其意義與價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學界同仁與讀者朋友的認同;我們寄希望再次打磨,能彌補之前工作中留下的些許遺憾,讓這些學術經典散發出更為璀璨的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