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婧婉
張欣, SOHO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她是一位房地產大亨,發家卻不在中國,而在美國華爾街,但是她懷著思鄉之情回到中國,并且發事業發揚光大。張欣是世界上第五富有的白手起家的女性億萬富翁。她和她的丈夫也是生意上的合作伙伴,他們建造了很多大樓,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難以望其項背。作為地產商,張欣特別注重建筑設計,這為她贏得了建筑界喬布斯的稱號。她公司旗下的建筑造型大膽,極具流動感和未來感。充分表達了中國邁入現代化世界的堅定步伐。張欣說,當她在建造這些大樓的時候,她有一種責任感,就像是在設計新的北京。這些新的建筑構成了城市的面貌。
當然,她的另一個身份更讓人印象深刻:中國地產巨頭潘石屹的夫人。潘石屹,甘肅天水人。畢業于中國管道學院,1992年與他人合作創辦北京萬通責任有限公司,1995年與妻子張欣女士共同創立了SOHO中國有限公司。現任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
潘石屹和張欣之間
潘石屹,一位被看作當今中國最活躍、最具有鮮明個性的房地產領袖之一。作為SOHO中國的董事長,他一直掌管著公司在中國商業地產領域的開發業務。尤其在北京的CBD地區,他留下了永久的印記,在這個區域,無論在建筑的規模上還是在項目的銷售額上,SOHO中國都是最大的開發商,并為北京大膽引入了標志性的當代建筑。
潘石屹以前衛著稱,他是新一代私營企業的創業先鋒,而且他所推廣的將居住與工作合二為一的SOHO模式(small office, home office;小型辦公,居家辦公)也深入人心。作為SOHO中國董事長,他開發的項目均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這主要歸功于他高超的營銷藝術和對中國投資者及企業需求的準確定位。 此外,他對待生活與事業的樂觀、機變與坦率,也使他成為一個公眾典范,媒體紅人,是擁有最多微博粉絲的房地產界人士。
每個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張欣,絕對值得偉大,二人結合后產生的荷爾蒙經濟學,也有力地促進了潘石屹事業的突飛猛進,而二人的情路可謂坎坷波折,在這條路上,張欣曾經走得異常艱辛。
張欣熱愛藝術,癡迷于一切能夠展現創造力的活動,并對建筑藝術充滿激情。作為中國最前衛建筑的資助者和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她多次贏得具有國際聲望的大獎。SOHO中國所開發項目的創意均來自張欣。
張欣1965年出生于北京,14歲移居香港,之后,她留學英國,就讀于蘇塞克斯大學經濟學專業。1992年,從劍橋大學畢業,獲得發展經濟學碩士學位。此后加盟華爾街,先后在高盛和旅行家集團任職,直到1995年底,返回中國,與潘石屹共創了他們自己的房地產公司——SOHO中國。
長城腳下的公社是張欣在中國建筑史上做出的創舉。這個由12名亞洲杰出建筑師設計建造的當代建筑藝術作品,在創新觀念上,給處在建筑時代的中國帶來極大的震撼和引領作用。長城腳下的公社于2002年應邀在威尼斯雙年展第八屆國際建筑展上展出,張欣作為這個項目的策劃人和投資人,“因其大膽的創新精神,積極推動12名亞洲建筑師設計建造出極富當代精神的私人住宅”而一舉榮獲威尼斯雙年展“建筑藝術推動大獎”,這是中國人首次在世界建筑舞臺獲獎。參展模型被法國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收藏,這也是該中心收藏的第一件來自中國的永久收藏藝術作品。
不是在腦子里,而是在骨子里
SOHO現代城是她與丈夫共同經營的房地產項目,她的家就在其中一棟高樓的頂層。住在自己親手建造的房子里,想來真是一種享受。大兒子潘讓在玩耍的叫喊和電視里動畫片的音樂聲從樓下傳來,張欣舒服地蜷在寬大的白色沙發里,那種描述出的家常氣氛和我想象中的日理萬機的老板毫無共同之處。
和潘石屹一起做現代城之初,她對房地產還一無所知,沒一點概念和感覺。但是,僅僅三年,現代城不僅建成了,而且還成為京城極具特色的明星樓盤,精裝修、空中四合院、居家辦公SOHO等概念由他們率先提出;無理由退房不僅僅是炒作。聽說過嗎?天沒亮排隊買房,公司勸客戶第二天再來,硬是沒人有去意。銷售員只好權當服務小組,把一杯杯咖啡端到客戶手里。
沒有張欣,現代城肯定不是今天這樣子。張欣似乎當仁不讓。
特別不同的是,她首次把民居建筑當作藝術品來經營,現代城之后,北京街頭的房子開始大膽地使用顏色,環路邊上,隨處可見一棟棟橘紅、明黃、翠綠的民居,雖然是以舊刷新,奧委會的官員也多少能感受到一些北京城的亮麗。在社區環境布置和室內裝修方面,她不僅引進了以艾衛衛為代表的一批當代藝術家,還設獎金向全國各地美術院校的學生征集SOHO現代城空中庭院的藝術設計。
張欣考慮問題與眾不同,她善于逆向思維。例如她專門請一些從來沒有做過雕塑的知名畫家來做雕塑,這對知名畫家當然是一種挑戰,于是就逼出了一批非常有特色的精品,連藝術家本人開始都沒想到做出來的東西效果是那樣好,而且成為每一個人的奇特經歷……藝術的、人文的、功能的都被充分考慮到了。不僅房子賣得好,還形成了一種樣板效應,一時間,全國范圍內各大小開發商、建筑師、各規劃設計單位、建筑學系的師生,來現代城參觀的絡繹不絕。在民用建筑中,如此操作,至今也還只有現代城這個第一,沒有第二。
這樣干當然好玩兒。但張欣比誰都更知道,幾億的投資絕不是讓你玩的。生意與興趣,興趣與特長,在商界能把這一切統一起來的人是幸運的商人。對于張欣來講,商業的嗅覺和藝術的靈感不是存在于她的腦子里,而是深入于她的骨子里。
知足與不知足
張欣走得順,在于她懂得知足。14歲移居香港后,開始只是在一個工廠做女工,用她的話來說,是童工出身。錢掙得少她自然不甘心,但理想卻極其簡單,從每月八九百塊錢掙到一千塊是她的第一個目標。她對媽媽說:什么時候我能賺到1400塊錢一個月多好啊。她至今還對這個數記得特別清楚,1400塊錢。
她的第二個愿望就是特別希望去別人稱作寫字樓的地方當個小白領,在她當時看來,這是一個很大的跨越,甚至就是她的終極目標。為了這個目標,無論多么辛苦,每天下了班她都風雨無阻地去讀夜校。直到有一天,她終于走進了寫字樓,但還不是真正的白領,而是一家小公司的信差。直到去了一家賣輪胎的公司,才真正地成了辦公室秘書兼財務。她的每一個目標都很具體,但每一個具體的目標都能實現。
直到一位來自北京的朋友給了她一個建議,她才知道除了當文員她還有去美國讀書這條路可走。人真的是很奇怪,在香港有這么多人可以自由地到世界的許多國家去讀書、去旅游,可她為什么從來就沒有想過呢?
最終她去了英國,進了劍橋,并在那里取得了經濟學碩士學位。然后她就職華爾街的高勝投資銀行。一句話帶過了8年的經歷,但再順的路也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其中必定有著講上幾天幾夜也講不完的故事。
高勝是一家投資銀行,專做公司上市業務。張欣是中國人,得天獨厚地做中國業務。從當年向往的小白領到華爾街的銀行家,從月薪1400港幣到年薪25萬美金,紐約-北京-香港,她一兩周就飛一圈,坐頭等艙,住星級飯店,打交道的是美國大公司老板之類的頂級人物。她把家安在香港,站在寬大的陽臺上,就能看到維多利亞海灣。
起死回生的婚姻
她與潘石屹幾乎是閃電戀愛,閃電結婚。他們相識是由于張欣在劍橋讀書時好友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張維迎教授,而他們相戀、結婚卻是由于張欣不解的中國情結。
婚后,張欣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潘石屹衣柜里的所有衣服都扔掉,全部按她的審美標準換新的。好在潘石屹并不像大多數中國男人——認同你的審美標準,但誓死都要捍衛自己的自尊心。他不僅任憑張欣打理,還悄悄地努力學習。
幾年過去,潘石屹大有長進,在《時尚》雜志社搞的一個時裝展覽晚會上,包括陳逸飛在內的500多名嘉賓出席,被評為最佳男裝獎的是潘石屹。張欣得意地說,那天的著裝完全是他自己隨便穿的,可見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潘石屹畢竟是男人,他可以不計較張欣怎樣擺布他的吃穿,卻不能為太太改變觀念。兩人生活工作天天24小時在一起,觀念、風格、方法都不一樣,幾乎天天吵架,用張欣的話來說,后來斗爭到我們都不知道什么是不斗爭了,好像不說不就不對勁。
1997年的暑假,為了躲避這種局面,張欣單獨去歐洲度假,在去機場的路上,兩個人又吵了起來,張欣叫停車,拿了行李頭也不回打了一輛車就走了。看來,這婚姻算是徹底完了。
談到這樁起死回生的婚姻,張欣毫不隱晦地說:如果離婚,離開中國,我這輩子就再也回不來了,再也不會是一個真正意義的中國人了。她認為生活應該往前走,往回走就會有失敗感。她是一個不允許自己失敗的人,工作不能,婚姻也不能。一個憑感覺蓋房子的人,卻可以用理性來處理婚姻。
接下來的一年多時間,張欣的主要業績是:生了兩個健康而漂亮的兒子,蓋了座鄉村住宅——山語間。
張欣不謙虛地認為自己和潘石屹相處最不缺少的就是智慧。心情不好時,誰能最先從壞情緒中跳出來?她,她最容易從不好的情緒里跳出來,鬧別扭時,高姿態的總是張欣。但是潘石屹很少陷到壞情緒里。張欣說,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你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并且要把這種需要適時地表達清楚。
經歷過婚姻危機,彼此都感到更加珍惜。他們都有更大的空間做自己想做的事,但關系反倒更密切了。不用每件事都斗爭了,卻發現遇到事情時最想征求的恰恰是對方的意見。
張欣和潘石屹,誰賠了,誰賺了?誰比誰更劃算?
如果說,手心手背,誰比誰更重要?誰能說得出來。
張欣所獲獎項及榮譽:
2005年1月,張欣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評選為“全球年輕領袖”,這是對她已取得成就的認可和對未來改變世界將要做出的貢獻的期待;
2004年7月,張欣被美國《商業周刊》評為2004年度的“亞洲之星”,《商業周刊》每年評出25位“亞洲之星”,以表彰他們對改變亞洲面貌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這些“亞洲之星”來自亞洲各領域,有政治家,金融家,評論家、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等;
2005年5月至今,美國“華美協進社”理事;
2005年3月至今,“亞洲企業領袖協會”會員;
2004年1月,張欣和潘石屹雙雙被Asia Inc評選為亞洲50歲以下的最具活力的鋒線人物;
2002年9月,在第八屆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上,張欣榮獲特殊大獎——“建筑藝術推動大獎”;
2002年和2003年,張欣被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連續評選為“年輕的領導者”;
2002年,張欣被中國權威經濟報紙《經濟觀察報》,評選為“中國社會轉型力量——最具影響力的17位年度人物”。
鏈接:商界大佬背后的女人
其實,在商界,很多大佬背后都各自有一名傳奇女子的故事。不得不說,這些商界大佬的另一半,其中有人對這些成功企業的誕生、發展起了決定性作用,也有人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了這些企業的精神氣質。
莊月明
李嘉誠(長江有限實業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經理)
莊月明是李嘉誠舅舅的女兒,莊家是香港鐘表業的老行家,今日有關香港鐘表業的著作,沒有一個不提及莊氏家族的中南鐘表有限公司。1941年李嘉誠全家前往香港投奔李嘉誠的舅舅莊靜庵,莊月明一點也不嫌棄窮表哥李嘉誠,相反還十分同情他。
1943年由于父親病逝,李嘉誠決定中止學業,打工掙錢。莊月明以優異成績從英華女子中學畢業后,進入香港大學,后來又留學于日本明治大學。可是她從來沒有嫌棄過表哥,不管是當茶樓的堂倌,還是當鐘表公司的學徒,莊月明對李嘉誠都是一往情深。她在精神上對李嘉誠的慰藉和支持,鼓舞著李嘉誠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
然而莊月明與李嘉誠的愛情卻好事多磨,若按世俗的眼光,他們并不門當戶對。莊月明出身富貴名門,受過高等教育,才貌雙全;而李嘉誠出身寒微,只讀過初中,因此遭到莊月明的父親,甚至李嘉誠母親的反對。但他們對愛情的執著沖破了世俗觀念,終于踏上了紅地毯。婚后的莊月明與李嘉誠一起打天下。莊月明出任長江實業的執行董事,是公司決策層的核心人物之一,李嘉誠不少石破天驚的決策,均蘊含了莊月明的智慧和心血。
王秋揚:今典集團的“大內總管”張寶全(金典集團董事長)
他們二人從1992年攜手創業至今,在北京地產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傳奇,張寶全如今是今典集團董事長,王秋揚是執行總裁。
王秋揚是一位軍區首長的女兒,在部隊中認識了多才多藝的張寶全。張寶全有著復雜的人生履歷,做過木匠,然后當兵入伍,在部隊期間,當過炮兵,當過電影放映員,蹲過貓耳洞寫戰地通訊。現在王秋揚與張寶全共同打理著今典集團。王秋揚在商場中管理細密,思路清晰,是個典型的商界女強人。
王秋揚是高干子弟,而張寶全是貧民出身,于是王秋揚從張寶全那里學到貧民的忍耐頑強,張寶全則從王秋揚那里學到判斷問題的宏觀和理性。兩個人都獲得提高,而多元價值和適應能力這些都是在現今的生存發展中需要的。張寶全自己也承認:“今典集團的成功確實和我們的婚姻有很大關系,換個人當我老婆,還有沒有今典集團不敢說。”
王秋揚的業余活動另類而生動,1998年她曾隨南極科學考察隊一同到達南極;2003年,她駕一輛陸虎,自駕車從北京到西藏,從西藏到羅布泊,歷時50多天;未來,她還要穿越撒哈拉沙漠。
翟美卿:劉志強的另一只“翅膀”劉志強(香江集團董事長)
20世紀80年代,21歲的翟美卿遇到一個機會,有家公司想把廣東的家具運到北京去賣,希望她能給提供貨源。她一個人跑到廣州、順德等地的家具廠,居然談成了幾十萬元的貨品,并從中賺到了3萬元。后來她又親自到北京推銷廣東床墊,兩年后翟美卿賺了100萬。
1989年,翟美卿與劉志強結為秦晉之好。1990年他們在深圳寶安開辦了第一家家具店,起名“金海馬”。5年后,金海馬的門店已經遍布幾十個大中城市。從家具業起家的夫婦倆,2000年之前一直固守在其賴以發家的家居連鎖經營領域。
2000年后,香江集團突然開始了多元化橫向擴張的進程,進軍房地產。先后開發出具有“中國名盤”稱號的錦繡香江花園、錦繡香江·翡翠綠洲等超大型明星樓盤。可謂南中國房地產的翹楚。翟美卿曾經這樣忠告“年輕的有創業野心的女人”:“有機會一定要把握,一定要爭取,要不斷學習。很多人能想到未必做到,能做到未必能堅持做到。必須想到做到并堅持做到。我成功是因為我堅持。”《地產SHOW》點評:商界名流劉志強與生意天才翟美卿結為連理,真可謂如虎添翼。
妮可:曾偉的忠實“追隨者”曾偉(世紀朝陽集團董事長)
1996年,來自北京的妮可已經取得了美國國籍并打算長期生活在美國。據說是在一個酒吧的聚會上,妮可熱情地幫在美國談判收購企業的曾偉指點了洗手間的方向,曾偉就認準了妮可是理想中難得的伴侶。在曾偉的追求下,妮可被打動了,次年便回到北京嫁給了曾偉。
在工作中,曾偉和妮可非常清醒地意識到,兩人要配合默契才能成功。在建造棕櫚泉國際公寓的過程中,曾偉負責全面工作,統攬全局;妮可因為在美國學過時裝,對色彩、裝飾、窗體頂部、窗體底部裝修有一種良好的感覺,因此她的工作更多地放在房地產營銷和室內裝修設計等方面。
可以說,在開發這個項目的過程中,妮可給予曾偉很大的幫助,甚至很可能他們倆開發高檔公寓的出發點跟妮可的經歷都有一定關系。有一公司高層稱:曾偉和妮可的互補效應非常明顯,妮可在公司里永遠服從曾偉,他們的關系非常成熟,對公司發展有很好的推動作用。正是由于北京棕櫚泉國際公寓這一高檔項目,才使曾偉、妮可廣為業界所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