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澤強
摘要目的:分析探討粘連性腸梗阻手術治療方法。方法:收治粘連性腸梗阻患者240例,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分為手術治療組和保守治療組,每組120例,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病程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臨床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結果:手術治療組痊愈率5333%,保守治療組痊愈率10000%,手術治療組復發率和死亡率均明顯高于保守治療組。結論:對沒有腸絞窄的粘連性腸梗阻患者可進行保守治療,保守治療無效或癥狀加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保守治療復發率和死亡率較低。
關鍵詞手術治療保守治療粘連腸梗阻
粘連性腸梗阻是腹腔內腸粘連或腸粘連所導致的腸梗阻[1]。多發生在腹部手術中,占腸梗阻的20%~63%[2],并且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臨床表現為產生腹脹、腹痛、惡心、嘔吐和排氣、排便障礙等癥狀。治療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粘連性腸梗阻患者240例,對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其結果如下。
資料與方法
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分為保守治療組和手術治療組,每組各120例,其中保守治療組男62例,女58例,年齡18~78歲,平均513±04歲;發病時間最長156小時。手術治療組男67例,女53例,年齡17~80歲,平均508±05歲;發病時間最長155小時。保守治療組和手術治療組在性別、年齡、以及病程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且P>005,兩組臨床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⑴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具體方法如下:保守治療:①一般療法:減少腸內容物量,包括禁食和胃腸減壓等方法,并糾正患者體內的酸堿平衡和水電解質;②潤腸通便:灌腸可以幫助患者刺激腸蠕動,治療消化道梗阻;③西醫療法:靜滴廣譜抗生素等;④中醫療法:根據中醫的辨證論治理論,進行一系列的治療措施。
⑵手術治療:觀察12~24小時內造影劑進入結腸中并且癥狀減輕,則繼續保守治療,直至痊愈。若觀察在24小時后造影劑僅少量或并未進入結腸中,同時患者癥狀無改善或加重,可能是絞窄性腸梗阻,并考慮手術治療,包括單純粘連松解術、小腸捷徑手術、腸排列術和粘連腸管切除術等。
療效判斷標準:①痊愈:患者的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等癥狀消失,腹部氣液消失,肛門可以排氣和排便;②好轉:以上癥狀均減輕,但沒有達到痊愈標準或者出現了其他的并發癥;③無效:經12~24小時的保守治療后未能好轉,且癥狀有加重趨勢,則轉為手術治療。
統計學處理:所得數據采用SPSS130版軟件進行處理,組間計量數據采用(X±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X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種不同治療方法中,手術治療組痊愈率5333%,保守治療組痊愈率10000%,手術治療組復發率15%,死亡率667%,均高于保守治療組的復發率和死亡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討論
粘連性腸梗阻常發生在腹部手術后,是臨床中較常見的一種急腹癥,其發生的重要原因是大范圍手術操作或者多次手術造成的腹部污染和腹腔內炎癥和腹部手術創傷等引起的腸壁水腫及滲出而導致的粘連[3],患者大多起病急、癥狀嚴重。產生腹脹、腹痛、惡心、嘔吐和排氣、排便障礙等癥狀。單純性腸梗阻經禁食、胃腸減壓和灌腸等保守治療法,許多患者癥狀緩解。保守治療期間要嚴格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根據需要能及時進行輔助檢查,以便判斷是否中轉手術。中轉手術的情況如下:①有絞窄或可能有絞窄情況;②單純性腸梗阻經保守治療12~24小時無好轉或癥狀加重者;③反復發作患者,每次發作都會對局部腸管造成一定的損害,故也主張積極手術治療。在臨床應用上,粘連性腸梗阻手術治療是否及時和手術時機的把握是外科醫生面臨的最重要難題,由于粘連性腸梗阻有10%~25%的概率發生絞窄,且出現絞窄狀況后果嚴重,不僅會出現腸絞窄,還可能出現臨床并發癥,危及患者生命,因此選擇治療方法、手術方式技巧、把握患者手術時機是提高粘連性腸梗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關鍵。造影劑的應用,可以對患者腸腔大小、形態、病灶的位置、與周圍的關系及病因等均能得到較為正確的診斷,是手術的重要指標[4]。
綜上所述,對沒有腸絞窄的粘連性腸梗阻患者可進行保守治療,保守治療無效或癥狀加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保守治療復發率和死亡率較低,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王曉波.粘連性腸梗阻的治療分析(手術時機的選擇)[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8,16(12):62-63.
2朱作銀,王貴昌.粘連性腸梗阻130例臨床診斷和治療分析[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1,31(1):136.
3吉巍巍.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157例治療分析[J].海南醫學,2010,21(2):97-98.
4柏志斌,范新,陳衛東,等.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臨床特征及治療策略[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9,13(23):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