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花
摘要目的:觀察不一樣的鎮痛方式在剖宮產術后的作用,探求術后鎮痛與初乳時間、產婦生存質量的內在聯系,探討行之有效的鎮痛方法。方法:對自愿參加進行剖宮產術自控鎮痛法的產婦120例施自控鎮痛,記作觀察組,另選120例傳統肌內注射鹽酸哌替啶被動鎮痛者作為對照組,術后12小時、24小時、48小時對兩組進行VAS評分、術后1周跟蹤QOL(生存質量)評分,對比觀察兩組鎮痛水平、初乳分泌及產婦生存質量及其他情況。結果:施剖宮產術后自控鎮痛法產婦的鎮痛程度、初乳分泌實際和產婦生產質量與對照組相比,具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自控鎮痛能明顯提前產婦初乳時間,提高產婦生活質量,母嬰共同受益。
關鍵詞剖宮產術后鎮痛方法初乳時間QOL
近幾年來,出于產婦對自身情況的考慮以及剖宮產技術的不斷進步,愈來愈多的產婦選擇這一安全、高效的分娩方法。但是剖宮手術后,來自切口和子宮收縮的疼痛會引起生乳激素抑制因子分泌增多,抑制了泌乳素(PRL)分泌,對產婦初乳時間造成干擾,加上由于疼痛形成的焦慮、憂慮,影響產婦生存質量,無法滿足產婦產后清醒接觸嬰兒,進行母乳喂養的需求。通過對行剖宮產術的240例產婦進行分組對比研究,觀察組進行連接自控鎮痛泵鎮痛,對照組進行間斷肌內注射鹽酸哌替啶鎮痛,對比產婦術后鎮痛程度、初乳時間、產婦生存質量及其他項目之間的差異,探討三者之間的聯系,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行剖宮產產婦240例,其中自愿接受自控鎮痛120例為觀察組,平均年齡2562±310歲,體重5412±984kg,孕周3756±225周。接受間斷肌內注射鹽酸哌替啶鎮痛孕婦120例為對照組,平均年齡2532±290歲,體重5612±872kg,孕周3806±255周。平均年齡、體重、孕周均無明顯差異(P>005),資料具有可比性。參與研究的240例均自愿且積極配合觀察,單胎,無心、肝、肺、腎疾病,妊娠后無鎮痛藥使用史。
檢測方法:觀察組運用硬膜外自控鎮痛泵進行術后鎮痛,藥物配備應用01%羅哌卡因+舒芬太尼50μg+生理鹽水75ml,負荷量5ml,鎮痛持續流量20ml/小時,鎖定時間15分鐘,自控劑量05ml,保留時間48小時。對照組采用被動鎮痛法,根據產婦體重配備間斷肌肉注射哌替啶50~100mg/次,一般間斷6小時,根據實際情況可重復給藥,但24小時內給藥次數≤3次。術后24小時內觀察初乳時間,術后12小時、24小時、48小時對兩組VAS 評分,1周后QOL評分。
診斷標準:①鎮痛程度:采用VAS(視覺模擬評分)對術后12小時、24小時、48小時進行術后鎮痛程度評級:0分:無痛,1~3分:疼痛程度為輕微,4~6分:疼痛程度為中度,7~10分:疼痛程度為重度。②產婦生存質量判斷:產后1周用QOL(生存質量)量表對產婦生理、心理健康,社會環境適應力等進行生存質量綜合評分,滿分100,分值越高說明生存質量越高。
統計學處理:數據資料采用(X±S)表示,數據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產婦剖宮產術后12小時、24小時、48小時時間點的VAS比較見表1,初乳時間、1周QOL評分情況比較,見表1、2。
討論
隨著技術的進步,剖宮產率在不斷提高,相關研究表明,術后疼痛在產婦產后初乳形成時間慢、產婦情緒波動大、焦慮、生產質量差的最主要原因。目前剖宮產臨床常用的術后鎮痛方式為間斷肌內注射鹽酸哌替啶和連接硬膜外自控鎮痛泵兩種方式,就能動性而言,前者屬于被動鎮痛,后者屬于主動鎮痛。使用自控鎮痛的產婦術后根據切身疼痛程度,斟酌實際情況自助給予鎮痛藥物,達到合理、適量、高效的鎮痛效果。
本次研究中,通過對產婦行主動、被動兩種鎮痛方法,分析對比在鎮痛程度、初乳分泌時間、生存質量等方面兩種鎮痛方式的效果。結果表明:術后自控鎮痛不管是從術后12小時、24小時還是48小時的時間點與對照組VAS評分對比,鎮痛效果都存在顯著差異,初乳分泌時間較對照組明顯提前,術后1周的QOL評分表明行術后鎮痛泵鎮痛的產婦生活質量較對照組也明顯提高。3組數據對比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剖宮產術后鎮痛泵鎮痛效果好,能明顯減輕產婦疼痛癥狀,提前初乳形成時間促進母乳分泌,有效改善產婦術后生存質量,滿足產婦術后親密親子接觸,成功母乳喂養的母愛需求,更能體現母嬰的共同利益,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徐建國.術后止痛的解剖和生理基礎[M].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2000知識更新講座,90-95.
2高慶紅,朱鶴.剖宮產術后應用鎮痛泵促進泌乳的臨床觀察[J].河北醫藥,2008,30(5):667-668.
3戚紅,邊旭明,楊劍秋,等.不同分娩方式對低危孕產婦分娩結局及衛生經濟學指標的影響[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7,2(12):818-821.
4錢燕寧,韓傳寶,于力,等.不同鎮痛方法對子宮切除術后病人血清細胞因子和HSP70水平的影響[J].中華麻醉學雜志,2006,26(2):16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