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聰慧
摘要目的:探討超聲對頸動脈粥樣硬化尤其右側鎖骨下動脈起始段及頸動脈分叉部位的早期診斷。方法:選擇35~69歲來院檢查頸部血管患者649例,分不同年齡組觀察討論右側鎖骨下動脈及頸動脈分叉處硬化病變發生率。結果:隨著年齡的增加,動脈硬化發生率也逐漸增加,兩者呈一致性改變,年齡越小,右側鎖骨下動脈起始段發生率高于頸動脈分叉處發生率,二者的差異相對較大,年齡越大,二者發生率差異相對較小。結論:超聲對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超聲頸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硬化指動脈變性、鈣化和纖維增生后形成粥樣斑塊引起的全身性病變,是心腦缺血性疾病發生的病理基礎,當今世界,心腦血管疾病是發生率、致殘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為此,根據頸動脈為人體表淺的大中動脈,是全身動脈硬化的窗口這一特點,通過頸動脈二維和彩色多普勒超聲(CDFI)評價頸動脈粥樣斑塊形成狀況,對于預防和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具有重大意義。討論超聲探查頸動脈尤其右側鎖骨下動脈起始段及頸動脈分叉處對診斷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意義。
資料與方法
選擇35~69歲來院檢查頸部血管患者649例,男389例,女310例,分35~49歲、50~59歲、60~69歲3個年齡組,觀察分析動脈硬化病變發生率。
檢查方法:使用飛利浦IU22和東芝6000超聲儀器,探頭頻率7.5~12MHz,患者取仰臥位,雙手自然平放身體兩側,充分暴露頸部,采取縱斷面及橫斷面配合掃查,首先二維灰階順序觀察右側鎖骨下動脈起始段,頸總動脈、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內部結構,重點觀察右側鎖骨下動脈起始段及頸動脈分叉處,注意有無斑塊及斑塊的位置,大小,數目及回聲強度等,然后用彩色多普勒觀察血管內血流情況,注意有無充盈缺損。
診斷標準:正常動脈管壁由三層結構,最內層稱內膜,是動脈上皮細胞附著層,中間層稱中膜,肌肉組織為主要成分,為動脈彈性和硬度的基礎,最外層稱外膜,由疏松結締組織構成。一般將內膜及中膜的厚度稱為內中膜厚度(IMT),通常在動脈短軸切面測量,IMT≤1.0mm為正常,IMT>1.0mm為增厚,IMT≥1.5mm或者局部呈混合回聲或強回聲診斷為斑塊,作為診斷標準。
結果
右側鎖骨下動脈起始段及頸動脈分叉處兩部位斑塊最為多見,尤其在35~49歲年齡組右側鎖骨下動脈起始段動脈硬化病發率高于頸動脈分叉處。
在649例患者中,右側鎖骨下動脈起始段動脈硬化改變,包括內中膜增厚和硬化斑塊形成改變583例(89.83%),頸動脈分叉處動脈硬化改變512例(7890%),2個部位的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中35~49歲年齡組101例,右側鎖骨下動脈起始段動脈硬化80例(7920%),頸動脈分叉處動脈硬化改變56例(5545%),二者發生率存在顯著性差異;50~59歲年齡組334例,右側鎖骨下動脈起始段動脈硬化293例(8772%),頸動脈分叉處動脈硬化改變236例(7066%),二者發生率存在顯著性差異;60~69歲年齡組214例,右側鎖骨下動脈起始段動脈硬化199例(9299%),頸動脈分叉處動脈硬化改變196例(9159%),二者發生率無顯著性差異。
討論
年齡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發生的關系:隨著年齡的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率也逐漸增加,兩者呈一致性改變,年齡越小,右側鎖骨下動脈起始段發生率與頸動脈分叉處發生率二者的差異相對較大,年齡越大,二者發生率差異相對較小。
頸動脈粥樣硬化作為全身動脈硬化的一個表現,其與冠狀動脈、腦動脈等血管的粥樣硬化之間有著相似的病理生理基礎,因而頸動脈斑塊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有著密切的聯系,彩色多普勒不僅能清晰地顯示血管內中膜厚度,有無斑塊形成,斑塊形成部位、大小,是否有血管管腔狹窄、管腔狹窄程度、有無閉塞等詳細情況,并能進行準確地測量及定位,還能對檢測到的動脈的血液動力學結果進行分析。本方法無痛、無損害、有助于臨床了解血管狹窄情況、判斷管腔狹窄程度,確定治療方法,早期預防腦卒中等,對臨床診斷及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超聲探查頸動脈尤其右側鎖骨下動脈起始段及頸動脈分叉處對診斷早期動脈粥樣硬化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唐杰,溫朝陽.腹部和外周血管彩色多普勒診斷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26-134.
2華揚.實用頸動脈與顱腦血管超聲診斷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159-183.
3劉芳,楊浣宜,李建蓉,等.國人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與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性研究.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3,19(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