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笑
摘 要 程序正義的價值越來越得到立法者和專家學者的認可,其在法律實施過程中的重要性日益顯現。程序性辯護的特征主要包括參與程序的平等性、程序正義的可救濟性、正義結果的終局性。通過彌補我國律師辯護權的程序正義價值,可以更好的保護當事人的權利,實現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目的。
關鍵詞 程序正義 律師辯護權 實現進路
正義不僅要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的見的方式實現。在處理涉及被害人權利保護和被告人刑事責任追究的法律問題時,要重視正義價值的在程序中的實現,保證案件得到公正的審判。在刑事訴訟過程中,被追訴人的人身自由受到了較大的限制,其無法有效的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如果不能保證辯護律師獲得充分的辯護權,難以實現辯護中的程序正義,將導致被追訴人的權利會受到任意的侵犯。
一、程序正義價值的基本理論
(一)程序價值的起源
正義價值自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時期起就已為學者們所研究,有關正義方面的著作可謂汗牛充棟。但這一崇高的價值卻一直沒有獲得權威的定義,這一時期學者認為正義就是強調給予每個人以平等的對待或者對待同等情況予以同等對待。他們更多地關注的是“分配的正義”和“均衡的正義”;注重分配結果的公正性,并不考慮分配的過程是否公正,這些觀念都是“實體正義”。
直到1971年,美國學者約翰·羅爾斯出版了著名的《正義論》一書。作者認為,正義的主要問題就是設計一套合理的社會結構,以對基本權利和義務進行合理的分配,對社會和經濟中的不平等進行合理的調節,這種純粹的正義就是制度正義。羅爾斯所分析的正義問題顯然不限于法律程序問題,而是涵蓋了社會政治和經濟結構的各個方面。當前,他所提出的這種程序或者過程本身的正當性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正當法律程序的理論成為許多西方國家憲政的基石。正如美國著名法官本杰明·卡多佐所指出的,“不經正當法律過程,無人應被剝奪自由,這是一個最具普遍性的概念”。在英國,程序正義始于“自然正義”,它的基本原則就是“任何人不得做自己案件的法官,應當聽取雙方當事人的意見”。
二十世紀末,程序正義的概念被學界廣泛認可。當代正義理論的大師—羅爾斯從分配正義出發,將程序正義的理念引入自己的理論體系,并提出了程序正義的三種類型,即純粹程序正義、完全的程序正義和不完全的程序正義,將程序正義的理論提到一個新的高度。隨后有學者提出的“程序本位主義”認為,只要遵守了公正、合理的法律程序,就能得到公正的法律結果;評判法律實施活動是否公正的標準,是程序本身是否具備一些公認的內在優秀品質,而不是它作為實現某種外在目的手段是否有用。
(二)程序正義的內涵
正義并沒有權威的定義,也許正義的完美定義只能是一個無法證明的歌德巴赫猜想。而程序正義雖然涵蓋的內容較為豐富,但它是一種“看得見的正義”,簡單地說就是指案件不僅要得到正確、公平的判決,并符合實體法的規定和,還應當使人感受到判決過程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其強調審判過程的公正,法律程序的公正。由于律師的辯護權本質上是公民的人權的延伸,因此,完善辯護律師的權利就是維護公民的人權。沒有完善辯護制度的國家,公民的權力就會被束之高閣,也就難以構建公正的法律制度,更難以建成法治國家。完善辯護律師的權利就是維護人權,就是彰顯人的價值和尊嚴,是通向程序正義的道路。
(三)程序正義的特征
一般說來,程序正義的特征主要包括參與程序的平等性、程序正義的可救濟性、程序正義結果的終局性。下面將具體展開論述:
1、參與程序的平等性
皮埃爾·勒魯指出:平等是一項神圣的法律,一項先于其他一切法律的法律,一項派生其他法律的法律。法治公正的含義就是平等,就是將法律平等地適用于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參與到法律實施的過程中來。否則法律只能是實踐中的法律,而不是亞里士多德所稱的良法,不具有自然法的正義品質。刑事訴訟法強調控辯平衡,程序正義就是貫徹平等的精神,使得控辯雙方的權利能處在同一水平線上,平等的參與對案件的審判。羅爾斯指出“背離平等的作法在任何情況下,都應當在同一個為著全體人的原則體系的法庭上自我辯護并接受審判,基本平等被認為是在受尊重方面的平等”。建立正義的程序可以扭轉過去不平衡的控辯體系,使得雙方通過合理平等的協商與對話,實現信息的合理對流,并最終形成程序的合理和正義結果。同時,程序正義要求程序的參與者在程序進行中,能夠充分發揮主體的作用和價值,體現個人的意思自治與尊嚴,通過自己的親自參與來影響程序結果的生成。這既使得參與者能夠成為決定自己命運的主人,也使得程序正義獲得了道德上的合法性。
2、程序正義的可救濟性
“沒有救濟就沒有權利”這是一句古老的法諺,程序正義的實現離不開有效的法律救濟。法律不是枯燥的法條,而是活的力量,在法律實行的過程中要成為匡扶正義的尚方寶劍。正當法律程序是保障公民權利的前提,當公民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時,其有權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向有關機關請求法律保護,恢復被迫害的法律秩序,實現自己的利益保護。只有為程序設置必要的救濟途徑,才能在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的保護,真正實現法律的正義。如果法律只規定了較為完善的正義程序,卻忽視了對破壞正義的行為的救濟措施,就難以真正發揮程序正義的價值;程序正義的價值內容也就會成為一張白紙,任人宰割,面臨隨時被拋棄的危險,并最終導致法律秩序的破壞。建立正義的法律程序,并設立與之相適應的救濟程序,才能使程序正義成為活生生的法律利器,切實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利。
3、程序正義結果的終局性
一項再完善的法律程序,其總應該在規定的時間內實現法律的正義,而不能無期限的拖延下去。“遲來的正義非正義”,有著確定期限的程序過程才能實現法律的正義,否則就違背了法律設置的初衷。季衛東教授曾提出“在程序規范中,程序的權威性表現為它的終結性”。任何一個經過了正義程序處理的案件都應該是終局的、確定的、不容置疑的,否則法律的尊嚴將蕩然無存。除非存在更具價值意義的事實和理由,不然就不能對程序結果提出異議。程序的參與者平等的參與程序的過程,接受根據程序認定的事實和法律關系,這樣的法律結果是不容隨意動搖的。這種法律結果的終局性,既增強了程序參與者對程序的尊重和信任,也提升了正義程序的公正品格。
二、程序性辯護在我國律師辯護權利中的缺失
解讀我國法律關于辯護律師權利規定中存在的瑕疵,找出致使程序不公的深層原因,并能有針對性的加以解決,才能實現法律所規定的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目的。在我國的刑事訴訟中,檢察權與偵查權本質上是同一的,都充當著國家利益追訴機器的角色。檢察官對偵查監督是同向監督,缺乏監督應有的獨立性和中立性,使得這種監督難有成效。在這種偵查體制下,辯護律師的權利即使受到侵害也難以得到公正的保障。正如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格林斯潘強調說:“沒有獲得辯護律師權利的正當程序,就像沒有自由選舉的民主一樣空洞。”犯罪嫌疑人應該在得到充分辯護權利的情況下,再接受法律的懲罰。程序性辯護在我國律師辯護權中的缺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參與程序平等性的缺失
我國偵查機關的權力較大,獨攬除批準逮捕以外的刑事偵查措施的執行權以及批準權。沒有制約的權利必定會被濫用,偵查程序中這種強大的、具有壓迫性偵查權,使得偵查程序的基本構造難以公正的執行,這就違背了程序正義的平等參與性原則。刑事偵查程序中如果缺少了能夠平等對抗的雙方,就會使得正義的天平向一方傾斜,難以體現程序的平等性和參與性,。控辯雙方訴訟權利的不平等就會導致雙方難以形成合理的對抗,導致控辯失衡,以致案件難以獲得公正的判決。正如哈貝馬斯所說“真正的正義只有通過充分的溝通和交流才能取得”。由于我國偵查機關在辦理刑事案件的過程中,經常“打壓”律師和犯罪嫌疑人,例如律師辯護的“三難”問題,即“會見難”、“閱卷難”、“調查取證難”一直困擾著律師界。雖然新修訂《刑事訴訟法》對辯護律師的“閱卷權”和“會見權”進行了較大的改進,但實踐中偵查機關對于辯護律師會見權的行使,常常設置關卡,對于律師會見的時間沒有明確的規定,對會見的過程進行跟蹤等。此外,律師的調查取證權依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增強,律師在向被害方證人調查取證時,還需要檢察機關和被害人的同意。可以說,這些限制破壞了程序正義的平等參與性原則,阻礙了辯護律師與犯罪嫌疑人的信息交流,使得犯罪嫌疑人難以獲得有效的救濟,也使得律師的辯護權利流于形式。
(二)程序正義的可救濟性缺失
在我國現行的刑事偵查程序中,程序的救濟原則缺失。辯護律師雖然享有眾多程序性權利和實體性權利,但一旦這些權利被侵犯,其很難及時得到救濟。辯護律師針對自己的權利受到侵犯以及偵查機關提出的程序請求或已經開始的程序,認為其不符合法律規定或有損犯罪嫌疑人的權利時,向有關機關控訴已阻止該程序的進行,但是這種控訴的效果如何?實踐中在重大疑難復雜案件發生后,公檢法三機關聯合辦案的情況時常發生,強大的國家機器是辯護律師難以抗衡的。而且,最高人民法院已經規定:在偵查階段中辯護人的權利被侵犯時,不能被作為行政案件立案審判。刑事訴訟法中對律師的程序性辯護權的規定還有許多不夠明確的地方。例如,我國刑事訴訟法沒有對刑事案件管轄權異議的提出時間、提出方式以及裁決方式和裁決后果做出明確的規定,使得刑事訴訟中的異議管轄制度落空。刑事訴訟法雖然規定了辯護律師對偵查機關的違法行為可以向有關機關進行申訴、控告,但對律師如何具體行使這些權利并沒有明確的規定。這導致了律師在辯護權利受到侵害時,難以得到有效的救濟,當事人的權利得不到充分的保護。
(三)程序正義結果的終局性
程序正義要求程序必須在法律規定的時間內按時終結,這樣的法律結果才具有確定力,才能得到人民的信服。如果一個程序反復的啟動,就會使得程序參與者的利益出現極大的不確定性,使得程序難以及時保證當事人的合法權利。我國的刑事案件除死刑案件外都實行兩審終審制,而且《刑事訴訟法》也規定了刑事審判監督程序,但卻對審判監督程序的審判時間、提起次數等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法彥曰“正義不應遲到”,這種“草率”和“拖拉”的程序既拖延了刑事訴訟的效率,也使得法律正義難以及時實現,削弱了人民對司法權威的信任。
三、程序性辯護制度的完善進路
程序正義是法治國家的標志,是一種理想的法律價值追求。當前,西方憲政國家都已建立了較為完備的法律程序,我們要基于世界眼光看待中國問題。馬克斯·韋伯稱中國的法制為反形式主義的法律,認為中國人尋求的是實際的公道而不是形式法律。事實上,多年以來,我國法律在實行過程中一直存在著重內容、輕形式,重實體、輕程序的思想觀念,也就難以真正構建起正義的程序。但這種觀念已經在逐步改觀,筆者認為,實現程序性辯護可從如下兩方面做起:
(一)改進程序性辯護的理念
完善律師的程序性辯護權,最重要的是更新錯誤的訴訟理念。在傳統的刑事訴訟理念中,辯護人多是根據事實和法律,對犯罪嫌疑人做無罪或罪輕的辯護,但卻忽視了公檢法三機關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程序性違法行為的控訴。作為刑事辯護的一個重要方面—程序性辯護應得到足夠的重視,實現程序正義才是實現實體正義的前提,對于阻礙律師行使辯護權的行為堅決申訴和控告。公檢法人員也要改變過去那種以國家工作人員身份自居的錯誤觀念,不應把辯護人看成是對立的敵人,要明確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的辯證關系,嚴格遵守法律程序辦理案件。要改變這些錯誤的思想觀念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長期的努力,來喚起立法者和司法者的注意;
(二)完善程序性制裁措施
《刑事訴訟法》已經確立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而且二審法院撤銷原判、發回重審這兩項程序性制裁制度,但這兩種程序對于保護律師的程序性辯護權以及被告人的合法權益是遠遠不夠的。當前,英美法系以及大陸法系等國家對于警察、檢察官和法官的程序性違法行為,已經建立起了一套比較完備的程序性制裁制度。例如,在英國,法官對于控訴方濫用法定程序的行為可以做出終止訴訟的裁定,并立即釋放被羈押的被告人;在美國,當警察、檢察官侵犯了被告人憲法權利的時候,如果辯方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法官就可以宣告控方提交的證據或者提起的指控無效;在法國,法官對于違反刑事訴訟程序的行為都可以宣告無效。我國《刑事訴訟法》第四十七條規定辯護律師對于公檢法阻礙其行使訴訟權利使可以向統同級或上級檢察院申訴和控告,檢察機關應當及時進行審查。檢察機關應該充分發揮《憲法》賦予的法律監督者的職責,獨立行使檢查監督的職能,及時發現并糾正自身以及公安機關和法院阻礙辯護律師充分行使辯護權的行為。
四、結語
在刑事訴訟的過程中確立程序正義的價值,完善程序性辯護制度的內容,為辯護人的權利提供必要的保障,不僅有利于被告人、被害人和辯護人等從心理上接受和承認法院所作判決的公正性和合理性,更有助于樹立法律的權威。程序正義在西方憲政國家早已得到確立,我國應盡快轉變重實體輕程序的思想,早日樹立程序正義的價值,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法治國家。
參考文獻:
[1]陳瑞華.刑事審判原理論北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2]付子堂.法理學講演錄[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謝鵬程.基本法律價值[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4]沈宗靈.法·正義·價值[J].中外法學,1993(5).
[5]郭宗杰.論法的效益[J].法律科學,1995(3).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