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琳
摘 要 對于證人證言是否采信,如何采信,采信程度等具體的標準尚待商榷,這也是審判人員自由裁量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雙方證據均不足,審判人員應當更多的參與案件調查,查清案件事實,不能單單以沒有證據或證據不足為由駁回當事人的訴訟請求。
關鍵詞 民事訴訟 證言
社會領域的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公平正義理念體現在審判工作中就是要做到司法公正,而司法公正最初的外在表現形式首先就體現在司法程序的公正,這是當事人和公眾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是能夠通過訴訟活動直接體驗和感受到的。本文就從民事訴訟中證人證言的視角來探討民事訴訟活動中的公平正義。
一、證人證言是一種必要的證據形式
由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在落后或偏遠地區法制觀念得不到建立和提高,人們維權意識薄弱,并不重視證據的收集和保護。當雙方矛盾不可調和走向訴訟的時候,當事人并不能提供充足有效的證據甚至沒有證據證明自己的主張維護自身權利。對于證人證言,如果都認為沒有證據效力或證明效力低,無疑大大阻礙了當事人舉證和法院對案件真實的發現,不利于司法公正的實現。因此,不管是從理論上講,還是從現實的合理性出發,證人證言都應當是一種必要的證據形式。我國正在積極建設公平正義型社會,司法作為社會制度體系中的重要標準起著關鍵性作用。以證人證言效力為視角論證公平正義原則,歸納較為統一的證人證言采信標準,更能貼合我國法制建設的實際情況,解決司法實踐中遇到的客觀問題。
二、證人證言的法律地位
舉證質證是開庭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最重要的程序,是審判人員客觀公正的了解案件基本事實的重要途徑。證人證言即是證人對外傳達的該種信息,這種信息因承載著與案件真實情況相關聯的內容,因而對判明待證案件事實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其法律地位非但不能被片面的低估,反而應該被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民事訴訟與刑事訴訟中證人證言的區別
在司法實踐中,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對證據的要求及證明標準是不同的。刑事案件要求證據證據確鑿無疑才能定罪,民事案件不是要求證據確鑿無疑,而是根據其證據證明力的大小進行裁決。
在刑事案件中,證人具有偶然性,多與犯罪嫌疑人受害人沒有任何身份上的關系,也僅需要對犯罪行為的某個階段進行證明,但民事案件中的證人多與其中一方當事人有親屬或朋友關系,且對于雙方當事人訴爭的焦點問題及涉案事件并不是全程參與,所以對于證人證言的真實性客觀性全面性進行甄別,要盡到更大的注意義務。
(二)證人證言的特點及作為證據適用的局限性
首先,證人證言這種信息在訴訟中對待證案件事實發揮的證明作用具有間接性。其次,證人證言易受主觀因素的影響,或者說其與生俱來就摻雜著人的主觀因素。第三,證人證言只能是對過去發生的案件情況客觀、如實地陳述,缺乏穩定性。相比較其他的證據形式,證人具有主觀意識,有主觀能動性,可以自由意志左右自己的言行,證人證言固定性較差,且系受當事人之托來為其作證,目的性明顯,可信度差,客觀公正性有待商榷。
三、如何保障證人證言的證明作用
法官評估證人證言的證明力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實踐中對證人證言證明力的認證基本上是法官自由心證。由于現階段公民信仰的缺失,誠信原則的缺失,造成證人證言真實度低,采信率低,更有明確規定證人證言不能單獨作為定案的依據。既然證人證言作為一種證據形式存在,也被立法所認可。故我們應當避其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從社會現實公民的法律素質方面全面考慮公平正義,適當的確立證人證言的效力和采信程度。
(一)統一標準采集證人證言
第一,要求證人必須出庭作證;第二,排除與當事人之間存在利益關系的證人;第三,明確證人責任,要求證人對其知道的事實全面如實陳述,且應配備相應機制來實現證人不如實作證、作偽證的法律后果;第四,保障雙方當事人的質證權利,最大限度地從程序上減少偽證所帶來的后果。
(二)端正態度對待證人證言
在司法實踐中,我們要慎重地對待證人證言,不能盲目輕信證人證言,也不要盲目排斥證人證言,應該從多種因素考慮證人證言,排除證人的虛假證言,采信證人的可靠證言,以提高司法的公正性。
(1)在審查證據時,除對證人可信性、證人的品性、證人偏見等悉數證人自身問題的審查以外,圍繞證人的其他所有審查工作的重心都是放在有關證人證言的真實性層面上的。所以,審查證據,既是對證人的審查,同時更是對證人證言的審查。
(2)在認定證據時,法官只有在對證人證言的可信性無任何疑問的情況下,才能進一步對證人的證據能力予以認定。認定證人證言中的案件事實信息的目的,是為了給法官將證人作為可采證據提供支撐;對證人的認定無一例外地都落腳到對證言可信性的認定上來。
我國立法已經明確證人證言作為證據形式的一種,確立其在訴訟參與中的地位。民事案件本身與訴訟雙方當事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僅是經濟方面亦涉及人身性質。對于證人證言是否采信,如何采信,采信程度等具體的標準尚待商榷,這也是審判人員自由裁量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雙方證據均不足,審判人員應當更多的參與案件調查,查清案件事實,不能單單以沒有證據或證據不足為由駁回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只有在每個案件都得到合理公正的解決,法制才能深入人心,法治秩序才能穩定有效,公平正義才能真正得到實現。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