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昊偉
摘 要 品格證據規則是現代證據法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對我國證據制度的發展完善有重要的作用,對證據立法也有重大意義。我國學者對其研究相對較少,新《刑事訴訟法》和以往一樣缺乏對其的規定。在刑事訴訟中如何運用品格證據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 品格證據 適用范圍
一、品格證據的內涵和分類
品格證據是指證明某些訴訟參與人的品格或品格特征的證據,是用以證明一個人在特定情形下會基于已有的一定的品格特征來從事特定行為的證據。品格證據以訴訟主體進行分類,可分為被告人品格證據、被害人品格證據和證人品格證據三種。
1、辯護人通常會提出有利于己方的品格證據,使法庭減輕處罰,或能適用寬緩刑罰。
2、被害人品格證據。被害人的品格證據在司法實踐中只在少數特定的犯罪情形中出現。如在對賣淫女的強奸案中,被告人和辯護人通常以被害人身份是賣淫女為證,說明性行為是被害人同意的。
3、證人品格證據。證人的品格證據通常用于質疑證人的誠信問題或質疑與對方當事人有利害關系的證人證言的公正性。
二、我國刑事訴訟中的品格證據
我國刑事訴訟法沒有對品格證據作出專門規定。《刑事訴訟法》第48條規定:“可以用于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品格證據能不能證明案件事實,法律沒有明確規定。新刑訴法解釋第213條:“向證人發問應當遵循以下原則:……(四)不得損害證人的人格尊嚴。…… 前款規定也適用于對被告人、被害人、附帶民事訴訟當事人、鑒定人、有專門知識的人的訊問、發問。”可見我國刑事訴訟對品格證據的認定有三個特征:一是將品格證據等同為尊嚴,這無形中給一個原本理性的證據形式添上了很強的道德色彩,從而對品格證據的排除提供了一個語境上的支持。二是品格證據沒有獨立規定為一種證據形式,只是不分情況地否定對訴訟主體發問時涉及其品格。三是對被告人、被害人、證人的品格采取一視同仁的態度,沒有考慮到不同主體應當有不同的運用規則。
三、品格證據在我國刑事訴訟中的運用
(一)對品格證據的適用范圍予以規范
運用品格證據證明某人特定行為的證明原理是相同的,但品格證據對不同主體所產生的偏見影響和錯誤后果卻是不同的。結合西方的立法情況和我國的現實社會形勢,我國刑事訴訟法應當針對被告人、被害人和證人適用品格證據規則。對被告人和被害人而言,品格證據主要是涉及對案件事實的認定以及影響量刑的作用。而對于證人而言,品格證據是用來審查證人證言可信性的作用。
(二)確立品格證據排除規則例外
在構建我國的品格證據規則時,我們應該區分不同的主體,分別規定:原則上立法應當否定被告人的不良品格與案件待證事實的關聯性。在被告人品格證據與待證案件事實具有法律上的相關性的情況下,被告人品格證據排除規則也具有例外情況,法律允許起訴方基于以下目的而提出此類證據:
1、被告人的品格證據能證明犯罪構成要件的事實。
2、當被告人先證明自己有良好品格時,允許公訴方針對對方提出的品格證據再提出相反的證明。
3、被告人作為污點證人時其品格證據與證言的可信性有相當關系。
4、其他的例外情況,如被告人品格證據能證明犯罪動機、身份、機會、方法、計劃或者缺乏過失非意外事件等。
5、將正在審判中的犯罪經歷置于附近的幾乎同時發生的事件的背景之一,以完整地展現整個犯罪經歷。
6、說明對異常的變態的性關系的某種熱衷或者傾向。
關于被害人的品格證據規則排除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1、在殺人和故意傷害他人案件中,被告人可以提出被害人崇尚騷亂和暴力的品格證據。相應的,起訴方可以舉出被害人性格平和的證據。
2、在強奸案中,有關被害人先前性行為的名聲的證據一般不具有可采性,但是如果證據具有以下情況時,并不排除其適用:(1)根據正當程序,法律允許采納。(2)被害人體內精液不是來源于被告或者被害人所受傷害不是被告人造成的。(3)有關被告人與被害人過去性行為情況的證據。如果證據涉及的是被害人過去曾經被告人發生性行為,被告主張被害人同意與其進行被控犯罪的性行為,那就可以采納用以證明被害人是否同意的問題。
對于證人證言的真實性,不能僅僅以作證人的品格來判斷其真假,還須司法機關在具體操作中查明相關證言證明內容的真偽,以判斷該證言的可采性與真實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在新刑訴法解釋第213條中規定,在向證人發問時,“發問的內容應當與本案的事實有關”。這樣,在發問時包括證人品格在內的問題是不能夠成為發問的內容的。這一規定實際上排除了對證人品格進行審查的問題。但從司法實踐上講,對證人品格的審查應當是不可避免的。司法人員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去好好把握品格審查的范圍與方法。
參考文獻:
[1]何家弘.證據學論壇(第一卷)[M].北京:人民檢察出版社,2000.
[2]何家弘.新編證據法學[M].法律出版社,2001.
[3]徐昀.證據規則的反思與重構[J].河北法學,2009,(2).
(作者單位: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