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一、國企高管薪酬現行制度
我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國企高管薪酬制度,相關規定散見于一些法規,政策中。總結起來大概有以下幾點。
(一)高管薪酬決定主體
我國公司法對公司高管薪酬由決定權的主體作出了規定。公司董事監事薪酬由股東大會決定;公司經理報酬由董事會決定。具體來說,董事、監事薪酬由董事會薪酬委員會提出意見,董事會審議通過后提交股東大會審議;高管人員的薪酬由董事會薪酬委員會提出意見,報董事會審議。
(二)高管薪酬組成部分及確定標準
中央企業負責人的薪酬結構主要由基本年薪、績效年薪和中長期激勵收益三部分構成。基本年薪與上年度中央企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相聯系,按月支付;績效年薪根據年度經營業績考核結果確定,按照先考核后兌現的原則,根據年度經營業績考核結果,由企業一次性提取,分期兌現。
而對于地方國企,各個地方國資委及相關部門依據各地不同情況,制定了相應的高管薪酬政策。但其基本思想和央企的都相一致。
(三)外部監督
我國規定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始于1996年。證監會《關于執行〈公司法〉規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通知》(簡稱《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度報告中披露公司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年初、年末持股數量,年度內股份增減變動量及增減變動的情況和公司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年度報酬情況(以公司支付為限) ,包括采用貨幣形式、實物形式和其他形式的工資、獎金福利、特殊待遇及有價證券等。后來證監會發布了《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簡稱《準則》) 。《準則》第72條規定:“董事會、監事會應當向股東大會報告董事、監事履行職責的情況,績效評價結果及其薪酬情況,并予以披露。”另外,《準則》第79條規定:“經理人員的薪酬分配方案應獲董事會的批準,向股東大會說明,并予以披露。”《準則》發布后,證監會又對年報的披露要求進行了修改。新的規定除了別的事項外,還要求披露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報酬的決策程序,報酬確定依據;現任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年度報酬總額(包括基本工資、各項獎金、福利、補貼、住房津貼及其他津貼等) ;金額最高的前三名董事的報酬總額;金額最高的前三名高級管理人員的報酬總額。
二、國企高管薪酬限制法律問題分析
(一)公司治理機制不完善,存在內部人控制現象,公司法確定的薪酬審批程序限制形同虛設,國企高管有自定薪酬的可能與可行性
在現代企業制度中,董事長、股權董事、獨立董事和公司高管在薪酬決策過程中可以實現相互制約,但我國國有企業治理不完善,決策人利益相對一致,弱化了制約的效果。董事、監事薪酬由董事會薪酬委員會提出意見,董事會審議通過后提交股東大會審議;高管人員的薪酬由董事會薪酬委員會提出意見,報董事會審議。但是作為國有出資人代表的股權董事、作為法定代表人董事長以及由獨立董事擔任的薪酬委員會主席,他們在薪酬問題上與公司高管利益趨同,都比較注重薪酬市場化和國際化,卻忽視了我國干部管理體制和用人機制的實際情況,放松了對薪酬的控制。
(二)我國現行國企高管層薪酬制度在高管薪酬以績效作為其中的一個確定標準有“一刀切”的嫌疑
我國不少國企是壟斷經營,這些企業業績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依靠經理人的有效運作,而是依賴于國內市場的行政壟斷。所以,包括這些國企在內的諸多行業并沒有市場化、國際化,而是還在延續著行政壟斷的老路。如果高管薪酬制度對所有國企不加以區分,無疑存在著不公平現象。
(三)績效考核結果的真實性問題
《公司法》第四條規定,公司股東依法享有資產收益、參與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在國有資產與國有股份層層授權委托關系中,委托主體與受委托主體之間、授權主體與被授權主體之間既沒有明確相互間權責利的委托協議或是授權協議,也沒有明確的主體間相互間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這樣使得國有企業代理主體缺乏責任約束。國有資產運行機構為了行駛股東權利,會派代表到公司參加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而派出的產權代表所代表的資產本不屬于自己所有,行駛的權力實際上與自己切身利益也并不相干。這樣使得績效考核主體與被考核主體之間沒有實質利益的博弈,反而會有一些利益的一致性,在沒有完善法律規制下,考核主體難以嚴格對被考核主體進行考核,考核結果的真實性大大降低。
(四)信息披露制度問題
雖然我國已有法規對上市國有企業高管報酬的披露有規定,但顯然存在一些缺陷。只重視到了上市企業整體的以及高管薪酬的大體模糊地情況,而忽視了對高管薪酬限制有實質影響的內容,從而導致披露制度對高管高薪影響甚微。
三、高管薪酬限制的法律解決方案
解決高管薪酬限制問題的方案很多,是一個靠制度與法律的完善過程。當然,制度統領全局,非常重要,但是法律的直接制約與間接保障對此問題的解決意義重大。
1、在我國國企高管由政府任命,不能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選擇高管人員的現實狀況下,國家需要制定法律規范明晰代理主體間法律關系,明晰各自權利義務,加強他們的責任意識。充分發揮他們的監督權力。
2、鑒于股權期權作為對高管中長期收益將會在國有企業廣泛應用的狀況。公司法,證劵法部門要加強立法,防治高管利用內幕消息轉讓股票從而獲得非法利益。
3、完善我國信息披露制度。對披露的內容,應具體要求上市企業詳細披露高管報酬的組成成份,特別是與公司業績關聯性大的股票期權和限制性股票的授予數量必須予以披露。另外,因為以股權期權為主的長期激勵收益越來越多的被我國國企上市公司所采用,所以有關股票期權授予日的股價、高管可以行使購買的價格和行使股票期權后的限制持有期也應該給予披露。還有,股價升值和紅利分配的情況跟其他同類較好的企業的比較的信息也必須予以披露。最后,薪酬委員會或董事會必須以披露的形式詳細向股東解釋采用不同報酬分配方法的依據或合理性及其報酬與公司業績的相關關系。
國外經驗已經證明,高管薪酬限制問題僅靠法律遠遠不夠,而在中國這個潛規則諸多的社會里,更需要的是制度的完善。
(作者單位:恩施市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