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
摘 要 在“語用學轉向”的時代背景下,語義、語法推理已不能滿足司法活動中的推理要求,語用推理成為法律推理的重要形式。本文立足于傳統語義、語法推理向語用推理的轉向,簡要地分析語用推理的內容,并以“語言順應理論”為闡釋對象,試圖為司法過程中的語用推理提供一個方法論路徑。
關鍵詞 司法過程 語用推理 語言順應論 語境
一、引言
司法過程中的推理建立在人類邏輯理性的基礎上,外化為“司法三段論”的形式。但是,隨著人類的進步以及世界的復雜化,“司法三段論”的大前提變得越來越抽象和模糊。為了得出一個裁判必然要對大前提進行解釋或推理,從而使之精確化。傳統的司法推理的第一步就是文義推理,也可以說是語義、語法推理,即從靜態的語義、語法角度對大前提的意義給出解釋。但是語言是模糊的,單純從語義、語法的語言內角度無法對語言的意義進行準確的解讀。隨著語義向語用發展的“語用學轉向”的到來,語用推理必然成為法律推理的重要方法。本文立足于傳統語義、語法推理向語用推理的轉向,簡要地分析語用推理的內容,并以“語言順應理論”為闡釋對象,試圖為司法過程中的語用推理提供一個方法論路徑。
二、司法過程中的語用推理
(一)從語義、語法推理到語用推理
莫里斯首次使用語用學一詞與語義學、語法學相對應,而且把語用學看作是指號學的一個分析維度。邏輯實證主義者熱衷于語法—語義維度的分析,卻忽略了語用學的研究方式。盡管通過語法、語義也可以了解語言的意謂和形式,但是缺少語用學就無法獲得行為的整體,因為不首先研究語境對行為的解釋也就無從談論意謂。語用學的構造是可以獨立于語義學和語法學的,因為語境的構造與它們關系不大。但是,語義學是無法脫離語用學的,任何語句的意義都要在特定的情景條件下分析和把握。
從語義—語法維度分析到語用維度分析的嬗變,在一定面相上反映了語義、語法推理到語用推理的過渡過程。語義、語法推理是指通過話語的詞組聯系、句子結構、文字結構等對話語活動進行判斷的思維過程。這種推理形式一般忠實于話語的本義,價值判斷的成分不多,但是它忽略了語境要素,無法獲得對行為整體的理解和構造。語用推理就彌補了這一缺陷,它在語義、語法推理的基礎上運用具體語境分析話語活動,在推理中根據特定語境因素增加或補充缺失或模糊的前提來得出真正的結論。在語義、語法推理中,只考慮形式結構及字面含義的推理,不考慮特殊的語境因素,因此其屬于靜態推理。而語用推理是具體的前提到具體的結論的推理,缺失了語境因素,就無法得出結論或不能正確進行推理;語境不同,同一個前提會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結論,因為語境的差異會使得補充的前提具有差異性,因此語用推理屬于動態推理。
(二)語用推理的定位
不同學者對語用推理的定義不同,大概有以下幾種:“語用推理是話語在特定語境中的具體意義的推理”;“語用推理是處理自然語言語用關系的邏輯方法,它是在具體語境因素的制約下,由已知話語前提的語法意義推出未知的語用意義結論的過程”;“所謂語用推理,就是在交際過程中,聽話人為了準確理解說話人的意圖,將話語與語境結合而進行的推理。它包括話語、語境和結論三個要素……”。還有學者認為,“語用推理,簡言之,就是在語境中的推理”。上述定義雖然在表述上不盡相同,但都突出了“語境”這一要素,語用推理是跟語境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說,語用推理就是結合具體的語用環境對語句進行分析和解讀,從而完成推理這種活動。
那何謂語境呢?“語境”這一概念最早是由波蘭人類學家B.Malinowski提出來的,他把語境區分為“語言性語境”和“非語言性語境”。語言性語境主要指書面語和口語中與語言有關的要素,如語詞、語句、語法結構等,非語言性語境主要指言語活動中涉及的非語言性主客觀因素,包括時間、地點、場合、話題、交際者的身份、地位等。本文的討論采用廣義上的語境含義。
(三)如何進行語用推理
在語用推理中,語境要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維特根斯坦看來,語言不僅存在于一定的命題體系結構當中,還與人們的基本存在狀況和生活方式緊密相關。在這里,語境就不僅是語言的上下文情景,即靜態的語言系統,更是包涵了歷史的、心理的、社會的和人們生活習慣等多個層面的動態復雜系統。在這個意義層面上,維特根斯坦將語用分析中的語境因素引入話語活動分析,“不僅突破了句法和語義分析的狹隘性,而且還強調語用就在于對語境的使用,將語用看作是與語境一致性的東西,從而在語境的基底上將語形、語義和語用整合起來”。因此,恰當得體的語用推理也需要以語義、語形推理為基礎,充分強調語境的使用,將語義、語形和語用統一起來。
本文試圖借鑒Verschueren的“語言順應理論”來探討如何進行語用推理。Verschueren認為語言使用關系到人們的具體生活,語言順應發生在話語活動的各個層面,語用理論要對語言中能表達意義的各個層次做出解釋和推斷。在他的理論框架中,語言的使用是一個不斷選擇語言的過程,語言具有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三個特征。其中,語言的變異性和協商性是基礎,為語言的順應性提供內容基礎,語言的變異性是功能性指向,具有引導雙方達到交際的滿意位點的功能。根據順應論,我們應該從語境關系的順應、語言結構的順應、順應的動態性和順應過程中的語用意識四個方面闡釋語言的使用。那這四個方面該如何解讀呢?語境關系的順應指在言語交際中語境必須和語言選擇相互順應,既包括物理維度、社交維度,也包括心智維度。語言結構的順應指包括任何一個組織層面上的語言結構和結構組織過程中與語言選擇的順應。順應的動態性反映的是交際原則和交際策略在協商過程中的運作,體現了選擇過程的實際運作方式。順應過程中的語用意識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語言使用中的自返性意識,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語境條件下的語用意識也有差異。對于語用推理而言,也可以借鑒這四個方面抑或四個角度進行話語活動的分析。這部分內容將在下文作出具體分析。
三、語用推理在司法過程中的應用
在我國的司法活動中,尤其是法官在審判案件時,往往運用法律邏輯推理,即司法三段論的形式。這種模式在法律確定時可以順利找到法律規范、案件事實,從而推出結論。而在疑難案件中,也即法不確定的情況下,這種推理模式就不能勝任了,暴露出其自身的弊端。在這個意義層面上,語用推理就可以充分運用到司法過程中,為案件事實找到恰當得體的語境,從而對案件進行合理的價值判斷和推理。那如何在司法過程中進行恰當的語用推理呢?本文擬從語言順應論的四個方面進行探究和討論。
(一)語境關系的順應
在司法活動中,語用推理的語境是指法官要考慮案件發生時的社會、文化語境,也就是說,要順應不同時期的社會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程度、歷史淵源、時代背景、文化背景、地域環境等。這些不同的因素會制約語用成分,影響法官對案件事實的大前提的選擇。
以許霆案為例進行說明。法官在一審時判處許霆無期徒刑,在二審時卻判處他有期徒刑五年。法官同樣是按照刑法第264條的盜竊罪進行判決,但判決結果為何有如此大的差異呢?判決的不同在于法官進行語用推理的過程不同。在一審中,法官嚴格按照刑法第264條進行審判,即“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兇器盜竊、扒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但是許霆盜竊金融機構屬于新型犯罪,在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歷史條件下人們還沒有普遍意識到這種行為也稱得上犯罪行為,不符合人們心中樸素的正義觀。而且在當時的社會,取款機剛剛開始使用,立法者在制定97年刑法時并沒有考慮到這種金融機構使用的特殊情況,所以刑法規范中的量刑情節和標準需要法官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自由裁量。二審法官在審理該案時充分考慮到案件發生時的語境,包括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文化背景、社會制度、人們的文化程度等,從而恰當得進行語用推理,得出較為合理的司法判決,有力的維護了社會正義和被告人的權益。因此,在司法活動過程中,要充分運用語境要素,正確進行語用推理,做出契合于社會公平正義的判決。
(二)語言結構的順應
在語用推理的過程中,司法人員要在語言結構方面作出順應性選擇。語言結構指話語構建的全部要素,包括語音結構、詞素和詞、命題結構及各種超語句單位。在不同的結構層面上,要根據不同的原則和策略進行語言選擇和語用推理。語言結構的順應可以建立在語義、語法分析的基礎上,因為語言結構的不同會影響語言的語義和語法,而語用推理是以語義、語法推理為基石的。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和感嘆句就分別表達不同的情緒和意味,即使是表述一致的一句話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舉一例說明,在原告訴被告欠款不還的案件中,原告舉證的紙條上寫著“還欠款兩千元”,這句話的意思是被告還欠原告兩千元沒還呢,還是指被告已經還清欠款兩千元呢。這時就需要法官依據句子結構進行分析推理了。因為如果把“還”當作動詞,則這句話就是償還借款的意思,而如果把它當作副詞呢,則是還有兩千元未償還。對該句子結構分析的不同,就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從而決定了原告是否勝訴。因此法官在語用推理時要順應語言結構的分析,從而作出恰當合理的價值判斷,保障判決的公正性。
(三)順應的動態性
時間維度會影響交際者的語言選擇,這是交際原則和交際策略在言語交際活動中的實際操作方式。因此,法官在審理案件時要根據話語時間的不同作出不同的語用推理。比如,在庭審中,被告人推翻了他在案件偵查階段的說法,法官就可以分析被告人在偵查階段和審判階段的不同的語言表達,找出被告人運用的策略,從而認識到被告人的真正意圖和目的,繼而對被告人的話語進行恰當的語用推理。
(四)順應中的語用意識
法官在進行語用推理時要具有語用意識,這種意識存在程度之分,而且是不能精確度量的,當然也沒有必要去衡量法官在語用推理時的意識程度。當法官意識到不能成功得推斷出話語含義和事實,難以找到案件事實的大前提即案件適用的法律規范時,他就會考慮其他的方式和策略,采用間接的推理策略,以確保語用推理的成功實現。如果在語用推理的過程中涉及到政治因素、意識形態、道德倫理等因素,法官的語用意識程度會更高,因為他們不得不在恪守忠實地還原案件發生的真實場景的職責和對其進行重構的矛盾沖突中進行選擇和衡量。
四、結語
要解決司法推理中大前提不確定的問題,必然要從傳統的語義、語法推理轉向語用推理。恰當得體的語用推理是以語義、語形推理為基礎,充分強調語境的使用,將語義、語形和語用統一起來的推理形式。因此,語用推理的關鍵就是在語境中融合各種因素去解釋使用中的語言。為此,本文借鑒了語言順應理論的四個角度即語境關系的順應、語言結構的順應、順應的動態性和順應過程中的語用意識來解釋如何在語境中進行融合和選擇。司法過程中的語用推理同樣可以從該四個角度出發,為案件事實找到恰當得體的語境,從而對案件進行價值判斷和推理。
本文是2011年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法庭語言證據實證研究——以北京市法院案件為例(11WYB019)”的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卡爾納普.語義學導論[J].Cambridge/Harvard,1942.
[2]王洪.法的不確定性與可推導性[J].政法論叢,2012.
[3]郭貴春,賀天平主編.現代西方語用哲學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4]李捷,何自然,霍永壽.語用學十二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5]聶長建,李國強.論法律語用推理[J].前沿,2009(10).
[6]冉永平,張新紅.語用學縱橫[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