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
摘 要:近年來習得性無助感已成為當前學生學習的主要問題之一。本文通過對習得性無助感的初步探討認為學校環境壓力、家長消極評價、單一的評價機制是習得性無助感產生的主要原因。本文結合實際教學工作中的體會提出了學校和家庭環境中習得性無助感的防治對策,從歸因訓練、自我效能感訓練和策略訓練三方面對存在習得性無助感的學生提出了治療對策。
關鍵詞:學生 習得性無助感 干預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a)-0152-01
習得性無助感就是指學生在學習時缺少動力和進取心,遇到挫折時又傾向放棄,甚至對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務也不能勝任,是一個人經歷了失敗和挫折后,面對新老問題時產生的無能為力,放棄努力的心理狀態和行為。
習得性無助感的學生因為沒有投入足夠的努力而失敗,他們只要不懷疑自己的能力,就能成功地處理好任務。然而在碰到挫折時他們傾向于發展出“悲劇性”反應,一旦開始失敗,就會逐漸地破壞他們處理任務的質量[1]。
1 習得性無助感心理問題成因分析
(1)外界因素。
①學校環境的壓力。
大多數習得性無助感成因于長期困于失敗經驗的社會學習機制中,隨著學習進程的推進,大多數學生體會到學習壓力引發的焦慮。此時若教師繼續使用控制性(與自主—支持相對)策略,就會給學生帶來外部動機導向,以致在課堂上形成習得性無助反應[2]。隨后,教師就會對那些被標簽為“有學習障礙的學生”表現出低期望也會進一步加重或誘發習得性無助感。
②家長的消極評價。
一些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期望過高,常常提出一些超出他們力所能及的要求,使他們無論怎樣努力都達不到要求,經常性地處于一種受挫折狀態[3]。父母不當的批評會令他們認為學習是困難的,在家長的消極評價中孩子缺乏肯定和鼓勵,容易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
③單一的評價機制。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多數學校、教師和家長往往把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學習能力的唯一標準。在這種不良的評價體制下,學生更容易形成自我卷入目標而不是任務卷入目標,他們更在乎維護自己的公眾形象,為了避免失敗他們常常尋找理由逃避學習,結果無法跟上班級進度,漸漸地形成習得性無助感。
(2)個人因素。
①錯誤的歸因。
歸因是指個體對行為結果的原因的推斷過程。其影響個人期望的改變和情感反應,進而影響后繼的行為。個體對自己行為成敗的歸因一般包括三個維度:內在和外在、穩定和不穩定、可控和不可控。當學生把失敗歸因為能力有限(不可控因素)而非努力(可控因素)時,就會產生習得性無助現象。
②情感不成熟。
自身情感不成熟,挫折忍耐力過低,關注的更多的是他人的注意、評價而不是試著完成學習中的任務。在這樣的情況下,那些經歷過持續的失敗的學生,會認為自己缺乏成功的能力。一旦這種觀念產生,失敗期望和其它自我意識性思維就會開始破壞他們注意力的集中,限制他們的應對能力。
2 對具有習得性無助感學生的干預策略
(1)歸因重訓。
教學生將失敗歸因于可調節的因素(知識或努力不夠,依賴不恰當的策略),從而堅持努力解決問題而不是放棄。歸因重訓的關鍵是有控制地讓學生暴露于失敗中,讓學生暴露于“應對模式”中通過努力克服困難并最終取得成功而不是暴露于“成功模式”中處理輕松的任務。控制好條件,學生們會不時地經歷困難或失敗,教師引導學生將失敗歸因于可調節因素,形成正確的歸因模式。
(2)效能感訓練。
效能感訓練就是教學生設置并努力實現近期目標,在這一過程中,讓他們認識到自己如果投入適當的努力,就有能力達到這些目標。同時,教他們認識并欣賞自己在該領域不斷發展的知識。提升學生自我效能感方面的措施有以下幾點。
①認識示范,包括對任務策略的語言化,堅持面對困難的信念和能獲得成功的信心。
②表現反饋,修正錯誤,演示正確的操作。
③歸因反饋,強調正在取得成功,并將之歸因于足夠的能力和適當努力的結合。
④鼓勵學生在著手任務之前設置即有挑戰性但又是能達到目標。
⑤反饋時關注學生的現如何超越了他們自身以前的成就,而不是拿他們和其他人比。
⑥提供對實際成就的即時獎勵。
(3)策略訓練。
策略訓練主要是指針對某領域或特定任務的技能與策略的訓練,幫助學生獲得并自主使用有效的學習和問題策略。在策略訓練中,教師使用示范和指導來教學生們問題解決策略,以及學生成功處理任務所需要的相關的自我激勵策略。策略訓練不僅僅針對習得性無助感學生而是對全體學生的良好認知技能指導[4]。
策略指導有效的兩個關鍵是:①不僅將注意引向陳述性知識(做什么)而且引向程序性知識(怎么做)和條件性知識(何時及為何做)。②認知示范,即:指導問題解決時做出聲思維,以使思考過程可見。
3 結語
習得性無助感的學生需要教師的耐心與堅持。對于那些確信自己缺乏能力的學生,不可能通過幾次成功體驗和幾句鼓勵的話就迅速治愈他。但我們可以教給他們一些必要的技能和一般性的學習與研究策略,應用歸因重訓、效能感訓練等方法來削弱他們對失敗的肯定性,使他們一步步走向自信。注意在為學生提供幫助時,應當是“指導性”的而非“執行性”的,激發學生的自信與潛能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其習得性無助感,達到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Dweck,C.,&Elliott,E..Socialization,personality,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J].Hearning of child psychology,1983(4):643-691.
[2] Boggiano,A.The role of motivational, motivation and emotion[J].Helplessness deficits in students,1992(16):271-296.
[3] 馬勇瓊.“習得性無助”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教育措施[J].江西社會科學,2004(5):174-176.
[4] (美)J·布羅菲,著.激發學習動機[M].陸怡如,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