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博物館的建立相對容易,但運營費用卻很高。作為一項公益事業,全世界幾乎沒有一家博物館是賺錢的。即便是在企業博物館歷史悠久的美國也不例外。美國谷類早餐食品市場領導者凱樂格公司的博物館,就在經營了九年后,因為欠債和持續不旺的人氣最終只能改建為辦公室。
然而,頭腦精明的中國企業家們,總能在不可能的事物中尋得商機。
多元化盈利模式
著名的Louis Vuitton博物館是由老工廠改建而來,樂清三科電器集團卻把博物館變成了生產車間。2010年,集團跨領域創辦了三科民間藝術產業有限公司。“我們把博物館做成一個集納各方信息的平臺。利用我們的平臺,民間藝人只要潛心做作品,我們則負責對其進行包裝和推銷。現在,我們公司有300多名外包民間藝人和30余名研發人員。”目前,該產業公司從事黃楊木雕、細紋刻紙等產品的開發、生產、銷售,產品遠銷國內外。“從現在來看,我們的做法基本實現了‘三贏,民間藝人、民間工藝行業、公司三方面都受益。今年我們還準備搬遷新館,新館面積增加至1500平方米,增加技藝現場展示部分,真正體現百工之鄉的魅力。”總經理葉勝國說。
有人利用博物院凝聚民間力量,有人利用民間力量興建博物館。借勢當地旅游產業,企業博物館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客源。2010年,申鷺達建成大陸首座以用水文化和水龍頭發展史為主題的中國水龍頭博物館,目的是讓公眾了解中國用水文化和水龍頭發展歷史,倡導綠色環保和節水節能理念。公司企劃部經理陳東峰介紹,“無心插柳”引發的效應是,博物館成為當地多家旅行社推介的特色旅游項目,游客量日漸增多,并帶動了公司訂單增加,為企業帶來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大陸首家男性服飾文化主題博物館——晉江七匹狼中國男裝博物館,開館不足半年,已接待游客達數萬人次,熱門到需要提前預約的程度。福鼎市巨龍光學公司投建的世界眼鏡博物館,也備受推崇,自2011年開館以來,已累計接待游客近15萬人次,旅游收入約400余萬元。
企業的智力反哺
在前期看來,是企業在不斷的為文化投入,建設博物館。但是投資文化對于企業的回報隨著時間的推移,表現得愈加突出。博物館舉辦的各種行業論壇和研討會,為企業搭起了與整個行業溝通和交流的橋梁;作為企業對外的窗口,博物館與潛在消費者直接對話,更便于了解市場需求;研究人員收集資料,通過價值分析和編纂將數據反饋給企業管理層,幫助決策制定。除了可見的經濟收益,企業博物館還為企業帶來了不可估量的無形價值。
美特斯·邦威的服飾博物館正積極探索著博物館為企業提供智力支持的可能。這家博物館是中國目前唯一一個專注于服裝的博物館,相對于單純的品牌文化推廣,美特斯·邦威服飾博物館“保護和搶救中國民族民間服飾文化”的愿景似乎更加高不可攀。經過歷時兩年深入田野的實地走訪和作品征集,并咨詢了多名專家的知道意見,2005年,博物館終于掛牌成立。在征集過程中,中國歷代各民族服飾的設計內涵、工藝品質、線條輪廓、色彩配搭等讓董事長周成建激動不已,同時也引發了他更深層次的思考:如何把“保護”、“搶救”與“流行”、“時尚”結合起來。“我要將中國歷代各民族的服飾文化基因嫁接到本土品牌文化,用現代技術、藝術和文化創新和演繹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并將其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讓所有炎黃子孫都能觸摸到中國服飾文化的博大精深。”
從中國服裝的傳承基因中獲取設計靈感,美特斯邦威通過2007年的選秀活動“加油!好男兒”邁出了博物館反補企業的第一步,以博物館不斷梳理的中國服飾文化為靈感來源,劃分出一支設計師隊伍,為活動的參賽選手設計制作系列服飾。盡管只是初步探索,周成建仍對博物館與企業的密切合作充滿信心:“我希望未來這個博物館能成為服飾研究專業人士的資料中心,服裝設計師創作靈感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