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德明
近日,73歲的李婆婆大清早去菜市場買菜,剛下樓沒走多遠,就暈倒在馬路邊上,幸好被附近的一位鄰居發現,及時通知李婆婆家人,將其送往醫院。
神經科張主任說,李婆婆來院時已沒有認知功能,記憶力喪失。張主任建議她做個腦部CT,最后確診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門診觀察兩個小時,恢復記憶后,持藥回家治療。
據李婆婆的家人說,李婆婆有高血壓病史8年,平時都是她出去買菜,但事發那天清晨她忘服降壓藥就出門了。誰知,竟發生了意外。
短暫性腦缺血是由于某種因素造成的腦動脈一過性或短暫性供血障礙,導致相應供血區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或視網膜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短暫的肢體麻木與無力、言語障礙、黑蒙、單眼視障礙、眩暈、跌倒、意識障礙、認知障礙、短暫性遺忘等。類似現象多突然發生,在數分鐘至十幾分鐘后消失,也有的癥狀持續數小時,24小時內完全恢復,可反復發作,不遺留神經功能缺損的癥狀和體征。
短暫性腦缺血是腦卒中的信號
對短暫性腦缺血應有足夠的重視。國內臨床分析,1次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后1個月內發生腦卒中的概率是4%-8%,1年內為12%~13%,5年內為24%,29%。而短期內頻繁發生的短暫性腦缺血更是腦卒中的特級警報。
導致短暫性腦缺血的危險因素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血脂異常、肥胖、吸煙、酗酒、高齡等。其中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因素尤為關鍵。
早期治療會降低并發腦卒中風險
對于大部分患者,抗血小板治療如口服潘生丁、阿司匹林,可使腦卒中發生的相對風險降低20%,他汀類藥物和血壓管理也分別能夠使腦卒中發生風險降低20%和30%;部分患者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房顫患者進行抗凝治療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腦卒中的發生危險。
長期管理,加強危險因素干預
盡管早期治療能夠有效降低腦卒中的發生危險,但這一益處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消失。在短暫性腦缺血后的長期管理中,以下問題須引起重視。
生活管理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忌從事過于激烈的活動,忌過度勞累,保持生活規律化,杜絕酗酒,嚴格戒煙,合理安排飲食,少吃動物脂肪和高膽固醇食物,多吃大豆制品、魚類、新鮮水果和蔬菜。
防治危險因素如患有高血壓、高脂血癥、心臟病、糖尿病、腦動脈硬化,應在醫生指導下應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如氯吡格雷等)和改善腦循環藥物(如尼莫地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