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棟華
看到這個題目,有的讀者也許心生疑竇:老鼠危害甚大,東竄西藏,偷吃食物,嚙破衣箱,傳播疾病,但它能鉆進人的關節里嗎?
請勿誤解,這里所說的“關節鼠”并非真正的老鼠,而是指關節里的游離體。因為它們在關節里像老鼠一樣游竄,引起疼痛、關節絞鎖等癥狀,醫生就給它們取了這么個不太雅觀,卻十分形象的名字。
這些“老鼠”是從何而來的呢?
一是關節受傷,覆蓋在其表面的軟骨(有時帶有少量骨質)可能有碎片脫落下來;二是骨性關節炎或其他關節炎增生的骨贅脫落。這些東西掉在關節腔內,就可能成為“小老鼠”。由于關節滑膜產生的滑液含有營養成分,這些“小老鼠”能夠直接吸收。久而久之,可能越長越大,成為光滑、白胖的“大老鼠”。據統計,80%增生性關節炎患者都有“關節鼠”存在。而有的“關節鼠”,則由關節滑膜增生變化而來,叫滑膜軟骨瘤病。它們開始往往有一個蒂與滑膜相連,就像泥土下面結的花生,通過蒂從滑膜獲得營養,不斷生長。生長過程中,由于關節活動,細蒂發生斷裂,滑膜瘤也就成了游離體。
因為“關節鼠”們需要一定的場所便于藏身、活動,所以它們常常選擇在人體比較大的關節內生長,以膝關節最為多見,其次是肘關節和肩關節?!瓣P節鼠”大部為不規則球形,小的直徑1毫米左右,大的有幾厘米。數量上有的是單個,有的是“一窩”,個數不等。
平時“關節鼠”們隱藏在關節的側窩,不太活動。這時患者癥狀較輕,僅有關節酸痛,輕度腫脹,有時發生彈響。如發生在膝關節,患者常感到抬腿無力,上下樓梯費勁。但“關節鼠”們天性不安分,有時可“跑”到關節間隙中。這時便卡住關節,害苦了患者?;颊邥X得關節劇烈疼痛,不能忍受,立刻就不能邁步。要是忍痛活動幾下,“關節鼠”有可能受到擠壓而“逃竄”,癥狀很快減輕或消失。要是這樣還趕不走它們,就只好趕快到醫院,請醫生想辦法。
當“關節鼠”們跑到關節淺表的地方,醫生或患者自己可以摸到它們的輪廓,但它們實在狡猾,往往很快“逃竄”,躲入深部而不見。這使得醫生在做手術時也頗傷腦筋:“關節鼠”本來在關節前面,眼看就要“抓住”了,一不留神卻又“溜”到后面去了。
通常用于檢查骨骼的X線照相有時對它們也無可奈何。當“關節鼠”們身體內發生鈣化時,可以顯影。但如果它們全部是軟骨結構,從一般X線片上就看不出來了。
此等“關節鼠”雖然可惡,倒都是良性的,不屬于惡性腫瘤。不過,關節是人體運動的樞紐,關節面十分平滑,對合良好。它們藏在這里,時間長了,反復磨損,破壞作用甚大。除了個別患者“關節鼠”數目少,體積小,可以定期復查觀察外,其余均須手術治療。
手術之前要明確診斷。因為造成關節疼痛、腫脹、無力等癥狀的,并非一定就是“關節鼠”。
近年來,逐漸普及應用的關節鏡,是偵查這些“關節鼠”的能手。在麻醉下,將精致的鏡頭插入關節內,通過光導纖維可以直接看到“關節鼠”,并給它們照相留下“罪證”,再用各種器械將它們“捉”住,然后將它們敲碎,沖洗出來。這種“捉鼠”法,不但簡便,患者受的痛苦也小,恢復起來也比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