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風 方選芝
摘 要 農村社會管理在近年來得到了較為全面的研究,從其管理的典型案例到當前農村社會管理的具體方面的現狀,從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建議等多個方面都展開了豐富的探討。本文旨在對當前我國農村社會管理加以完善的對策建議研究加以總結,分析近年來研究此方面的主要方向,從而找出存在的欠缺,進一步完善我國農村社會管理。
關鍵詞 農村社會管理 完善對策 綜述
中國是農業(yè)大國,農村社會管理是中國社會管理的重點和關鍵。隨著中央對農村社會管理的重視和農村自身發(fā)展的需要,關于完善農村社會管理對策和建議的研究也日漸豐富,突出表現在針對實現農村社會管理的創(chuàng)新和完善農村社會管理具體方面開展的探討。本文旨在就近年來針對這兩方面的對策研究進行簡述,以期發(fā)現研究中的創(chuàng)新點和不足之處,實現當下農村社會管理的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根據當前我國農村社會管理活動中存在的問題,諸多學者提出了相應的措施和建議,綜合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chuàng)新農村社會管理體制機制,轉換農村社會管理方式。
在新時期創(chuàng)新農村社會管理機制,應建立并完善農村社會管理多元主體的協調運轉機制,建立健全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的社會流動機制,建立健全農村社會矛盾糾紛預警調處機制,不斷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社會保障機制(文斌,2012)。除此以外,有些學者還提出需要建立和完善社會組織和管理機制、農村流動人口機制等(楊平,2011)。轉變農村社會管理方式,需要轉變管理理念,在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之下,運用現代性科技手段,構建網絡化管理方式;同時,需要改變農村社會事務單邊處理現狀,發(fā)揮基層政權組織、社會組織在農村教育、文體娛樂、治安、環(huán)保等方面的力量,而不僅僅靠農村和農民自身。
二、完善農村社會管理制度政策保障
當前農村社會管理制度性保障主要研究方面首先在于加強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包括農村醫(yī)療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養(yǎng)老保障制度等方面的舉措。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需要統(tǒng)一認識、轉變觀念,提供完善的思想先導,需要項目整合、統(tǒng)一規(guī)劃,提供政策規(guī)范,還需要加快立法,規(guī)范運行,提供法律遵循(張晶、任保有,2010)。其次在于財政制度保障,通過制度性規(guī)定實現農村財務制度規(guī)范化、公開化、透明化和使用合理化,實現農村社會管理資金和社會保障資金的合理利用和公開透明。再次需要完善農村土地制度保障,實現土地流轉和土地征收、土地征用過程之中的農民土地合法權益保護制度。除此以外,目前的研究還涉及林權制度保障、教育制度保障等方面。
三、完善農村社會管理組織建設方面
張云英(2011)認為,農村社會組織在農村社會管理中發(fā)揮著基礎性作用,實現農村社會組織在社會管理中靈活機制作用發(fā)揮的策略主要在于發(fā)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和加強農村社會組織的自治能力。陳成文(2011)則認為實現農村社會善治需要推進農村社會工作職業(yè)化,明確農村各組織的管理職責。在多元治理主體的模式下,有學者指出需要發(fā)揮基層黨組織的社會整合功能和村委會的基層管理職責,充分發(fā)揮大學生村官的作用,履行其在農村規(guī)范制定、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教育文化建設等方面的職責。同時,有學者主張利用兼具經濟與社會職能的農村專業(yè)合作社在農村的較強吸引力,實現基層政府職能的轉變,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培養(yǎng)村民公民精神,發(fā)揮其社會管理效應從而完善農村社會管理格局(姜裕富,2011)。還有學者從新經濟組織建設、其他社會組織建設等角度出發(fā)提出相應農村社會管理完善的對策建議。
四、完善農村社會管理參與機制方面
“社會管理的目的是保障和維護社會秩序,每一個公民都是社會管理的責任者,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離不開每一個公民的參與。”“農村社會管理動力機制都需要圍繞農民這一核心價值展開。”在完善農村社會管理參與機制方面,需要加強參與制度和組織建設,擴大吸納能力;建設農村公民精神,形成參與文化,增強基層民主;通過多種途徑培養(yǎng)公民參與能力,同時提供村民參與社會管理的財政保障,將權利落實,擴展農民參與的方式和管理的范圍。有的學者還主張建設農村社區(qū),提高農民的參與意識。
完善我國農村社會管理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任務,學者在這一方面的研究較為全面,但仍然有不夠完備的地方。
首先,從研究的方法上看,宏觀方面研究完善當前我國農村社會管理對策和建議的較多,而針對具體地區(qū)尤其是針對特定農村進行實地調研后提出的對策性論述較少。我國區(qū)域差異較大,各地農村所處的實際環(huán)境不一樣,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適合的建議,因而需要更加深入實際的研究。當前研究文獻中有從寧波市、湖南婁底市以及從湖北、江西省份開展的具體研究,有的學者在調研的基礎上總結出農村社會管理“需要加強組織建設,促進管理優(yōu)化,提升管理能力,規(guī)范社會治理,推動和諧發(fā)展,實現農村善治。”盡管提出了完善當地農村社會管理的相關對策,仍然限于泛泛而談。從整體上研究完善農村社會管理對策的文獻,則更是從廣泛的角度進行的分析,陳慶立(2013)從城鎮(zhèn)化和新農村建設背景出發(fā)提出應該從完善農民專業(yè)合作組織建設、推進社會保障城鄉(xiāng)一體化、興辦農村職業(yè)教育活躍基層文化以及創(chuàng)新農村組織管理模式四個方面入手創(chuàng)新農村社會管理;吳海燕(2011)則指出創(chuàng)新農村社會管理需要“發(fā)展農村經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發(fā)展農村公共事業(yè),完善農村社會保障;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維護農民的權益;建立健全矛盾化解機制,構建農村和諧社會;加強鄉(xiāng)村治理,發(fā)展農村社區(qū)服務管理體系。”研究的方法上實證性的研究不夠充分,因而提出的對策顯得空泛,針對不同地區(qū)不同特點所提出的對策不足。
其次,從研究的內容而言,當前文獻中綜合的對策并不十分全面,還缺少農村社會管理法律法規(guī)政策方面的研究,僅僅有學者從村民自治法角度進行過研究,缺少宏觀上對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的把握認知,也缺少對現行農村社會管理政策的可行性和實效性及其相應改進策略的研究。而各種制度保障完善的研究也不是全面的,農村社會管理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衛(wèi)生等多個方面,制度性保障在農村社會管理多個方面有所欠缺。在研究的具體層面,制度性保障方面欠缺最為基本的而且是最為重要的方向,即農村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對策研究,只有以此為前提,才能實現其他的保障性制度的完善。
總體而言,當前我國完善農村社會管理對策的研究缺乏宏觀性和地區(qū)典型性相結合的研究,需要加強從地區(qū)性特征出發(fā),探尋從宏觀法律制度政策到微觀農村組織、農村主體參與等各個層面的完善途徑。
參考文獻:
[1]陽信生. 農村社會管理服務的缺陷與政府對策[J]. 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1:36-41.
[2]吳海燕. 創(chuàng)新農村社會管理 解決農村社會矛盾[J]. 求實,2011,12:102-104.
[3]文斌. 農村社會管理體制創(chuàng)新的困境及對策[J]. 行政與法,2012,08:46-49.
[4]張云英. 農村社會組織:農村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的基礎[J]. 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6:1-4.
[5]郭振宗. 加強農村社會管理的重大意義及對策[J]. 理論學刊,2007,10:72-75.
[6]付偉,徐鳳江,齊金玲. 農村社會管理工作中農民參與能力的培育[J]. 理論觀察,2012,03:77-78.
[7]姜裕富. 農村社會管理中的農民專業(yè)合作社[J]. 湖北社會科學,2011,09:50-52.
[8]賀東航,葉勁松.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與農村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研究[J]. 東南學術,2011,05:94-101.
(作者單位:云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