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茹
摘 要:傳統的德育模式主要依靠德育課程的開設和教學,存在德育內容脫離生活實際,強調灌輸說教的德育方法,忽視學生的主體性等弊端,中職學校德育模式改革勢在必行。創新學校德育模式,提高德育工作實效,堅持以“完善人性”為目標指向,以滿足學生需要為出發點,堅持灌輸與無灌輸相結合的實施過程,在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的良好師生情感氛圍中培養學生品行的德育教學模式。
關鍵詞:中職學校德育模式創新 培育學生的“完善人性” 滿足學生的需要 堅持灌輸與無灌輸相結合 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的良好師生關系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a)-0231-01
職業學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使得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職業學校如何從實際出發,實施具有針對性的德育內容、探索具有效果性的德育方法,并最終制定出適合本校實際的德育模式,才能使學校教育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為塑造職業學校德育品牌、使其成為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傳統的德育模式主要依靠德育課程的開設和教學。眾所周知,德育課程是我國中等職業學校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必修課程,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導渠道。毋庸置疑,自德育課程開設以來,對培養中職學生成為具有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的技能型勞動者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特別是在歷年的德育教學中,我們有許多老師為傳遞好課程內容的精髓而廢寢忘食地備課,關注學生身心發展狀況,搜索各種典型案例資料,這對德育課程的良好傳播起到了十分有效的促進作用。但是,我們也看到了,大多數授課老師都采用課堂講授教學形式來向學生進行德育課教學,即使老師付出了辛勤勞動,依然存在德育內容脫離生活實際,強調灌輸說教的德育方法,忽視學生的主體性,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隔離等弊端,導致學生對課堂學習內容感覺乏味,提不起興趣;由于,學生缺乏社會閱歷,對老師所授內容似懂非懂,道德認識模糊;課程講授完了,留給學生的情感體驗并不深刻;更是缺乏實踐活動,未達到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由此可見,中職學校德育模式改革勢在必行。
創新學校德育模式,提高德育工作實效,筆者認為中職學校德育模式發展趨勢應考慮以下幾方面因素。
1 目標指向:培育學生的“完善人性”
1.1 重視學生道德認知能力的發展
道德認知力的培養是道德教育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我國社會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也就引起了道德領域內某些觀念和行為方式的變化。許多長期以來眾所周知,共同遵守,較為穩定的觀念、規范和準則,都在時代潮流中受到時間的檢驗。另外,科技發展使世界空間距離大大縮小,各種價值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進行傳播,任何一個國家和社會的道德觀念都必然要受到其它國家的社會的意識形態的不斷滲入而受到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的道德教育還停留在理論灌輸的水平上,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發展,例如,不注意培養學生面對社會問題的能力,只進行空洞的理論說教等等,這些方式都是不科學的。
1.2 強調學生道德情感體驗能力的培育
心理學研究表明,道德情感是品德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將道德認識和情感體驗聯系起來,使學生對高尚的行為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尊重和熱愛,才會使其追隨效仿,身體力行。20世紀50、60年代的青年人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主人公保爾精神的感召下,奔向祖國最艱苦的地方,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就是最好的例證。
1.3 注重學生道德實踐能力的發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學活動的結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結束,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能力的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離不開反復的實踐。只有將課堂上明白的道理加以實踐體驗,才能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我們應該丟棄那種簡單、枯燥、空洞的說教,而變成生動的、有趣的活動課程,讓學生通過課內、課外的反復實踐,使得自身的品行能得以提高、得以鞏固。給學生創造一個生活的課堂、開放的課堂,更要給學生創造一個活動的課堂,實現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質量的互動,從而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
2 出發點:滿足學生的需要
道德情感的產生是以社會性需要的滿足為基礎的,在學生的基本生理需要獲得滿足的基礎上,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去建立健康向上的社會性需要,如:組織各類文體活動,為學生施展個人才華、體驗成功的喜悅的搭建舞臺;開展正常的人際交往,讓學生在追求知識的同時,實現個人價值體現的心理目標;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勞動和專業實習等。只有產生了各種社會性需要,并投入到社會生活中去,才可能滿足學生的自尊需要,滿足學生的自我實現需要,才能增強其責任感和使命感。教育者在引導學生滿足社會性需要的過程中,應該多從學生實際心理需求和實際生活出發,注重學生個人的修養,滲透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教育,挖掘其內在的情感因素,給其廣闊的情感體驗的時間和空間,尤其是能夠實實在在促使其成功的體驗,而少一些教條式、空洞式、遠離學生實際需求的“教育”。
3 實施過程:堅持“灌輸原則”與“無灌輸原則”有效結合
灌輸原則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實現的基本途徑,灌輸原則與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發展具有契合性,灌輸原則也是有力應對青少年價值觀念混亂的需要,因而在我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優越性。但其弊端是從外部輸入某種思想,把一系列的道德準則強加于受教育者,忽視了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導致科學的價值觀和思想道德不能真正內化為學生的思想觀念。
無灌輸道德教育,是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性地位的基礎上,努力創造條件來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判斷力,培養學生主體性道德人格。強調尊重學生的道德判斷,主張讓受教育者在教育教學及社會實踐中,選擇并堅持實踐自己所信奉的道德準則,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綜上所述,如果將上述二者融會貫通,即學生的自主選擇與教育者的灌輸引導有機結合,取長補短,實現優勢互補,就將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4 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設信任尊重的情感氛圍
將課堂教學由傳統的學生被動聽課變為主動參與課堂文化。應該停止傳統教學中的“滿堂灌”模式,而代之以課堂自學、錄像播映、課堂討辯論,分組討論等形式,從而真正做到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提出一些問題、觀點或案例,在全班展開討論。討論過程中,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學生的各種思想得以交流,不同觀點相互碰撞,在彼此的比較中,不但事學生的思想見解得到豐富,探究意識得到強化,而且也讓他們的思考能力得到提高,參與性得到增強,這樣,教學目標自然也得到順利實現。
新的德育模式的構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我們必須頭腦清醒地認識到中職德育教學改革必須堅持黨的教育方針,要認真貫徹黨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要求,同時要從學校和學生的實際出發,大膽改革和積極探索,堅持以“完善人性”為目標指向,滿足學生需要為出發點,堅持灌輸與無灌輸相結合的實施過程,在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的良好師生情感氛圍中培養學生品行的德育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