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榮章
“如果茶藝競賽或茶藝師證照考試的規則要求我們得穿旗袍或唐裝,然后在成績評定標準上又有服裝這一項,那么我們肯定會穿旗袍或唐裝;如果沒有要求穿哪一款式的服裝,但在成績評定標準上有服裝這一項,我們也會想辦法穿件出奇制勝的衣服以求得這個項目的高分。這樣長時間實施的結果會不會誤導茶文化界與社會大眾。以為茶道藝術就是要這樣穿著或這么重視打扮?”
“會的,這是比賽或考試的規則制定與出題時應留意的。如果主辦單位想要利用服裝的穿著令社會大眾重視茶道藝術,可以在參加資格上注明要穿著‘適合泡茶的正式服裝,且在成績評定上保留服裝這一項,如此才可以避免將茶道藝術制式化。至于什么是方便泡茶的正式服裝,泡茶者可以有自己的打算,茶文化界也可以提出意見或做出樣品。然而到了茶道藝術發展成熟后,成績評定欄上就不必要有服裝這一項了?!?/p>
“為什么到了茶道藝術發展成熟后,成績評定欄上就不必要有服裝這一項呢?”
“因為服裝不是茶道藝術的本體。就像音樂,大家不會將音樂家的服裝視為音樂的一部分。如果茶道藝術的成績包含了服裝,就稀釋了茶道藝術的純度。也許你會說服儀也影響了茶道藝術的表現,沒錯,但在茶道藝術本身的評價上是要將服裝隔離的?!?/p>
“如此說來,茶席的設計以及茶席上的插花、焚香、掛畫也都不能視為茶道藝術的本體了?”
“沒有錯,茶席上的‘茶具設置直接影響茶道藝術的表現,應視為茶道藝術的本體。但裝飾的部分如插花、焚香、掛畫,以及泡茶者的穿著只是影響著茶道藝術的對外感染力。只能視為茶道藝術的包裝。若以一套茶具為例,包裝保證了它在搬運中不被打破,這是屬于上述的‘茶具設置性質,應視為茶具商品的一部分。但包裝的華麗部分就純粹屬于打扮了,在從事這套茶具泡茶功能評估時就要將華麗與否分離開來?!?/p>
“為什么還看到比賽或考試的評分標準上有配樂這一欄?且注明要與茶藝主題相協調。若欠缺藝術感染力,要行扣分。這不也稀釋了茶道藝術的純度嗎?”
“對的,就純藝術的角度來看,茶道藝術是茶道藝術,音樂是音樂。再說,茶道藝術有自己的聲音。如煮水、倒茶葉、倒茶湯、茶具與人的移動、人的話語、風的吹送、屋外的鳥叫等等。不需要再拿另外一首音樂與茶道藝術同臺演出。有人說,有音樂為伴泡起茶來較自在,那是因為泡茶者尚缺獨挑大梁的能力。我們喜歡茶道藝術的純度?!?/p>
“有次參加茶藝競賽,評分標準上有儀容儀表禮儀一項,賽后評委講評時兩個人強調了微笑的重要性。泡茶時是不是從頭到尾都要保持微笑才好?”
“泡茶時專心泡茶。臉上表情自然就是一副認真的樣子,如果他是屬于安然自若型的,表現出來的就是輕松愉快的;如果他是屬于嚴肅型的,表現出來的就是一板一眼的;如果他是屬于緊張型的,倒茶時手都會有點抖動,但只要是認真的、有把握的,這抖動的儀態還是優美的。到了奉茶的時候,親切熱忱,面帶微笑總是要的,但如果將面帶微笑列為茶道藝術必備的表情,那就強制性地摻入了不一定必要的元素。而且會有如加上音樂、加上強烈視覺效果的服裝、加上夸張的肢體語言一般,削弱了茶道藝術的純度,分散了欣賞茶道藝術的專注度?!?/p>
“剛才說到夸張的肢體語言,有人認為只是平鋪直敘地泡茶只見功能性而沒有藝術性,所以喜歡增加一些手勢,甚至于舞動著身體。增加的這些可不可以算是茶道藝術的一部分?”
“如果泡茶者認為添加的這些手勢與身體的舞動是屬于他所要呈現的茶道藝術。那我們就要以加進去這些后的全部來衡量他的茶道藝術。如果我們認為加進去的這些動作太稀釋了茶道藝術,如茶的成分已降到70%以下,我們會將之視為茶藝歌舞。茶道藝術是以泡茶、奉茶、茶湯為媒介所呈現的藝術,內涵的充實與否,表現的技法優良與否都要在泡茶、奉茶、茶湯的本體上評估,否則就有如研判聲樂家歌唱得好壞還要從他的肢體舞動上打分數一樣可笑。”
“我參加的那一次茶藝比賽,在評分標準上有‘茶藝創意一項,所要求的是‘表演富有創意,視角獨特。形式新穎。這是茶道藝術高低的衡量標準之一嗎?”
“不應該是。不只對茶道藝術不可以如此鼓勵,對其他藝術項目也不可以將之列為分數加減的項目。否則大家為了得高分,拼命呈現創意,呈現視角獨特,呈現形式新穎,結果不見得是件好作品。所有的創意必須建構在更豐富的內涵、更耐人尋味的美感境界、更雋永的物質與精神享受才有意義,否則徒然稀釋了藝術的純度,大眾被創意吸引,忽略了該項藝術的本質與本體?!?/p>
“茶道藝術可以分解成:茶湯30分、茶藝演示30分、茶席茶具20分、儀容儀表20分嗎?”
“不可以的。在教學上可以提醒同學要留意茶湯、泡茶動作、茶席設置、茶具、服飾等,但茶道藝術是整體的表現,不但不可以依上述諸元素分別論功行賞,甚至于主體部分的泡茶、奉茶、茶湯也無法拆開來看。分開來評分的結果,經常發生茶湯泡得不怎么樣,但動作、服儀優美者奪了冠。要知道茶道藝術的核心在茶湯,茶泡不好,只有動作與服儀仍然不及格。評委的組成如果是從評茶界找一位、從表演界找一位、從設計界找一位、從音樂界找一位,他們對茶道藝術要有認知、有合理的評分標準,否則也容易產生上述的結果。
泡茶可以很隨意,就如任何人都可以隨便哼唱兩聲;泡茶可以很嚴謹地進入茶道藝術領域,就如歌唱進入音樂的殿堂。當泡茶要進入茶道藝術的時候,應該以藝術的方法栽培它、呵護它,茶界的前輩們要以藝術的角度評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