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喬

6月20日下午,鳳凰娛樂在上海電影博物館舉行了名為“永不消逝的聲音——致敬譯制片時代”主題活動,《鳳凰非常道》主持人秋微特邀上譯廠配音藝術家蘇秀、劉廣寧、孫渝烽,演員胡歌、影評人史航、電影研究者余泳等齊齊出席,共同致敬譯制片的黃金年代。
老譯制片人呼吁不忘傳統
蘇秀說:“本來以為譯制片完蛋了,今天看到這么多年輕的人,好像信心又回來了。”但她又表示,譯制片就像八十年代,輝煌已難復制。“今天各方面條件都不一樣,不能再復制當年”,比如“現在很多片子沒什么故事性,沒什么人物,配不配都一樣,現在時間也太緊了,搞譯制片導演和翻譯也是藝術,需要更多的時間。另外一個,報酬也太低了,有別的工作就不一定做這個”。蘇秀還提到,她聽說上海已經不放譯制片了,這讓她十分遺憾。
劉廣寧則呼吁應保留譯制片的優秀傳統,她強調譯制片應該是電影百花園里的一朵鮮花,原版片和翻譯片不矛盾。她呼吁說譯制片的傳統不能忘,她也堅信只要得到相關支持,譯制片不會消亡。劉廣寧也談到現在譯制片的一些問題,“很多年輕演員先天條件和用功程度都不低,但為什么現在還常常有人問,還有沒有譯制廠?后輩們沒有機會去深入下去,沒有條件讓他用功,讓他像做快餐那樣做。連軸轉我們以前也有,但這不是正常的工作。如果永遠做這種浮在上面的,不會有進步,那就永遠是走下坡。當然有些工作的方法,并不能像從前一樣,但傳統不能忘。”
孫渝峰也常常被問到“譯制片還有沒有必要存在?”這個問題,而他的答案是觀眾如果需要譯制片作為一種藝術語言而存在,那譯制片就有必要存在。而如果滿足兩點,譯制片還能存在:“第一,保證質量,把原來影片的精華通過我們表現出來。第二,要出人才。要有更多新人,更多新的聲音。如果這兩點都能做到,那么譯制片還會存在。”
劉廣寧原音重現經典角色
現場,孫渝烽回憶了很多老配音演員的配音故事。其中,他提到了上譯廠老廠長陳敘一的配音小故事令人印象深刻。他回憶陳敘一當時帶領大家配《簡·愛》的細節,“他回到家一直在思考最后那段經典臺詞應該怎么翻怎么配,吃飯睡覺都在想,以至于洗腳的時候襪子也沒脫”。
老中青三代配音演員齊聚一堂,劉廣寧和胡歌都在現場原音重現了自己的經典角色。劉廣寧之前并無準備,她稍微回憶了一下臺詞,表示自己想重現幾個不同色彩的角色,然后現場原音重現了《葉塞尼亞》中的路易莎,《父子情深》中的9歲小男孩,還有 《巴黎圣母院》中的沒牙老太婆,博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胡歌致敬譯制片工作者
作為配音愛好者、且有過多次配音經歷的胡歌,代表年輕人向老藝術家致敬。他回憶了自己第一次配音的經歷,雖然只在《寶蓮燈》里配了一個“啊”,他還是特別高興。“因為圓了我們的配音夢,還掙了50塊錢”。
胡歌表示,“配音能夠賦予角色第二次生命,我覺得特別不容易的是,配音老師都是在幕后的,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們致敬”。他還感慨道:“在老一輩藝術家身上所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的力量,帶給我們一種正能量。今天我非常榮幸和激動,可以代表年輕人向老藝術家致以崇高的敬意。”
胡歌在現場原音重現了自己在動畫片《少年岳飛傳奇》中的角色,孫渝烽點評說非常精彩,語氣相當到位。狄菲菲則贊道:是在明星加專業里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