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君
摘 要:2003年,受經濟、政治、體制以及道德風險等多方面問題的影響,臺灣地區農業金融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別是《農業金融法》頒布實施,使臺灣地區農業金融邁入一元化管理的新紀元,農業金融體系獨立于一般金融體系之外。本文將對臺灣地區農業金融體系的形成、存在問題以及未來發展方向進行研究和分析,以期對我國大陸農村金融改革和發展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
關鍵詞:農業金融;改革;體系
中圖分類號:F8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3)07-0074-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7.18
2003年起,改革后的臺灣地區農業金融實施一元化管理,這樣的管理方式是如何運作的?是否真正服務于“三農”?是否還有進一步改進的空間?帶著這些問題,筆者就目前臺灣地區農業金融發展情況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實地調研,期間拜訪了一些臺灣地區農業金融方面的專家以及農業金融機構負責人。本文在調研的基礎上,詳細介紹臺灣地區農業金融體系的構成和主要部門的功能,并分析該體系運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發展方向。
一、臺灣地區農業金融體系
改革后的臺灣地區金融體系分為農業金融和一般金融兩個部分(見圖1),農業金融體系獨立于一般金融體系之外。新的農業金融體系如圖2所示,這里主要介紹其構成和幾個主要部門。
(一)構成
臺灣地區農業金融體系的架構分為農業金融機構、主管機關、相關監理單位及支持補全單位四個層面 :
1.農業金融機構:采取二級制架構,上層為全臺農業金庫,下層為農漁會信用部。
2.主管機關:也采取二級制架構,上層為農委會,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3.相關監理單位:臺灣地區中央銀行負責涉及外匯業務之監理及“資金最后融通者”角色,并維持支付系統穩定;臺灣地區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接受農委會委托辦理農業金融機構金融檢查;臺灣地區中央存款保險公司辦理存款保險,保障農業金融機構存款人權益。
4.支持補全單位:農業發展基金、農業信用保證基金及金融重建基金等三大基金分別提供利息差額補貼、信用保證及彌補經營不善信用部的資產負債缺口等功能。
(二)主要部門
1.農委會農業金融局
農業金融局的成立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原來農業金融的管理機構包括財政部金融司(后來是金管會)、內政部、農委會,造成多頭領導的局面,總會產生一些矛盾;二是金融屬于比較專業的部門,需要具有金融專業背景的管理機構。于是,2004年1月30日,《農業金融法》正式實施當日,農業金融局正式掛牌成立。
其主要職責包括以下12個方面:農業金融制度及監理政策之規劃;農業金融相關法令之研擬、執行及解釋;農業金融機構本分支機構設立、廢止、停業、復業的審核及清理、整頓的處理事項;農業金融機構業務、財務與人事的管理、監督、檢查、輔導及考核;違反農業金融相關法規的取締、處分及處理;農業金融監督、管理與檢查相關資料的搜集、匯整及分析;農業金融機構的合并及處理;農業融資的規劃、督導及輔導;農貸資金籌措、運用的輔導及利息差額補貼政策的研擬及督導;農業金融機構與其它金融機構的聯系、協調及配合措施的策劃及督導;農業金融機構與其它農業部門業務聯系、配合的策劃及輔導;其它有關農業金融的管理及監督事項。
2.農業金庫
為建構農業金融體系,輔導并協助農漁會信用部事業發展,辦理農、林、魚、牧融資及穩定農業金融,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全臺農業金庫于2005年26日開業,2005年成立時,政府出資49%、農漁會出資51%。2009年完成增資,政府持股44.5%、農漁會持股51.4 %、其它農業團體持股4.1%。農業金庫與一般商業銀行一樣,要受中央銀行、金管會的管理、監督和檢查;同時農業金庫有一些特殊的政策任務。主要包括:協助各農漁會信用部改善經營環境、增強競爭力;輔導各農漁會信用部的業務,并進行內部監督。目前,農業金庫有29位金融輔導員對農漁會信用部進行輔導和監督,以避免一些弊端出現。如果有問題出現,農委會農業金融局有權進行接管和整頓。農業金庫也和其他一般金融機構一樣會有道德風險,主要原因在于為了保護廣大儲戶的利益,政府一般都不會讓金融倒掉。因此,對于農業金庫的管理和運作,政府應該用健全的制度和完善的法律進行約束,盡可能減少和避免道德風險產生。
農業金庫在農業金融體系中的作用較大。首先,農業金庫可以為各農會信用部擴寬業務領域,增加收入。如由于農會信用部一般規模比較小,信用卡公司不愿和他們簽約,即使簽也不會有太多優惠,但如果農業金庫統一與信用卡公司簽約,就能獲得更多優惠。而且農民通過信用卡在信用部就可以繳納各種稅費,較為方便。再如縣市政府的大額貸款業務,由于單個農會信用部都沒有這種業務能力,可以由農業金庫先接下這些大額業務,再分給各相關農會信用部,增加他們的業務量。其次,農業金庫正在進行各農漁會信用部之間的聯網,實現在農業金融體系內,農民一卡一折走遍全臺灣地區。
3.農漁會信用部
目前臺灣地區共有301家農漁會信用部,1154個分支據點[1]。盡管農漁會信用部在制度上存在一些問題,但作為最深入基層的金融機構,農漁會信用部有許多一般銀行無法比擬的優勢①。一是營業時間,一般銀行營業時間為早9:00至下午15:30,而農漁會信用部則是早7:00至晚21:00;二是存款額度沒有限制,多少錢都可以存,農民有時候甚至存的都是硬幣;三是為農民提供應急、實時的貸款。農漁會要想方設法借錢給有需要的農民,如果不借錢給他們,他們甚至可以和農會信用部“翻臉”。如果數額比較小,還可以不用抵押。
農業金庫與農漁會信用部,雖分屬上下層金融機構,但二者都是獨立法人,所以這兩個組織在法律上并無隸屬關系。有學者將其關系定位為“緊密業務策略聯盟”[2]。他們之間的關系與一般商業銀行的總分行之間的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設立的時間先后不同,銀行都是先有總行,再有分行,而農業金融則是先有各農漁會信用部,再成立農業金庫;二是各農漁會信用部業務獨立,互相之間無法調度資金,而一般商業銀行總行下屬各分行之間的資金是可以相互調度的;三是責任主體不同,商業銀行的總行要負責分行的盈虧問題,而各農漁會信用部要自負盈虧② 。
4.農業信用保證基金
臺灣地區農業信用保證基金的設立主要是為了協助擔保能力不足之農漁民增強授信能力,獲得農業經營所需資金,以改善農漁業經營,提高農漁民收益;促使農業金融機構積極推展農業貸款業務,以發揮其融資功能;協助參加農業發展計劃之農漁民籌措配合資金,以提高政府農業政策推行績效。該基金由當局機關、簽約銀行及農漁會共同捐助,各單位捐助比例分別為:臺灣當局65%,簽約銀行30%及簽約農漁會5%。截至2010年11月末,累計辦理保證案件38萬件,協助農漁民融資達新臺幣3210億元,對促進農漁產業發展,提高農漁民收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③。
二、當前臺灣地區農業金融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與商業銀行相比,農漁會信用部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經過上百年的發展,農漁會已經成為代表和維護農漁民利益的組織,是農漁民最信任的團體,農漁會信用部遍及臺灣地區城鄉的每一個角落,這是其他商業銀行無法比擬的。但這種優勢并不能掩蓋改革之后臺灣一元化農業金融體制仍然存在的不少問題。
(一)農業金庫能否解決農業金融問題
農業金庫自2005年5月成立以來,在改善農漁會信用部經營狀況(見表1)、有效推展政策性農業項目貸款④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仍有不少學者認為農業金庫的成立沒有太大必要,因為它和原來的農業合庫、土地銀行的運作沒有什么區別,不少農漁會信用部原來就是農業合庫的股東,現在轉為農業金庫的股東。而且目前農業金庫的貸款中有80%是貸給非農業領域的,在這點上它和一般的商業銀行并沒有什么區別,只是它要承擔各農漁會信用部的轉存款,并且要付給他們1.5%的利差。這樣看來,各農漁會信用部既是它的客戶,又是它的股東,身份反而有些尷尬,甚至會帶來一些經營管理上的問題①。農業金庫與其他銀行相比處于相對不具競爭力的環境,一方面其可營業項目是與土地銀行、合作金庫等農業輔導銀行可提供的服務沒有區別,另一方面卻需要承受多項額外的包袱,例如,在已經有農漁會信用部且經營不錯的地方,農業金庫不準設立分庫或辦事處,但當農漁會信用部發生問題時,農業金庫卻有義務去救援和接收。因此,除非政府另給予其它額外的協助,否則農業金庫很難自立永續生存[3]。
(二)農漁會信用部、農漁會、農業金庫以及農委會、金管會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
首先,對于農漁會信用部來說,一方面屬于農業金庫的股東,但受農業金庫的指導和領導;另一方面,作為農漁會主要資金部門來源的部門,經營業績的好壞影響到農漁會的生存和發展。其次,對于農業金庫,一方面肩負政策包袱,要提供較銀行優惠的存款利息給農漁會,另一方面對內要對農漁會股東負責,卻又不互相隸屬,與農漁會的關系十分奇妙,對外對上同時要接受農委會(主管政策)和金管會(主管金融檢查)兩個部門的領導[4]。第三,對于臺灣地區當局來說,農業金庫本來就是在經營能力及發展空間備受質疑中成立的,政府又希望能兼顧農漁會信用部、農業金庫以及農業金融服務三方權益,導致出現許多政策矛盾及規劃上的不完善[5]。因此,這些錯綜復雜的關系和多重利益主體的不同目標必然會引發一些矛盾和沖突,如將農業金融監管劃歸為農委會非金管會,忽略金融產業的特質,將會形成金融監管上的隱憂。
三、臺灣地區農業金融未來發展方向
(一)整合全臺農漁會信用部的資源,并利用龐大的用戶網絡資源,打造綜合性的異業策略聯盟
近幾年,臺灣金融改革的方向朝大型金控公司前進,面對金融的大型化、多角化,農業金融確實也需要整合,才可能與其它金控公司競爭。農業金庫的成立,恰好創造這樣的機會來整合島內的農漁會信用部,共同創造競爭優勢。一是可運用新金融渠道來增加營運收入。經估算每年通過由農業金庫與農漁會信用部及其分部架構而成的金融渠道,其信息共同利用平臺的稅費手續費收入、保險傭金、信用卡消費等收益,約計有50億臺幣的商機。二是也可通過共同議價的方式,降低經營成本。如所有農漁會平日所需的資材及書表,如計算機設備、文具用品、服裝招牌、傳票報表等,都可以聯合采購的方式,成立相關之“聯采中心”,通過共同議價的方式,以降低經營成本[6]。三是綜合性的異業策略聯盟優勢。農漁會信用部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遍及臺灣城鄉的每一個角落,這些優勢不僅是發展農業金融的優勢,同時也是發展農產供銷以及農會超市的優勢,如果這些領域都能形成一個有效的網絡、進行統一的管理,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農業的競爭力、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民的生活品質。
(二)借鑒日本農業金融發展的經驗,不斷完善相關制度法規,提高農業金融機構的經營效率和競爭力
對于政府,最重要的是用法規和制度解決問題,這樣做往往效率是最高的。為了減少農漁會信用部濫貸的問題,其剩余存款都必須轉存到農業金庫,這些錢大概有三分之一用來放款,剩余的只要符合金管會的規定,就可以進行投資,包括債券、公債、國際金融商品等,但目前農業金庫的風險管理做得不好。金融危機期間,金庫損失了超過一半的資本額,因此需要增資。事實上,如果農業金庫經營得好,農漁會信用部對它有信心,是可以渡過難關的。日本有這樣的先例,日本的農村中央金庫,70%的資金進行對外投資,金融風暴期間損失了全部資本額,但其農漁會信用部在三個月內就完成了增資。因此,臺灣農業金融未來努力的方向就是要通過不斷改革和創新,形成像日本農協銀行體系(JA Bank System)那樣的農業金融。更重要的是讓農漁會和農漁會信用部之間的關系有所改善,實現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也就是說,農漁會信用部的經營管理權真正屬于農業金庫,包括人事的任免,農漁會的總干事能夠真正放權并認可②。
(三)臺灣地區農會信用部的改革對農會未來發展的影響——農會組織再造
臺灣地區農漁會存在已有百年歷史,其肩負發展農村經濟、照顧農漁民生活之重任,農漁會未來在臺灣農業經濟發展與結構轉型仍發揮關鍵性作用。信用部作為農漁會收入的主要來源,其風險性表現得越來越強。因此,改革農漁會信用部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也是農會體制改革的一個部分。2000年左右,由于臺灣金融業的高度競爭,有36家農漁會信用部由于經營虧損被政府收掉,這些農會便失去了收入來源。因此,他們不得不想辦法尋求新的途徑去獲得收入以維持農會的運轉。從那時起,信用部盈利的農會也居安思危,開始多元化經營,拓展供銷業務,政府也放寬了農會的投資范圍,農會開始投資一些公司,包括運銷公司、農產貿易公司、農商超市、農業休閑等等。農會的多元化經營獲得回報的同時,也使得農民得到了實惠。事實上,農漁會信用部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會組織的再造,股金制的恢復、總干事遴選制度、農會干部素質、權利的制衡、義務與責任的厘清等方面的改革已經或者在未來都將是農會改革的重要內容。
(責任編輯:王艷)
參考文獻:
[1]臺灣農業金庫.臺灣農業金融體系之發展與農業金庫簡報[R].臺灣農業金庫,2010-12-27.
[2]丁文郁.從農業金融法之制定論臺灣農業金融制度. 兩岸鄉村發展與治理[M].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
[3]李紀珠,邱靜玉.當前農漁會信用部改革之評析[EB/OL].[2007-11-08].http://www.npf.org.tw/post/3/3470.
[4]李禮仲.健全農業金庫之運作挑戰重重[EB/OL].[2008-09-19].http://www.npf.org.tw/post/1/4698.
[5]李紀珠.農業金庫成立是喜?是憂?[EB/OL].[2007-11-07].http://www.npf.org.tw/post/1/3369.
[6]徐明宜.農業金融體系的形成與展望[EB/OL].[2005-03-07].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94/TE-R-094-0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