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藝術無國界,雖然兩位導演來自不同的國度,但他們在談及關于電影的具體問題時,仍可以彼此產生很多共鳴。
曾執導過兩部奧斯卡獲獎影片《國王的演講》、《悲慘世界》,擔任此次上海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爵獎”評委會主席的年輕導演湯姆·霍伯和我國著名第六代導演張元在主席論壇進行了交流對話,探討了電影在商業環境的藝術堅守、本國電影國際化以及導演個人發展等問題。所謂藝術無國界,雖然兩位導演來自不同的國度,但他們在談及關于電影的具體問題時,仍可以彼此產生很多共鳴。
在商業浪潮如此兇猛的今天,電影無法出淤泥而不染,但是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存在,如果只單純的將其作為投資商或者是制片方的搖錢樹,則可能使電影失去它本身所應具有的魅力。在談及此問題時,湯姆·霍伯說,在過去幾天對中國的印象中,不少年輕導演面臨來自票房的壓力,這可能會使他們不得不降低對電影的藝術追求。
面對這樣的無奈和尷尬,張元導演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為什么現在中國電影那么商業化?來自英國的導演談的是希望從藝術的角度來考慮電影。我們一提起好萊塢就認為是商業片,但《國王的演講》得到奧斯卡的承認,說明奧斯卡有一個有意思和正確的方向,電影應該首先是藝術的。”
“在英國,在我成長的環境中,我們有這樣的文化和藝術傳統,人們對商業傳統看不起。”湯姆·霍伯這樣評價商業元素在英國電影界的地位。
《國王的演講》是湯姆·霍伯的第一部奧斯卡獲獎電影。在2011年第83屆奧斯卡頒獎禮中,這部電影一共獲得了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創劇本三項大獎。
霍伯說他剛開始拍《國王的演講》時,幾乎所有好萊塢制片廠都拒絕了這個想法,很多明星都不愿意參與拍攝,人們一直說,這不是一個好的投資選擇,不是一個好電影。但他還是堅持了下去,并且在拍攝過程中,不去考慮票房問題,也沒有去迎合美國市場,只是單純地遵循自己的直覺,聽從自己的內心。這種對自我的堅持和對藝術的執著最終獲得了奧斯卡的肯定。
霍伯也指出奧斯卡非常注重電影的藝術和商業的平衡,看重電影的藝術價值,即使電影不賺錢也能獲獎,比如2000年的最佳影片《關于我母親的一切》票房只有2500萬。
同樣,張元導演也認為,票房不是唯一的標準。首先觀眾進電影院是期望看到好電影,那種元素堆砌的電影不一定是好電影,一個好電影風格應該是統一的;對他個人而言,首先要做一個好導演,再看有沒有可能真正為公司帶來利潤。
其實,有人認為電影本身就是個商品,商業性是電影的基本屬性。考慮電影的商業性本無可厚非,但是劍走偏鋒則會雞飛蛋打,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利潤而使電影的品格無所建樹,則會使電影走向無法回頭的死胡同。
作為奧斯卡的新寵,湯姆·霍伯向中國電影的發展提出了幾點意見。首先,他認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覺得《國王的演講》是非常當地化的,語言也使用當時語言的口音,我拍的時候不想怎么拍得美國化、全球化,我只是想當時的真實是怎樣的。”他覺得中國電影要在全球獲得成功,就要把當下的中國表現出來,而不是特別奇幻的,希望推銷給別國的中國。其次,他希望電影應該堅持寫實的功能。“改編也是以真實為基礎,講一個虛構的故事也是虛構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