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文娥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從上古的“在河之洲”唱起“關關雎鳩”的歌謠開始,中國詩人便一發而不可收:從集體的演唱到文人的獨自創作,從高高在上的帝王到無名無姓的婦孺,都在用這一種形式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歷經數千年的發展、演繹、吸取、創新,不僅使詩歌的內容日趨豐富、包羅萬象,形式也靈活多樣、各盡其長,名人名篇更是層出不窮、嘆為觀止,為我國的文化史寫上了最靚麗的一筆。那么詩人是如何在短小、精悍的這一體裁中表情達意的呢?筆者試以“離別”這一主題的詩歌為例,以點帶面,談談自己淺顯的認識。
自古以來,人們為了心中的某種情感,遠道而來,或觥籌交錯,飲酒賦詩;或兩情依依,互訴衷腸;或曲水流觴,暢敘幽情;或高山流水,一唱一和。然而“相見時難別亦難”(李商隱《無題》),“千里搭涼棚,沒有不散的宴席”,詩歌中表現“離別”主題的名篇佳作似乎遠遠多于表現相聚的,即使像《蘭亭集序》《滕王閣序》這樣的表現文人聚會盛況的傳世名篇,也難免發出“死生亦大”“盛宴難再”的感慨。究其原因,大概是“多情自古傷離別”,離別的傷感更能觸動詩人脆弱的心弦,更能激發詩人敏感的詩情,也更能讓詩人感悟人生的聚少離多、命途多變。具體詩人是如何表現這種“離別”的情緒的呢?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濃重的環境渲染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即情語?!保ā度碎g詞話》)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我國古典文學的主要特征,在詩歌中體現得尤為突出。盡管范仲淹說過人應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詩人往往是唯心的、主觀的,他們認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他們認為“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他們認為“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他們認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等等,情感是他們看待事物的主體,一切客觀的存在是服務于情感的,所以景物已不再是單純的景物,是作者感情的先行者,是抒發感情的載體。古道邊的依依楊柳,吹拂著不忍離去的戍子之心;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是汪倫對李白的友誼;客舍外青青的柳色,是王維對朋友的依依惜別;長亭外一聲聲凄切鳴叫的寒蟬,讓柳永的心更添幾分惆悵……
二、細膩的情感刻畫
濃重的環境描寫只是為了渲染一種氣氛,而這類詩歌的主題在于抒發“離別”的情感,離別的情感又體現在不同的細節中。慈母把對愛子的“意恐遲遲歸”寄托在“臨行密密縫”(賈島《游子吟》)中,李白用“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友人》)表達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而王維則通過“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來表達對友人的無限關切,“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是柳永與戀人別離時的纏綿悱惻、欲說不能,而高適則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的豪邁,掩蓋了許多離別的憂傷,給遠行的朋友以極大的鼓舞與勉勵。
三、典型的意象選取
中國古典詩歌十分講究意境的創設,選取典型的意象來抒情,這樣不僅顯得意境優美,感情含蓄,而且情景交融、心物合一,境界自出。王國維說:“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保ā度碎g詞話》)清王夫之《萱齋詩話》中曰:“情景名曰二,而實不可離?!本汀半x別”這一主題的詩歌中,大致會用以下的意象。
1.楊柳。它源于《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楊柳的依依之態和惜別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傲迸c“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以至許多文人用它來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如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雨霖鈴》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等都有此種含義。
2.長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休憩或餞別送行。北周文學家庾信在《哀江南賦》中說:“十里五里,長亭短亭?!敝^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長亭”作為一個蘊含著依依惜別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別詩詞中不斷出現。如“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李白《菩薩蠻》)“寒蟬凄切,對長亭晚”等,而王實甫《西廂記》中的“長亭送別”片段則將這一意象的內涵推至一個高峰。
3.酒。元代楊載說:“凡送人多托酒以將意,寫一時之景以興懷,寓相勉之詞以致意。”(《詩法家數》)酒在排解愁緒之外,還飽含著深深的祝福。將美酒和離情聯系在一起的詩詞多不勝舉,如“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盡管他們“都門帳飲無緒”,但送別的酒是少不了的。在中國歷史上,與酒結下不解之緣的更為突出的則是李白,他說:“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保ā督鹆昃扑亮魟e》)“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保ā缎葜x眺樓餞別校書叔云》)而在《客中行》中則更為灑脫:“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本瞥闪穗x別的佐料。
四、鮮明的襯托對比
柳永在《雨霖鈴》中寫道:“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這是寫詞人與他心愛的人離別之后,乘舟而去,消失于蒼茫的海霧之中,境界寬闊,然而詞人并沒有因此而有“海闊任魚游”的逍遙感,越走越遠,反而越感孤獨無依、與情人相見越是遙遙無期、前途越來越渺茫無望。這種境界與心境的強烈對比,還體現在其它一些詩歌中,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有:“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有:“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都有異曲同工之妙。而柳永《雨霖鈴》中的“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李商隱《夜雨寄北》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既包含著空間的往復對照,又體現著時間的回環對比,虛實相生,情景交融,令人蕩氣回腸。
以上只是筆者在從事多年的語文教學中的幾點淺顯心得,但中國詩歌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可供欣賞和鉆研的地方比比皆是?!叭收咭娙剩钦咭娭恰保灰菑倪m當的切入點入手,結合讀者自己的心境、生活經驗感受、文學修養水平,都可受益匪淺。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