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妮
繪畫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藝術形式,它產生于距今2~3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那時候我們的祖先看到什么畫什么,就像現在的兒童繪畫一樣,他們主要是要表現自己的生活,表達自己的思想。這樣看來,繪畫的目的就是表達自己的心理。本來繪畫就是隨心所欲,想畫什么就畫什么,喜歡畫什么就畫什么,愛畫什么就畫什么,繪畫本該是一件痛快淋漓的事情。可是到了今天,我們的兒童在畫紙上作畫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了,作為美術教師,我不禁要問,兒童作畫到底應該畫什么,怎樣畫?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兒童在畫畫前到底想什么呢?難道他們畫畫是為了完成自己不愿意完成的任務嗎?
兒童繪畫不應該像畫家作畫,畫家作畫很講究,在作畫之前有好多方法技巧方面的追求。而兒童繪畫是天真樸實的,心靈是純凈的,兒童的心理沒有受到任何污染,不包含任何功利性的因素。應該說,看兒童的繪畫,會使人賞心悅目,使人產生愉悅、輕松、充滿活力的感覺。
而在現實中,我們看了不少我區各校的“六一”兒童節繪畫展覽給人的感覺確實缺乏生氣、千篇一律,繪畫的風格、內容非常雷同,相差無幾,基本上可以看出那些畫和手工藝品決不是出自一個不諳世事的兒童之手,也不是兒童自己的思想。這些藝術作品有著成人的痕跡,有著未老先衰的印記,兒童創作的過程我們可以窺見其中的奧秘——任務布置下去后,教師先做一番指導,然后孩子拿回家請自己的家長幫著創作,家長的越庖代俎剝奪了兒童自己運用繪畫語言創作的機會,使兒童畫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小大人的“老氣橫秋”,而是展現的兒童家長的藝術展演。試問這樣的畫展有什么看頭,這樣的畫展能達到什么目的,這樣的畫展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縱觀我們小學的美術教學可以看出,現在很多美術教師不管兒童想畫什么,只是生硬地把一幅畫畫在黑板上,進行一些技術上的指導,比如,先畫什么,再畫什么等等。然后讓學生按部就班地進行臨摹,依葫蘆畫瓢就可以了。在繪畫的要求上只注重學生涂顏色是否均勻,線條是否平直,然后看顏色搭配是否和諧,甚至有的教師在繪畫之處連顏色都幫著學生指定好了。比如,在一幅作品中,天空只能是藍色的,云只能畫上白色,樹木只能著上綠色……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勢必束縛了兒童的形象思維。這樣兒童畫出來的作品,必定會千人一面,繪畫的風格一樣,主題一樣,甚至連細節都出奇的一樣,風景的格調一致,人物的著裝一致,甚至連人物的服裝的顏色都一個顏色,紅襖、綠褲子、藍襪子,千篇一律,畫出的人物都是孿生姐妹。我們可以想象這樣教出的兒童,他們畫出的作品其中有什么自己的思想,這些作品都是成人的復制品,沒有創造性,因此也就沒有藝術性。
因此我們認為,一幅兒童繪畫作品能夠客觀地反映一個美術任課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方法,體現一個合格的美術教師的教學成果,讓我們了解到作為一個美術教師,在兒童美術教學中的教學思想、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理念是否適應兒童身心發展的需要。
首先,兒童在十歲以前的繪畫是和他的心理發育同步進行的,因此,我們在繪畫教學中應該高度重視兒童的思想,讓他們運用自己的思想去繪畫。在這個階段,如果我們壓制孩子,不過多地盲目指導,不尊重他們的兒童心理,就等于抑制了兒童早期的心理發育。大多說人錯誤地認為兒童繪畫就是用臨摹的方法去學習國畫、卡通畫、簡筆畫,去創造自己的形象。殊不知這種成人化的美術教學模式會極大地束縛兒童思想的發展,扼殺兒童自身所具有的繪畫潛力。這就要求我們的美術教師應該適應兒童教學的需要,在美術教學中注重發掘兒童自身所具有的繪畫潛質,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拓展他們的思維,激勵他們思考,鼓勵兒童多觀察,抓住事物的特點,去發現生活中有意義的、感興趣的事、人和動作、風景,讓兒童在自由的王國里學會駕馭自己,然后把兒童自己的感受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樣畫出來的作品會很耐人尋味,具有一定的藝術特質,不是工藝品,不可能千人一面,這些作品記錄了兒童在繪畫道路上的真實印記,體現了兒童的個性特征。兒童在認識和探索中學會繪畫語言,教師在啟發引導中對兒童進行了美的啟迪,從而培養了兒童對美的感受力,提高了兒童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素質,這樣才符合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適應兒童美術教學的要求,遵循科學的美育規律。
其次,兒童繪畫時依靠的是第一直覺,把兒童自身體驗的情感融入藝術創作之中,不受任何限制,沒有任何顧忌,所以他們用筆大膽,一揮而就,線條稚拙而果斷,具有無窮的韻味。他們在繪畫中運用夸張的動作和表情,扭曲的線條把物象表現到可笑的程度。我們在欣賞兒童作品時看到有些兒童作品會說“畫得不像”,其實繪畫的本質并非在于他是否精準地描畫自然中的形體和細節,而在于表現作者的深刻思想感情。如果所有的作品都和自然中的事物一模一樣,那還畫它做什么呢,照下來算了?或者就看現成的,何必多此一舉。那么不同的人,即使畫的同一個事物,但是他們表現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大人畫的線條流暢,天空是藍色的,云是白色的,小樹是綠色的;而兒童的線條稚拙,天空和云可能是彩色的,小樹可能是非綠色的,但是這些才能表現出了兒童的天真浪漫,這才是兒童畫。因為在兒童的世界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新鮮的、純真的、美好的、主觀的,都是有情感的,沒有任何約束的,這就是一些成人喜歡兒童畫的原因所在。
因此,兒童畫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我們的小學美術教師要指導學生自己獨立繪畫,抒發自己的性靈。
教師要善于激發兒童的內在繪畫動機。我們已經知道模仿繪畫教學會危害兒童的繪畫天賦,影響兒童的健康發展,因此教師要引導兒童自主繪畫。兒童都有繪畫的愛好,這種愛好只是停留在“愛”和“喜歡”這樣淺層次的興趣,教師要給兒童創造輕松愉悅的繪畫環境,協調家長為孩子準備充足的作畫工具,為兒童作畫提供物質準備。教師要善于運用多種方法將兒童淺層次的興趣培養成內在的繪畫動機,教師的環境布置要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用環境喚起兒童的繪畫欲望。此外,教師還可以給兒童講一些繪畫有關的故事——《神筆馬良》《春雨的色彩》等激發兒童的興趣,帶領學生走出戶外,親近自然,豐富兒童的生活經驗,提高感性認識。
兒童在繪畫時主要根據自己的感受、經驗、體會和已有的經驗,這些畢竟是有限的。教師要聯合家長帶領兒童走出去,親近自然,觀察花草樹木,鳥獸蟲魚,豐富兒童的繪畫素材。
總之,教師要多方位、多元化地為兒童創造感知美,領悟美,創造美的環境,最大限度地給兒童提供繪畫的機會,引導兒童自覺建立獨立的審美系統,激發兒童的繪畫欲望,讓兒童自己用心繪畫,畫出美,畫出精彩,畫出自己美好的童年,描繪自己美好的人生。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