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艷玲
好的文章要有一個引人入勝的開頭。一堂課的質量好壞,課堂導入非常重要,因為好的課堂導入可以讓學生將最佳的心理狀態投入到積極的探索活動當中。教師怎樣設計課堂導入,我認為激發學生的情趣是核心。為學生提供一個創新的氛圍,要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形成強烈的探索創新的欲望。教師要做到這一點,前提是熱愛每一個學生,課堂上有和藹的面容,課后輔導要有極大的熱情,以及強烈的責任心。教師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學生探索新知識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實際,以“情趣”作為課堂氣氛的激發點。
一、好奇心,讓創新走近每一個學生
“科學開始于好奇”,小學生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這正是創新的內在動力。教師應該抓住這一點,善于引導,有意識地加以培養,做一個藝術的教育工作者,而不是教書匠,讓創新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開花。
比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你們每個人一年要過一個生日吧,可是今年,我遇見了一件事,小明的媽媽和爸爸是同年同月出生的,只不過媽媽比爸爸小了一天。可是小明的爸爸已經過了33個生日,而他的媽媽只過了八個生日,這是怎么回事呢?”學生想不想弄明白?學生頓時來了興致,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和好奇心,課堂氣氛活躍了起來……
二、以生活“原型”導入新課,提供創造的能量
數學來自于生活,以生活原型導入新課,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當中,從而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強烈愿望。如在教學“人民幣的簡單計算”時,我們利用生活中購物情節“付整找零”的生活“原型”進行導入新課:小慧有一張10元錢,買文具盒用了3元5角,那么售貨員應該找給小慧多少元錢?隨之我們出示了5元、2元、1元、5角、2角、1角的人民幣若干張,問誰愿意當售貨員給小慧找零錢?學生熱情高漲,紛紛要求上臺表演。其中,有的學生反應很快,先給小慧一張5元的,又給小慧一張1元和一張5角的,這種做法最簡單。在有的學生表演意猶未盡時,我們指出了本課的學習內容:同學們做得非常好。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些簡單的人民幣的計算。這樣的情境導入,貼近了學生的生活,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熱情,為學生的創新活動提供足夠的能源和動力。
課堂導入固然重要,有了好的開頭,還需要有“更上一層樓”的課堂學習階段。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一改以往的“先扶后放”為“先放后扶”,為學生提供創新的機會,這樣做的前提和關鍵是相信學生,愛護學生,將課堂思維的空間更多地留給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三、收放自如,注意引導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操作、比較、思索,才能真正對所學的內容深刻地認識、領會。如我在教學“100以內的整十數加整十數”時,讓學生看我事先準備的小黑板上的算式“20+30= 70-50= 20+60= 50-40= ”,通過擺小木棒看誰能找到最簡單的計算方法。在自由的探討中,學生的靈性得到施展,學生的思維極大地活躍了。學生正在爭先恐后地尋找著答案,這時候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小算盤”,真正做到了方法多樣,靈活多變。這時候教師要適當地提問誰能說說:整十加減法的一般做法是什么?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將會回歸到課堂教學當中。這樣的課堂,學生在學習中大膽地對書本提出質疑,迎接挑戰,豐富和鍛煉了學生的思維,掌握起來才能得心應手。
四、先學后問,積極主動,做學習的小主人
“先學”是教師放的過程,在學習開始,讓每一位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后問”是學生在自主探索后提出自己的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
如我們在教學“提出問題填條件”的應用題時,出示“一年級有21個學生,二年級有22個學生,”讓學生提出問題,寫出答案,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想出了很多答案。
一年級的學生比二年級的學生少多少?
二年級的學生比一年級的學生多幾個?
一、二年級一共有多少個同學?
教師將問題交給學生討論,最后小結,肯定他們的做法,這樣學生才真正成為學生的主人,才能走出課本的小框框,活躍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接下來我想應該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課堂訓練了。
要讓學生的創新意識逐步形成成為一種習慣,一種能力,必須以知識技能的訓練為載體。現代教學的結果,絕不應該出現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我們的數學任課教師應該采用變式練習,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步驟、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地訓練,使學生在牢固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做到“萬變不離其宗”。這樣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將不斷得到提高和加強。
五、運用發散思維,讓學生的頭腦變得更加靈活
教學中教師除了應該加強基本訓練外,還應該多進行一些開放式的訓練,鼓勵學生敢于“突發奇想”得出“奇思妙想”,大膽探索,進行發散思維。
如我們在教學六年制小學一年級數學第二冊基礎訓練中有這樣一道題:動手擺一擺,移動三根火柴棒,使燕子的頭轉變方向。
在一般思維定勢的影響下,學生一時擺不出來,我啟發學生:小燕子轉變方向時可能上下移動了點,學生的思路一下子開闊了,不一會兒就擺出了答案。接下來,我又鼓勵學生說:“如果你們移動兩根火柴,使小燕子的方向改變,該如何擺?”學生紛紛動手操作,很快便有了不同的正確答案。
總之,數學學科是一門基礎的實踐性學科,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教會學生知識,更應該教會的是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創新性地應用課本知識,回歸課堂教學的真正目的。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