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苗
幼兒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時期。幼兒時期的生活經歷、教養方式對幼兒心理健康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幼兒期建立以快樂健康為主題的情感教育,符合幼兒心理發展規律,能夠對幼兒一生奠定基礎。我們在幼兒園教育教學實踐中,對如何開展情感教育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教師應該確定幼兒情感教育的目標,重視幼兒情感技能的培養
情感教育的目標是要使兒童逐步做到情緒穩定,學會用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快樂和痛苦的情緒,形成積極健康的心境,并且在此基礎上,萌發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良好的情感,應該包括關心和同情別人,表達和理解情感,控制情緒,自尊、自信、有獨立性,適應能力強,能維系融洽的人際關系,能受到人們的喜愛,堅持不懈,堅忍不拔、勇敢、善良等。
教師在情感教育的總目標下,制定出符合本班幼兒年齡特點和實際發展需要的階段化目標、個性化目標。如把小班和“依賴”“恐懼”等幼兒的教育側重點定位信賴感,中班和“以自我為中心”“孤僻”等幼兒的的教育側重點定位合群感。大班和“膽小”“不自信”的幼兒的教育側重點定位自信感和求知感。
心理學認為,幼兒的情感技能需要學習。通過學習,人才能夠控制情緒,恰當表達;通過學習,人才能夠對自己的情感有真正的認識,坐恰當的評價。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幼兒的情感技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情感意識;情感與行為的一致;關注他人的感受,有同情心;克服焦慮恐懼;適當的自我調節。
情感伴隨著兒童心里生活的全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情感教育應該輻射到教育活動的全域全程,應該滲透在幼兒園一日的活動之中。在情感目標的指導下,一方面教師設立一些以情感教育為目的的日常常規活動,進行有計劃的培養,比如雙休日認養小動物等;另一方面結合偶發事件,加強情感的隨機培養。
教師可以利用大自然、教學情境和藝術作品對幼兒進行熏陶。例如,小班游戲中的《捉迷藏》中,小朋友和玩具寶寶進行捉迷藏游戲,伴隨著歡樂的《我的朋友在那里》的輕音樂,幼兒抱著“玩具寶寶”快樂地唱著歌曲,跳著舞蹈,感受著朋友間的友誼。教師可以有目的地創設幼兒能夠直接參與的游戲情境,比如模仿生日晚會等;也可以創設間接參與的情境,比如故事、動畫片等。這兩種情景對于教師來說,活動是根據幼兒的情感目標設計出來的,幼兒在這類情境中引發出情感,可能比日常現實情境中產生的情感更加深刻、更加鮮明。教師也可以設計出專門化得情感活動形式。符合教育期待的情感體驗,有利于發揮幼兒情緒,易于在群體活動中相互感染擴散。
教師在開展活動中,制定的是彈性計劃,以幼兒為主體,可以隨時根據幼兒活動中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在活動中,教師始終是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集體的情感體驗活動,師生互動聚集一堂,在某一特定的活動中共同體驗某一情感。在這期間,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之間產生了多方位、多層次的情感交流,形成濃厚的團體性情感氛圍,促進了每個學生的情感體驗,并使之深深地鐫刻在幼兒的腦海中。
幼兒在自主性活動中獲得了真切的情感體驗。幼兒在活動中自由結伴、選擇游戲的內容和方式,并處理游戲中出現的矛盾和糾紛。教師在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情感表現,做好觀察記錄。教師不要直接介入兒童的游戲。幼兒就是在這種自由、輕松地活動中,獲得了真實的情感體驗,教師也在活動中有效地完成了自己預設的情感教育目標。
二、教長應當在情感教育中擔任起個性化的角色,為幼兒創設寬松、和諧的生活環境
1.教師和家長必須共同創設有利于幼兒情感發展的寬松、和諧的生活環境。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有效的環境創設和利用,能夠有效地促進幼兒的情感發展。幼兒的生活環境應當包括外在環境和內在環境。創設寬松、和諧的生活環境必須充分考慮到這兩方面的因素。
外在環境主要是指幼兒園、家庭的物質環境。我認為,有條件的幼兒園和家庭可將幼兒園的游戲室、臥室等活動場所布置成不同的色調,通過不同場所的環境給幼兒不同的心理暗示,使之產生不同的情感。在投放活動材料時,也應當注意動、靜交替,促進幼兒情感的和諧發展。創設外在環境時,教師要重視物質環境的可參與性,使少兒產生依賴感、安全感。
內在環境主要是指教師與家長的言行、教育行為對幼兒產生的影響。所以,教師和家長要在幼兒的情感教育中擔任起個性化的角色,這是幼兒情感教育的隱性途徑。即創設良好的環境和建立民主融洽的師幼關系、親子關系,營造和諧寬松的環境氛圍,滲透情感教育。
2.教師是幼兒行為的欣賞者、游戲活動的伙伴。首先,教師應當是幼兒行為的欣賞者。每一位教師都會遇上調皮的幼兒,我們應能夠站在幼兒的角度來看他們,能夠多看到孩子的優點,了解幼兒的需要。在欣賞中,營造寬松的心理環境,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使孩子感受到快樂等真切的體驗,并真實地表現出來。我們應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探索與表達。教師在進行教育評價時,必須以欣賞的態度,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
其次,教師應當是幼兒游戲活動中的伙伴。傳統意義上的師幼關系,使幼兒易產生被動接受、依賴、畏懼的心理,不利于幼兒健康情感的發展。幼兒最喜歡的是教師作為“伙伴”的角色,只有“伙伴”才能一起快樂的游戲、一起傾訴、共同感受。
再次,教師要努力成為幼兒最好的伙伴,必須重視自身情感健康,只有健康情感的教師才可能培養健康情感的孩子。把自己積極樂觀向上的情感傳遞個幼兒,在幼兒的心理積聚正能量。力避教師情感的諸多負面效應。
3.家長是幼兒情感健康的呵護者,是幼兒教師的教育合作伙伴。家庭是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家長的教育養成方式能夠在孩子身上得到體現,這就要求每一位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家園互動的重要性,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且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
總之,幼兒情感教育是目的與手段的統一。情感健康教育作為心理健康的重要領域之一,是人的全面發展教育方針對教育提出的新的必然要求,是人身個體發展的必然要求,因而情感教育不能僅僅當做教育手段,而應該同時重視他本身的培養,著重關注如何通過種種手段,使情感教育走向更新的高度。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