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昌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眾所周知,作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但它是高考試卷中“最值錢”的一道題——60分,部分學生不能拿到較高的分數,又不甘心放棄,然而作文如何復習,多寫就能快速提高嗎?在高考沖刺階段有限的時間里,應該做些什么呢?
最近有兩個學生和我討論這個問題,想找到一個在現有寫作水平的基礎上怎樣才能拿到更多點分數的途徑。一個說:“看作文的發展等級的要求,什么豐富、深刻、有文采、有創新,我是做不到了。”我說:“你未必都做不到,不一定要全部做到,做你能做的。”
我覺得:語言有文采、論述很深刻,這不是短時期內能夠做到的,但在另外兩個方面,未必不可以做點事情。
一、讓學生做到文章內容充實,材料豐富
要使文章內容充實,有很多學生是可以做到的,盡管他們說寫作時缺少素材甚至沒有素材,但這并不一定是實際情況,他們并非赤手空拳,不是要做“無米之炊”。這些學生平時也愛看報刊雜志、筆記本上記了好多,為什么考試時想不起來了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考試時的心理因素,只是著急,而沒有沿著一個明確的方向去找。給自己指出“古”“今”“中”“外”“自然”“社會”“個人”“集體”“影視”“網絡”“課本”“經歷”等方向,是可以找到素材的,也會消除緊張情緒。合理地有代表性地選用素材,讓文章豐富起來。
再有就是有的學生能夠找到素材而沒用好,或者只是把材料大段地敘述下來(這在議論文里是忌諱的)。我建議這些學生除了積累材料,更應該做些這樣的工作:看到一個素材,不是首先想到記下來,而是想在什么樣主題的文章里能用,并且嘗試把它寫成夾敘夾議的段落,練習多了,考試的時候就會從容處理。在實際工作中,我也正在這么做。給學生練習任務和學生自己的每周兩段,有的學生說找到了感覺。
努力把文章寫到1000字,有不少學生認為,寫到800字標志處,就算是字數合乎要求了,但是事實上,剛夠800字的文章拿到45分以上,是不容易的,所以在高三最后階段大密度的考試中是可以練出來的。
二、引導學生進行創新
這里說的創新不是鼓勵所有學生去做到見解新穎,或是材料新鮮,或是構思新巧,或是推理、想象有獨到之處,或是有個性特征。不是所有學生都具有這樣的能力,對于有的學生來說,能夠領會材料,扣緊主題就不錯了。這樣的學生所謂的“在創新上做點文章”指的是在形式上,可以練習一下新穎的文體樣式,是“新穎”不是另類,比如書信、日記、讀(觀)后感、倡議書等常見的樣式,這些學生不陌生,而不是鼓勵學生去寫那些說明書、診斷報告、實驗報告等,那些學生不太了解或難以把握,會導致弄巧成拙,令閱卷老師反感。近幾年這樣“另類”的形式少了,但常用的其他一些形式也少有人用了,其實不是按部就班地論述,用一用那些形式還是挺好的。當然,不管哪一種,都要符合該文體的格式要求,如書信的祝頌辭和落款時間、讀(觀)后感的正副標題等,不細心也會弄錯。
三、要努力做到結構清晰
閱卷中,教師都喜歡看主題明確、結構清晰、讓人一目了然的文章。因此,學生要讓自己文章的結構清晰、再清晰。用小標題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不但讓結構清楚,還省去了過渡的一些麻煩,何樂而不為?至少要在文章的主體論述部分有統領全段的中心句子。還有段落的大小分布,不要過長,不要太零碎;要長短有節,錯落有致,讓人看起來舒適。
當然一個良好的卷面效果是每個教師都會再三強調的,不必從書法角度上看有多美,但是要努力做到清楚整潔。
寫作不應該是功利性的,因此,面對高考,我們要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