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花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效課堂越來越被我們所重視。高效課堂不但要重視課堂的高效率,更要重視課堂的高效益。怎樣才能讓課堂有高效率,更有高效益呢?我試談一下自己的看法。我認為,教師應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從角色、觀念上進行轉變,更要做好課前挖掘教材、課中駕馭等多方面改變,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
一、挖掘教材,關注學生
教材是我們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資源,是精選出來供學習的材料。長期以來,主、客觀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師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工作,教師關注的只是知識點的教學,而忽視了關注人的全面的發展。新一輪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我們所使用的數學教材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原則,教材只是教學活動的基本素材。只有深刻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深入鉆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隱性內容,從而使教材變為學材,使教師教有新意,學生學有創意。教師就要挖掘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個人體驗,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數學,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首先,教師的教學設計應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正確把握教學的重點、難點,對教材進行改進和補充。
其次,教師要勇于創新,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例如,教學“小數進位,退位加減法”時,面對小數部分位數不同的小數減法38-33.4、38-45.2時,為了分散難點,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先結合購物中的標價:(4元與4.00元,2.5元與2.50元),直觀圖形的演示(正方形中表示小數的0.2與0.20)引出“小數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大小不變”,再通過辨別哪些是小數末尾的0,哪些0可以去掉的練習,如0.080,0.60300,30.070,600,然后通過小數的改寫,如0.2,4.08,3改寫成三位小數的練習,理解小數末尾添上0或去掉0的含義。這就為退位減法計算時為什么添0解除了困惑,分散了難點,學生計算速度快了,準確率也高了。
再次,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實際,又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現實生活是數學學習的起點,教材中一些例題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差距,學生不夠熟悉,影響了教學效果,如果教學內容能夠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預習作業,優化設計
課前預習是學生課堂學習前對要學的知識有個大體了解,是課外學習到課內學習的橋梁和紐帶,也是初步找疑點,發現問題,然后帶著問題聽課的階段,通過課堂的討論、交流,學習掌握新知識的過程。預習過程有利于提高學習能力和養成良好自學的習慣,所以它是數學學習中的重要一環。如果教師能充分準備預習作業,找準新知識的生長點,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預習內容,設計預習提綱,讓學生明確預習什么,怎樣預習,讓學生帶著教師提出的問題看書、自學,讓學生在教師未講新知之前就已了解新知的內容,自己去發現問題并自行解決一部分力所能及的問題,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又減輕了課堂教學的壓力。
如教學“三角形邊的關系”一課的預習單:①按要求用指定的三根小棒擺三角形。②把操作過程中獲得的數據(小棒的長度)填寫書本第30頁中的表格,并在○內填入大于、小于或者等于的符號。③通過比較數據,從中你發現三角形三邊之間有怎樣的關系。課堂上,我把動手操作“擺一擺”這一環節略微點撥,課上借助課前的直觀感知交流,對有疑惑的學生可讓他們演示,能夠有效地節省課堂時間,把更多的時間用于學生交流自己的觀察發現。實踐證明,帶著問題來學習的學生,上課的時候注意力一定集中,收獲也比別人大,這就是課堂高效的奧妙之一。
三、教學手段,適時有效
多媒體只是一種輔助手段,它無論多么先進,在課堂教學中所起的作用也只是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服務。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點、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等諸多因素,科學地、有針對性地使用多媒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于學生,并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然而,多媒體作為輔助的教學手段必須要符合“適時、適量、適度、適合”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媒體應有功能,真正為課堂教學服務。
對于“圖形”教學就應和多媒體的教學手段聯系起來,圖形教學利用多媒體引導應該在擺、畫、量、拼基礎上抽象認知幾何圖形。畫平面圖形時,學生看到的實物與畫出圖形的形狀基本相同,容易接受掌握。但畫立體圖形時,看到的實物卻與畫出圖形不同。由此,演示在畫立體圖形中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學生看到長方體的上下面是長方形,但畫圖時卻要畫成平行四邊形,難以理解,甚至不愿接受。這時,教師可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先出示實物圖片,再用筆畫出實物輪廓,最后緩慢把實物輪廓下移,抽象成幾何圖形。通過這樣的多媒體課件演示,實現了實物直觀圖形向抽象圖形的漸變動態過程,彌補了形象與抽象之間的聯系,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借助多媒體還能將那些看似靜止的、孤立的空間圖形活動起來,從而使學生較容易地找出圖形之間的聯系,促進對知識的理解。幾何圖形面積、體積公式的推導,可利用空間圖形的分、合、轉、并、移、裁、展等多種形式的動畫,使學生積極思維、自我挖掘各種圖形的內在聯系,以及有關公式的推出。如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教師可運用多媒體演示把一個長方形旋轉一周得到一個圓柱,再演示把與這個長方形等底等高的三角形旋轉一周得到一個圓錐。這樣,學生就能很容易地發現圓柱與圓錐的關系,三角形與長方形之間的關系。
四、教學評價,適人適時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評價學生時要正確地認識學生的個體差異,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促進學生的發展,并且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評價方法,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教師評價學生的方法:①即時評價應簡潔、準確、生動、幽默。②評價必須把握好“尺度”。③口頭語、體態語結合,互動評價。④讓學生在認真傾聽中學會評價。
總之,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及高效性,我們必須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