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冰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開展科學的教學設計,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語文素質的行為特征是語文能力。一個人語文素質如何,可以通過聽、說、讀、寫表現出來。聽、說、讀、寫這四種能力中,說話能力尤為重要。說話能力的提高,會促進聽、讀、寫能力的發展;說話能力低下,會滯后聽、讀、寫能力的提高。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呢?就這一問題,很多一線的語文教師都在進行著探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認為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有益的探索。
一、創設情境,鼓勵學生說
陶行知先生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教師只有及時地不斷地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通過一定的思維,才能啟發他們積極主動地說話。教師還要為學生創設一個和諧的、輕松的、隨意的語言環境,讓學生覺得無拘束,使其“說”能自由發揮,暢所欲言地進行口語表達;鼓勵學生多參與,訓練他們的膽量,使學生愛說話,敢說話。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言行隨時隨地都為學生起著榜樣示范作用。小學生模仿能力非常強,通過優美的普通話潛移默化地熏陶,他們會產生強烈的說話的欲望。如果教師不能熟練地講標準的普通話,講課時方言較多,那么,在訓練學生口語表達的過程中,學生也會用方言說話,這樣會大大影響說話的氣氛,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能講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的教師,對訓練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有著巨大的榜樣作用。
(一)給學生說話的機會
小學低年級,教師應多讓學生觀察圖片,指導學生看清圖上畫的內容,即“是誰,在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樣”,讓學生逐步看清,說清圖上的內容。學生因有文可依,加上教師的指導,會據此展開聯想,發表看法。
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慰問、采訪、調解、勸說、做主持人等活動給學生說的機會。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看引說,就是讓學生多看課外書,幫助學生積累知識、拓寬視野、活躍思維、發展語言。教師還可通過開故事會、演講會等方法創設情境來給予學生說話的機會。除此之外,在學校開展的各種活動中,教師都要給學生提供說話的機會。
(二)讓學生說有興趣的事
學生都很喜歡手工課,教師可利用這一點,讓學生寓說于做、動之中。如用葉貼畫、紙杯手工等,教師可讓學生做完后先說過程,后談看法。教師還可以提一連串的問題引導學生去說、去談。
學生也可以說社會生活的趣聞、趣事;說動畫片中的故事情節;說自然現象中有的趣景觀,如濃霧、大雨、彩虹、大雪、日星隱耀等等。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的內容。
(三)說話訓練要面向全體學生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學生上課不愿回答問題,怕回答問題。究其原因,這不僅與教學方法有關,而且也與學生畏懼教師,存在膽怯的心理有關。因此,我覺得對膽小、內向型的學生,以鼓勵為主,多給他們訓練的機會,立其自信心,讓其逐漸提高口語水平;對于“敢說”的學生,肯定成績,激勵其“更上一層樓”。教師要盡量做到大家參與,注意調動全體學生“說”的積極性。有的問題,或讓同桌對說,或在小組輪流說,這樣“逼”膽怯的學生說話。讓每個學生,特別是膽怯的學生得到“說話”的鍛煉。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安排合適的話題,說其想說的事。
二、創設情境,訓練學生“會說”
“會說”是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體現,也是教師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會說”是語言運用成熟的標志,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開闊思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既訓練了學生“會說”,又提高了學生“說話”的能力。
由于小學生的辨別和判斷是非的能力尚未完全形成,經常會出現一些“指鹿為馬”,所問非所答的啼笑皆非的事,這就是表達不準確即不會說話的表現。針對這類問題,教師應根據自己的經驗先讓學生對某一事或物各抒己見,充分發言和爭論,并各自保留自己的看法和意見。然后,教師給以正確引導和點撥,使他們能把似是而非的概念逐步明晰,學會判別事物。
三、創設情境,訓練學生“能說”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學生“說”得有理有據,令人信服,就得讓學生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增長自己的見聞,把基礎打牢。
(一)說話形式要靈活多變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因此,我們要改變學生被動應付、機械訓練、滿堂灌的傳統學習現狀。從而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讓課堂成為學生說話能力訓練的“戰場”。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講故事。故事的內容主要是課文內容,讓學生輪流講,互相交換意見、討論、切磋,這樣可以把學生的思維自然帶進課文的情感之中去,使之受到熏陶而動情,就能使他們把想講的話或故事滔滔不絕地講出來。教師還要適時開展一些課外活動,讓學生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如演講比賽、講故事比賽、分角色朗讀課文,春游等等。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活動談體會,談感情、談體驗、發表各自的認識和見解。一篇篇文章、一幅幅插圖,都是情、景、意、美、人、事物的完美結合,是學生的故事寶庫。教師應從字、詞、句、段入手,引導學生正確領會,入情入景,這樣,他們就會躍躍欲試,爭先恐后地說。
(二)說話要清晰、有條理
我用復述課文的方式來鍛煉學生說話的快捷、清晰、有條理。在教學中,我經常讓學生把所學有趣的、篇幅較短的經典文章進行復述,如同桌相互復述。我還經常讓學生看一些童話、神話等有趣的故事并在班上進行復述比賽。有時,我還采用念一篇文章,讓學生聽后復述比賽的方式,評出較好的前幾名,給予獎勵。通過訓練,學生不但鍛煉了記憶力和反應力,也提高了說話的水平。
總之,培養學生“說話”的能力,不僅是語文學科的任務,素質教育的需要,更也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無論在城市工作,還是在鄉村工作,教師都應站在新世紀的門檻上,展望光輝燦爛的教育事業,培養出能夠駕馭語言的更多的優秀的后備人才,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補充人才血液。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