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珍
摘要: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各地紛紛加入了經濟大發展、大繁榮的隊伍中來,甘肅省張掖市也不例外,該地區在生態工業發展上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不過,在更加長遠的發展道路中還需要更加科學的指導方向,本文主要通過分析SWOT模型,對該市的工業發展進行戰略性的分析,并根據張掖市的生態工業發展現狀提出科學、適宜的發展對策。
關鍵字:SWOT模型 生態工業 張掖市一、 SWOT模型淺析
SWOT模型分析法是利用企業自身的發展優勢與劣勢為特點分析的、結合企業發展機會以及企業所處發展環境中的威脅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合理構思和整合企業正確科學發展道路的一個企業發展分析工具[1]。其中,SW代表優勢與劣勢分析,主要關注目標企業自身發展中體現的優勢和存在的劣勢,從而為之后的分析提供現實依據。而OT則代表著企業發展中的機會與威脅。本文將利用SWOT模型具體分析甘肅省張掖市生態工業發展戰略。
二、 甘肅省張掖市工業發展現狀分析
2012年張掖市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75.52億元,同比增長14.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59.84億元,同比增長14.4%[2]。表1列舉的是2012年張掖市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
根據表1顯示的數據分析可以得知:張掖市原煤、飼料、飲料酒、水泥、化肥、鐵合金的產量呈增長趨勢但發電量出現負增長,同比下降24.7個百分點,而同口徑工業增加值增長14.4個百分點,由此分析能源的使用效率在提高。
三、SWOT模型下張掖市生態工業發展戰略
生態工業是以生態理論為指導,從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出發,模擬自然生態系統各個部分,充分利用不同企業、產業、項目、工藝流程等之間,資源、主副產品或廢棄物的耦合、縱向閉合、上下銜接、協同共生的相互關系,運用現代工藝技術、信息技術和經濟措施優化配置組合,建立一個物質和能量多層次利用、良性循環且轉化效率高、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工業鏈網結構、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產業[3]。
(一)利用好張掖市生態工業發展的優勢與機會
張掖市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立足“生態安全屏障、立體交通樞紐、經濟通道”的戰略定位,區位優勢作用明顯。全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貫穿而過,境內有豐富的濕地資源和水資源。農業基礎地位雄厚,張掖市現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玉米產業制種基地。張掖市礦產資源富集,是國土資源部確定的全國12個重點找礦區之一,境內有豐富的鉬和鋅等資源,這為張掖市的生態工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工業物質原料。針對上述有利條件,張掖市可以整合區域內的優勢資源,培育骨干龍頭企業,比例如通過兼并重組的方式集中優勢資源,聯合行業內優勢力量,壯大行業規模。其次張掖市要緊緊搶抓國家政策機遇,承接一批適合落地張掖市發展的東部產業轉移工程,豐富張掖市工業項目層次和類別,提升帶動效應。要充分利用科技力量來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提高產品科技含金量,引導企業通過技術開發、技術引進、技術協作等措施,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大力推動循環經濟發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做好企業節能降耗、資源綜合利用,實現經濟、社會、企業可持續發展。這方面目前張掖市做的比較好的企業以民樂縣錦世化工有限公司為例,公司通過無鈣焙燒技術生產鉻鹽主導產品紅礬鈉、氧化鉻綠等產品,對鉻鹽廢渣進行綜合利用,上一級產品的廢渣成為下一級產品的原料,鉻鹽生產中產生的細鉻渣等危險固廢全部得到了利用,真正實現了循環經濟。
(二)處理好張掖市生態工業發展的劣勢與威脅
張掖市工業總量小,2012年張掖市工業經濟總量只占全省的3.9%。工業發展處于后發地區,市場化程度較低,工業企業發展科技創新能力不足。企業發展缺乏骨干人才和科技人才引領,勞動力流動性大。張掖市生態環境脆弱,環境承載能力有限,區域經濟發展空間受限。受地方電力消納能力有限和電網送出滯后的雙重制約,張掖市電網建設取得路條的項目多,開工建設的少,建成并網發電的更少,在河西新能源基地建設中處于劣勢地位。針對張掖市生態工業發展的劣勢和威脅,張掖市可以出臺相關政策來幫助工業企業克服各方面的劣勢或不足來促進企業的發展。比如,針對企業缺乏骨干人才和科技人才的現象,政府可以出臺相關激勵政策引進科技人才,特別是引進工業經濟領域的專業技術人才,為張掖市工業企業的發展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持。在區域經濟發展空間有限方面,可以通過張掖工業園區升級為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平臺,充分利用工業園區層次高、規模大、空間寬的格局來提高工業發展的集約化和集中度。張掖市發展生態工業絕不是特立獨行的,需要和毗鄰地區金昌、武威等區域共同發展,建立完善的聯動配合機制,與周邊地區協商共建電網,解決區域內電力產能過剩問題,促進河西地區工業經濟整體發展。
基于對張掖市生態脆弱性、基礎性、獨特性的深刻認識及張掖市自身工業基礎現實條件,這些客觀環境和條件倒逼張掖走生態工業的道路,努力實現生態保護和工業發展的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