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賓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勞動就業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1984年到2010年,城鎮單位以外的其他就業人員占城鎮就業的比重從3%增加到62%;在城鎮各類單位就業人員中,股份合作單位、聯營單位、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港澳臺商投資單位、外商投資單位、私營企業、個體等其他單位就業所占比重從0.3%增加到45.5%。在用工單位多樣化的同時,用工形式也日益多樣化,用人單位除了核心員工外,還大量使用了勞務派遣用工、非全日制工、兼職人員、季節性臨時工等;越來越多的企業還將人員招聘、薪酬福利管理、勞動關系管理、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服務、企業補充商業保險、勞務糾紛、企業內訓等各類人力資源管理業務外包給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企業員工中出現了代理員工的用工形式。本文將由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提供服務的用工方式稱為勞務用工,主要包括代理用工和派遣用工。
勞務用工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用工形式,成為勞動力市場的一種客觀存在。從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的數據看,所有行業、各種所有制企業、各種規模的企業都使用了勞務用工,勞務用工占企業員工的比重從5%-50%不等。總體上,企業規模越大,使用的勞務工的數量越大;企業規模越小,勞務用工的比重越高。勞務用工作為企業用工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總體就業情況,成為勞動力市場就業形勢的風向標。我們持續跟蹤我國境內人力資源管理服務行業的代表性企業易才集團勞務用工的實際數據,據此考察了我國2012年勞務用工的情況,并對2013年勞務用工的趨勢進行了分析,希望可以為觀察勞動力市場動態提供參考。
一、我國勞務用工的基本情況
(一)勞務用工涉及各類勞動者
勞務用工涉及從初中到博士各種文化程度的勞動者。分行業看,制造業勞務用工以大專以上學歷為主,占到64%;批零業中具有中等教育水平(含初中、高中和中專)的勞動者所占比重最大,合計為74.4%;信息通訊技術(ICT,下同)行業勞務工的文化程度較高,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共占73.9%。總體來看,代理用工大多數都具有高等教育學歷,本科生占到40%,其次為大專學歷,占29%。ICT行業代理用工90%以上為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派遣用工的文化程度相對較低,主要集中在高中、大專和初中,占比分別為29%、26%和13%,大多數沒有接受正規高等教育。
勞務用工以女性為主,比例占到60%。代理用工中,女性占比為56%,派遣用工女性占到70%。分行業看,制造業勞務用工總體上以女性為主,女性占54%,但制造業代理用工以男性為主,男性占59%,制造業派遣用工以女性為主,女性占71%;批零業勞務用工女性占80%,男性僅占20%;ICT行業勞務用工中男性占53%,女性占47%,ICT行業代理用工男性比例穩定在60%左右。
勞務用工以新成長的城鄉勞動力為主體,因而,勞務用工的供給受制于總體勞動力供給,6月份后是新成長勞動力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時期,每年第三季度勞務用工的增長率都比較高;勞務用工很大一部分是農民工,因此,每年第二季度勞務用工的增長率也比較高;而由于春節和年末的原因,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勞務用工的增長率相對較低。
2013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已經從峰值開始下降,隨著勞動力總供給的逐步減少,企業會面臨越來越緊的用工環境,這會促使一部分企業用機器替代勞動力,減少勞務用工需求;另一方面會促進一部分企業多用勞務用工,以緩解用工緊張和規避日益嚴格的規制。這樣會促使勞務用工趨向一個合理的規模。
(二)各類單位都在使用勞務用工
勞務用工的主要單位類型包括:國有單位、外資/合資企業、股份制企業、私營企業。外資/合資企業用工單位數量多、企業平均勞務用工規模大、勞務用工薪酬水平較高;私營企業用工單位數量多、企業平均勞務用工規模小、勞務用工薪酬水平低;股份制企業用工單位數量較多、企業平均勞務用工規模不大、勞務用工薪酬水平較低;國有企業用工單位數量較多、企業平均勞務用工規模大、勞務用工薪酬水平高。
各種規模的企業都在使用勞務用工。小企業勞務用工的薪酬水平反而高。
(三)各地都在使用勞務用工
華東、華北、東北地區勞務用工的企業和勞務用工的數量都較多,華南地區勞務用工量不大,西南、西北地區勞務用工的企業和勞務用工數最少。批零業勞務用工華東地區最多,ICT行業勞務用工華北、東北地區最多,華東地區制造業勞務用工的企業數量多但用工規模小,華北、東北地區制造業企業勞務用工的規模較大。
企業是否采用勞務用工方式與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市場活躍程度有關系。華東地區是我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也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勞務用工企業數量也最多,但可能受市場沖擊也最早、最大。西部總體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勞務用工也不發達。華南和西部地區勞務用工的增長潛力大于華東、華北和東北地區,未來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四)各行各業都在使用勞務用工
使用勞務用工較多的有制造業、批零業、ICT、金融業等。制造業是我國城鎮就業的主要行業,存在大量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是使用勞務用工較多的行業之一。制造業勞務用工以女性為主、年紀較小、文化程度較低、技能水平較低。制造業代理用工和派遣用工比重相差不大。
批零業是我國第三產業中最大的行業,是我國城鎮就業的重要行業,吸納就業能力較強,占私營企業和個體就業的很大比重,從業人員以低學歷、年輕、女性為主。批零業整體薪酬水平較低,但保持持續增長。批零業是勞務用工最大的行業,尤其是在商場導購、超市促銷員等崗位上。代理用工和派遣用工比重相差不大。
ICT行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迅猛,企業景氣指數位于較高景氣區間,且持續位于各行業之首。從經濟活動單位數量和從業人數看,ICT是一個小規模行業,行業經濟活動單位少,就業占比小,但占城鎮就業的比重呈逐年遞增趨勢。ICT行業整體薪酬水平較高,僅次于金融業,并繼續保持增長。ICT行業勞務用工比重也較高,并且以代理用工為主,勞務工都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
此外,金融部門也是勞務用工占比大的部門。
(五)企業的勞務用工規模在5%-50%
企業規模越大,使用的勞務工的數量越大;單位規模越小,勞務用工的比重越高。從經驗數據看,勞務用工占企業員工的比重在5%-50%不等。制造業低的有6%,高的有25%;批零業高的有50%,低的有11%;ICT行業高的有40%,低的有7%。總體上看,用工越靈活的企業勞務用工占比越高。
(六)代理用工和派遣用工是企業兩種重要的用工形式,特點不同
代理用工和派遣用工是企業兩種重要的用工形式。企業一般對少量、文化素質高的內圈層員工實行代理用工,對量比較大、流動性高、用工周期短的外圈層員工采用派遣用工。如零售行業中,一般促銷、導購都采用勞務派遣,而工程師、骨干力量一般采用代理用工。兩種用工形式特點不同。
代理用工反映了企業人力資源服務外包的發展變化情況。中小企業采用代理用工的比較多,當企業達到一定規模后,就較少使用代理用工;外資/合資企業最多地使用代理用工;代理用工的人員是企業的員工,因此沒有明顯的季節性波動;代理用工人員的受教育程度較高,接受高等教育幾乎是成為企業正式員工的一個必要條件,也有一部分非高等教育水平的人員成為代理用工型員工;企業代理用工的平均規模小于派遣用工的平均規模。
派遣用工反映了勞務派遣的發展變化情況。各種規模的企業都會采用派遣用工方式;國有企業主要使用勞務派遣;派遣用工不是企業的正式員工,比代理用工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不穩定性,季度變動規律較明顯,即前兩季低、后兩季高;大多數沒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勞動者難以實現正規就業,成為派遣用工的主力,有一部分高校畢業生通過派遣用工實現就業。
(七)勞務用工薪酬水平不高
勞務用工企業一般實行“基本工資+津貼”、“基本工資+績效獎”的薪酬制度,一般都以當地公布的較低標準的社會保險繳費基數為勞務工繳納“五險一金”,而不是按勞務工實際收入參保。因此,社會保險平均繳費基數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近似反映勞務用工的薪酬,公積金繳費基數相對更能反映勞務工的薪酬水平。
作為企業的正式員工,代理用工的員工實行企業正式員工的薪酬制度,派遣員工多實行基本工資加提成的薪酬制度,這樣,代理用工相對固定部分的薪酬高于派遣用工,因而各項社會保險的繳費基數也高于派遣用工;派遣用工基本工資部分較低,因而各項社會保險繳費基數水平也較低,但不排除不固定部分的報酬水平較高、進而總收入并不低的可能性。但總體上派遣用工的薪酬水平低于代理用工。
從數據情況看,2012年代理用工各項繳費基數都基本在2700-3200元的水平;國有企業代理用工的薪酬水平最高,私營個體企業最低;分行業看,制造業在2700-3000元的水平,批零業在2000-2500元的水平,ICT行業在2900-3200元的水平。
派遣用工的基本薪酬在2000-2500元之間,大企業與小企業的勞務派遣薪酬水平基本持平;分行業看,制造業派遣用工各項社會保險和公積金的平均繳費基數在1900-2300元的水平;批零業在1600-2400元的水平,ICT行業在2300-2800元的水平。
派遣用工薪酬相當于代理用工薪酬的比例,總體為76%,制造業為74%,批零業為89%,ICT行業為84%。派遣用工五項社會保險和公積金的平均繳費基數呈逐年遞增的趨勢。派遣用工薪酬增長率高于代理用工的薪酬增長率,也可以反映這些年農民工工資漲幅高于大學生工資漲幅的現象。
另外,大企業勞務用工的薪酬水平反而低于中小企業。華南、西南和西北地區勞務用工的薪酬水平低于華東、華北和東北地區。
(未完待續)
(作者系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廣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客座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