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
一、調研基本情況
在近三年的時間里,我室各科教研員圍繞高三第一輪復習模式研究、第二輪復習策略探討等兩個主題,以聽課觀摩、組內研討、反饋交流等方式,對不同層次的市區各級重點高中、七縣市不同區域與層次的高中進行了全方位的調研,調研范圍幾乎涉及杭州市所有各級重點高中,造成了較大的影響,也收集了許多有效的信息。
二、復習中存在的問題
1.計劃不明
高三歷史復習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有計劃的引領。嚴格意義上說,從文理分班開始,就必須有詳細的計劃。例如高二文科班的教學模式如何不同于高一才能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如何不讓學生過早感受到高三歷史復習的難度,高三第一輪復習的起訖時間怎么安排,第二輪復習應該準備哪些專題,每次檢測的內容如何確定,這些問題都應該在計劃中予以明確并加以落實。調研過程中,筆者發現有些學校有計劃,能落實。但仍有較多的學校缺乏計劃性或計劃不夠細致、明確。有些學校教師的課上得比較隨意,想上什么專題就上什么專題,專題想上多長時間就上多長時間,這必然會影響復習效率。
2.模式不清
高三歷史主要是復習課,從字面上解讀:“復”側重于對知識的梳理;“習”則強調習得與習會。因此,復習課既要注意知識的梳理,更要強調學習方法與技巧。高三歷史教學的重心在復習,復習的關鍵在模式。調研當中發現:許多學校對高三復習的模式缺乏研究。正因為模式不清,許多學校的第一輪、第二輪復習沒有區別,缺乏提升與歸納,造成一輪畫線落點,二輪設問、解題的僵化模式。有些學校則把第二輪復習直接理解為熱點專題復習課,進行簡單的熱點梳理、整合,缺乏與主干知識的有機聯系;有些學校則把二輪復習課當成試題講練課,缺乏教師精當的引領;有些學校則以查漏補缺為目標,缺乏系統的整合與歸納。這些都是影響復習效率的諸多方面。
3.流程不暢
教學流程是否通暢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的主要途徑之一。高三歷史復習流程不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出于對學生的不放心,高三歷史復習課往往是教師一講到底,學生的基本任務就是記筆記、抄黑板,幾乎沒有自主思考的時間,沒有參與學習的意識,教學氣氛非常沉悶。其次,教學缺乏精當設計,第一輪與新課教學沒有區別,第二輪沒有體現深化、拓展的復習特色,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某校教師一、二輪的復習專題都是相同的,教師只不過是對內容進行選擇性講述,造成知識跳躍、思維錯位,明顯影響教學效率。
4. 效率不高
復習效率的提高著重表現在學生的興趣是否被激發,思維是否已打開,能力是否被培養,情感是否已內化。調研中發現復習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表現在:第一,缺乏良好的問題設計。調研過程中,部分教師的問題設計淺顯無趣,比較隨意。因此,如何提出一些真正富有探究性、情境性的問題,如何在問題中留給學生合理的思維空間與時間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教師應減少低層次的、一問一答式的問題設計,設計一些有層次、有梯度、有思維含量與質量的問題,真正啟發學生思維。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需要與困惑,制造鋪墊,通過啟發、思考、訓練,把課堂教學逐步引向高潮。第二,歸納整合不足。模塊化、專題式的教材編寫,使傳統的歷史知識結構、知識線索受到嚴重破壞,但也給教學的歸納整合留下了廣闊的空間。調研中我們發現部分教師缺乏整體的意識,過分強調知識點的落實,忽視歸納整合的能力與意識,這是得不償失的。因此,如何在落實知識點的同時拓展能力,進行適當的歸納與整合,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三、改進的建議
1.明確計劃,探尋模式
復習計劃的重要性這里不再贅述,關鍵在于計劃的制訂要精細,內容要可操作,實行要能落實。
(1)第一輪復習可以專題內重組(適當的時候可以延伸拓展),必須同高一的新課有所不同。如必修2專題一《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共有四目: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經濟、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以及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教材如此編排,知識顯得平鋪直敘,缺乏內涵的挖掘。如果先講中國古代的經濟政策,則能更好地挖掘教學內容:影響深遠的重農抑商政策下的中國古代農業的發展(可讓學生思考: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因素除了政策的導向外,還有哪些因素)、“男耕女織不相失”的中國古代手工業、中國古代的商業(在此,可作為重點突破:重農能否真正抑商——中國古代的商品經濟在重重抑制下仍持續發展,宋代出現了重大突破,到了明清進而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然后,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在這一政策的指導下,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是否會順暢,這樣學生的思維會進一步打開。
(2)第二輪復習則以模塊內整合為主,兼及熱點為輔。首先,“網”構知識——“二輪”復習必須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絡。如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可從以下方面進行建構:
*形成背景(理論來源:韓非的法家思想;經濟基礎:封建自然經濟的需要——小農經濟需要封建王權的保護;政治基礎:鞏固封建政權的需要)。
*兩對基本矛盾:皇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各階段有所側重;發展特征也不同)。
*演變:建立——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加強——西漢(中外朝制、推恩令);完善——隋唐(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發展——宋元(分割宰相權力,加強中央集權、行省制);強化——明清(廢行省,設三司,廢丞相,設內閣、軍機處)。需用發展的眼光、辯證的觀點加以評價,注意階段論。
* 影響:積極影響;消極影響。
這樣,有助于幫助學生挖掘隱性知識,形成知識結構。
其次,“通”讀歷史——“二輪”復習必須幫助學生形成通史意識。選取主要考點,古今貫通,中外關聯,能通則通,揭示規律,啟示生活。
例如:社會轉型與政治制度的遞進專題,可從封建制度的確立與君主專制制度,資本主義制度的形成與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社會主義制度的實踐與人民代表大會制等方面進行疏通。
最后,“活”用能力——“二輪”復習必須幫助學生提升活用能力。如思維的辨析能力。由于歷史學科具有過去性的特征,后人不可能親身感受到已經發生的歷史,人們只能通過已有的史料,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所發生的歷史事件進行科學、合理的復原和思考。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依靠嚴謹、理性的辨析能力。
2.合理整合,有效拓展
整合、拓展是高三歷史復習的基本策略,在模塊化、專題式的教材編寫思路之下,如果不能有效地整合、拓展,是不會提高復習效率的,具體要求如下:
(1)強調遷移——知識整合的前提
所謂遷移,就是在專題之間、模塊之間要經常遷移、經常聯系,形成知識體系。如必修1《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就必須與必修3的《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內容保持遷移與聯系。因為,近代史上的重大民主革命總是伴隨著思想解放潮流,而思想解放潮流普遍具有兩層內涵:破舊(反對舊體制),立新(提出新思想)。由于辛亥革命只立新不破舊(沒有觸動封建正統的儒家思想),才會出現新文化運動的補課。這樣學生才能形成知識的體系。
(2)重視梳理——知識整合的保證
歷史具有獨特的學科特性:所有的結論與論點都必須建基于準確、豐富的史實基礎上。但模塊化、專題式的編寫方式造成史實不清、性質不明,甚至出現朝代錯位、概念模糊等情況。因此,在確定歷史階段特征的基礎上進行史實梳理,能把分散的史實準確歸位,把模糊的概念清晰整理。如當代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整可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思考:自由主義思潮下的資本主義發展(早期資本主義的發展),1929—1933 經濟危機對自由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沖擊,羅斯福新政對運行機制的調整,戰后資本主義世界對新機制的廣泛運用,當今資本主義世界運行機制的不斷完善。這樣,學生的思維會更開闊,線索也就更清晰了。
(3)總結規律——知識整合的歸宿
歷史規律指思考問題的邏輯性、哲理性——分析問題有條理、有思路,能夠史論結合,以史帶論并能總結規律,進行理性思考。如岳麓版《歷史重大改革回眸》中提到:“每當社會運行出現障礙時,要求改革的呼聲便此起彼伏。”這說明改革都是在社會運行出現障礙的背景下進行的,那么什么樣的情況下社會運行會出現障礙呢?這個障礙主要表現在哪里呢?明清時期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走向空前強化,為什么明末的思想會出現活躍的局面?這里的活躍是指什么意思?這些問題都需要運用辨析能力進行思考。
3. 強調學法,注重能力
高三歷史復習的最大誤區在于把復習課當作知識梳理、灌輸課,普遍存在教師講得過多、頻率過快的情況。有些課是因為教師對時間的把握不當造成前緊后松,有些課則是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處理不妥,未能做到詳略得當,造成教學前松后緊,這是教學中存在的遺憾。
(1)把握教材體系,挖掘隱性知識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部分教師只看到了教材的顯性知識,未能引導學生探究教材中的隱性知識,挖掘其中的內在聯系,當然也就更不可能幫助學生找出歷史發展的規律,形成分析歷史的觀點。只有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才能把知識點納入到學科的知識體系中去考慮,在提高學生分析、思考能力的同時落實基礎知識。
(2)重視學法指導,提倡學生活動
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其主體作用的潛力是非常巨大的。在教學中,教師除了明確教學目標外,還一定要明確學習目標,重視學法指導,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能準確、及時地進行點撥。對于文科學生來說,給他們一定的自主學習時間與空間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與內化,才能理清歷史事件的脈絡,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提高學習能力。能力的培養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史料(材料)的解讀能力;問題的形成能力;嚴謹的推理能力;審題、解題的能力等。如《百家爭鳴》中描述:“面對亂世,他提出‘仁與‘禮的學說,主張在人人道德的基礎上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一般的同學只會識記其中的關鍵詞而不求甚解。教師則應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
*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亂世?這個亂世是怎樣形成的?
*孔子的儒家思想能為當時的統治者所接受嗎?諸子百家中哪種思想會得到統治者的賞識?
*孔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能給我們什么啟示呢?
通過這些問題的引領,學生的思維能力必然會有很大的提高。
(3)注重史論結合,提升教學目的
歷史學習的目的不在于學生了解多少歷史知識,而在于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歷史學習的方法,掌握歷史發展的規律,從中得到理性的思考與感悟。同時,在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關注現實與社會,把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人文性。在調研中,我們發現教師們普遍把主要精力放在知識點的落實上,未能對教學內容進行升華,非常遺憾。如關于孔子,我們應該把他置于公正、客觀的天平上,從“睿智的思想家”“成功的教育家”和“執著的大學者”三個層面來解讀:一位“十五而有志于學,三十而學有所成”的博學多才的學者;一位“不恥下問”的勤學多思的智者;一位堅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循循善誘的長者;一位周游列國,面對磨難從不退縮的勇士。他不是一個天生的圣人,而是一個強調“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格高尚的歷史人物。如此評價,可以拂去偉人頭上的光環,真正感受他們的偉大。
最后,提煉了關于高三復習有效性的幾句話作為本文的小結,也作為大家復習的參考:細心制訂復習計劃,有心整合教學內容,苦心梳理教學主線,恒心堅持能力訓練,用心組織學生活動,真心挖掘人文內涵。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領會新課程的內涵,把握歷史教學的真諦。
(責任編輯:林靜 馬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