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東

本文主要以美國高中生的畢業要求、不同畢業文憑修習要求、成績單描述等方面為切入點,解剖美國政府、學校、社會對高中生學習的多元評價方式,以及這種評價方式給我們中國教育的思考。
一、美國高中生的畢業要求
1.修滿規定的總學分,修完指定的全課程,通過州規定的統考科目
在美國,高中學生的升級和畢業都采用學分管理。所有要獲得高中文憑的學生,必須修完核心基礎課程,達到規定的學分。對于學生必須修習的總學分,各州有不同的最低學分要求,如華盛頓特區教育委員會規定學生四年最低學分為22分(每學期修完一門功課并且成績合格,可得0.5學分);而美國印第安納州教育部門則規定,學生高中四年必須修完規定的核心課程,取得最低40學分(每學期修完一門功課并且成績合格,可得1學分),并且通過州規定科目的統考。
2.在完成州規定的高中畢業最低學分外,各校要求不盡相同
以印第安納州為例,雖然本州高中學生畢業最低學分要求是40分,但各校對學生畢業的最低學分要求并不同。如,印第安納州北中心高中規定畢業最低學分為47分,天主教會學校規定畢業最低學分為50分,其中,神學和數學這兩門課是學生每學期的必修課,神學課是天主教學校的特征課程,每個學期修習數學是為培養學生升學準備的,天主教學校99%的學生高中畢業后將升入大學;而其他公立學校并沒有開設神學課。
二、一校多證
在學生培養方面,層次差異與方向區別是美國高中教育的顯著特征。
1.學校辦學有層次差異,學生培養目標有方向區別
筆者所考察的八所高中學校,其中公立高中四所,私立高中三所,職業教育中心1所,從辦學規模上看,公立高中普遍大,私立學校小而精。因為美國公立學校是免費教育,所以公立學校承擔了95%的學生就讀,私立學校是收費學校,對學生的培養方向主要以升學為主。私立學校的升學率在99%左右,而公立學校升學率一般不超過60%,公立高中實行就業與升學雙軌制教育。
美國各高中學校有較大的辦學自主權,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的辦學層次與學生培養方向有明顯區別。像印第安納州北中心高中這樣的公立高中,從11年級起,許多學生選修技術類課程,特別是許多12年級學生每半天時間到職業教育中心(Career Centre)學習,考取職業技能證書。美國研究表明:職業技能對高中生今后的學業成功和職業發展非常重要,尤其是職業和技術教育項目(簡稱CTE)對高中生今后的職業興趣和職業生涯規劃起到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降低了高中輟學率。美國有些州對學生培養還采取職業技術類雙學分課程,如佐治亞州。
從學校頒發的畢業文憑也可以發現學生培養方向的區別:北中心高中學生畢業有5種文憑,分別是基本文憑、學術榮譽文憑、技術榮譽文憑、北中心高中學術榮譽文憑、學術課程國際文憑,而天主教會學校學生畢業只有2種文憑:基本文憑和學術榮譽文憑,該校的學生指導手冊中明確指出“我校不設技術榮譽文憑”,該校培養學生的目標是升學。
2.多元評價方式鼓勵學生在掌握核心知識的基礎上發展個性興趣特長
美國在制定課程標準時,其基本理念是“促進平等,提高質量”。在此理念的影響下,美國教育部門規定獲得高中文憑的學生必須修習8門核心課程,即英語、數學、科學、外語、公民與政府、經濟、藝術、歷史。
學校除開設核心基礎課程外,還開設大量的知識類高級拓展課程,如教育項目培訓、統計學、線性代數、機械制作等,還有許多非知識類高級拓展課程,如演講、舞蹈、戲劇、軍事等。不同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和評價方式也不同,不單純以分數來評價學生的優劣,在某一領域上有突出表現的學生可以評價為優秀,這是與我國的評價方式最大的差別。
三、GPA:高中生學業成就的基本描述
GPA英語全稱是Grade Point Average,意思是平均成績點數(平均分數、平均績點)。GPA的計算一般是將每門課程的成績乘以學分,相加以后除以總學分,得出平均分。
1.美國高中成績分值的確定
一般學校學科分值的確定分兩種情況:重要學科(weighted courses)和普通學科(regular courses)。
美國高中學生成績認定不是以一次期末考為標準的,學校和教師更注重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教師會根據某學生的隨堂測驗、作業完成質量、課堂參與度、期末考試等方面表現,按一定比例,匯總得到一個課程總分,然后除以滿分,可以得到一個百分比,然后依據百分比劃出等級。比如獲得97%的分數,可以得到A,獲得93%可能得B,從而得到相應的分數4、3、2、1、0。如果修習了相關的大學預修課程(AP課程),A就是5分,如果修習了榮譽課程,A就是4.5分,依次類推,最后換算成GPA,依據GPA分數對全年級學生進行排名,這種過程性評價方式比較客觀地描述了學生的學習狀況。
每個學區對一些學校共有的課程的學分都規定了大致的參考分值,不過,每一所學校的分值均是學校自行制訂的,這是一種注重過程的評價模式。
2.學生成績單客觀評價學生情況
先看印第安納州北中心高中10年級某學生前3個學期課程修習的成績單(見表1):
從成績單可得到以下信息:
(1)該學生的基本信息,包括監護人、出生日期、小學注冊時間、每個學期出勤率。
(2)該學生9年級、10年級第一學期所修課程及所得學分,所修課程的學業等級。
(3)該學生在完成基礎核心課程外,從其選修課中可發現他的學術傾向和學習興趣,從表中可看出該學生喜歡軍事教育。
(4)根據該學生這3個學期課程修習成績平均積點(GPA)、年級總人數以及在年級段中排名,GPA為4.2872分,可以評定該生在學習成績方面是優秀的。
(5)每學期修習一門課程,成績合格得1個學分,該學生3個學期共獲得26個學分,并且普通課程與榮譽課程的分值是不同的。
學生成績單全面客觀地描述了學生的修習課程和選課質量,是一種過程性評價與終端性評價結合較好的評價模式。
四、強化過程性評價,評價標準和選拔方式日趨多元
美國教育比較注重過程性評價,過程評價在本質上強調教師與學生的交互作用,強調學習者與具體情境的交互,體現了強烈的過程取向和過程價值,對課程的過程學習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1.過程性評價方式促使學生注重過程學習的積累
表1清晰地反映了該學生所修的所有課程以及所得成績。對于具體的某一門課程成績的取得也是注重過程評判的,這個成績往往由平時作業、隨堂測驗、課堂參與度和參與質量、出勤率、期末考試等綜合得出,期末考試成績只占很小的比例。
2.大學錄取沒有統一標準,多向多元的選拔方式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高校選拔與評價對高中教育具有直接的導向功能,美國研究型大學的錄取行為對高中課程改革發揮了較好的引領作用。美國高校多數采取寬口徑錄取,高校全面衡量申請人的素質是決定錄取與否的重要依據,包括:SAT成績、高中成績、學生自薦信、教師推薦信、學生特長、社會實踐、社團活動、AP成績,等等。一旦成績符合要求后,分數在錄取中只起很小的作用。那些讓人印象深刻、多才多藝和擁有某一領域突出才能的學生被美國一流大學錄取的可能性很大,愛心、社會責任感、組織領導力也是選拔的重要依據。這也說明了“一個國內高考落榜生卻被哈佛大學錄取,北京一個高考理科狀元,申請美國11所名校,竟被全部拒錄”的原因。美國高校這種多向多元的錄取方式,支持高中學生向多元、個性化發展,也支持引導高中學校對學生采取多元評價方式。
五、正在加強的政府統一課程測驗
在美國,聯邦教育部對各州的教育基本上起著號召和建議的作用,一般不直接插手各州教育事務。但是隨著教育問題的不斷暴露,學校間辦學質量的差異不斷擴大。1997年,時任聯邦教育部長瑞利(Riley)在題為“教育狀況”的演講中強調指出各州要制止“容忍失敗學校”的行為,不惜采取關閉、重組和轉制等手段,在這種背景下,政府統一測驗應運而生。
教育標準化運動之后,美國各州都相繼建立學科課程標準和框架,《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的頒布,使以考試成績來衡量學校和課程質量成為新的理念。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各州開始了以州級統考、州內測驗和SAT、ACT等各種測試項目來評價高中課程的潮流。
(1)全國測驗。一是美國聯邦舉行的“全國教育進一步普查”(簡稱NAEP),目的是了解各州與學區學生的成績與變化,NAEP考試是抽樣進行的,凡是得到聯邦對落后地區資助的州和學區都必須參加這項普查,高中NAEP抽測12年級,小學與初中分別抽測4年級和8年級。二是全美教育研究和統計中心、全美教育進展評估小組、全美教育標準和檢測委員會等官方和非官方團體定期或不定期對全國中學教育進行綜合調查和質量評估,合格者可以繼續得到不同渠道的資金支持,幾次綜合評估為不合格的學校將被定為“失敗學校”(Failing School),不能再享有資助,有的還會被關閉或重組。
(2)州級考試。從2002年起,《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要求各州制訂具體的統考計劃。美國教育部給予州政府一定的靈活性,各州在制訂統考計劃時可以自選考試種類,自訂細則,數學和英語一般每個州都會測試,部分州還測試歷史和科學。州級考試是一種與標準相關聯的考試,主要是考查學生的學術基礎水平。
(3)畢業考試。不是所有州都實行高中畢業考試,許多州以修夠學分作為畢業的標準。畢業考試也是州級考試的一種類型,這種考試可以用現成的商業性標準化測驗,也可以用州編制的標準化測驗,一般來說這種考試是在10年級開始舉行,以留給學生充足的補考時間。
(4)SAT和ACT考試。美國沒有國家高考入學考試,各種入學標準考試是由獲得承認的民間機構組織的。目前,主要的入學考試有兩種,一是民間教育考試服務機構(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簡稱ETS)承辦的學術性考試(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簡稱SAT)。美國現有850多所高等學校和300多個資金主辦單位要求參加這項考試,每年報名人數為200萬人左右。SAT考試類型多樣,主要包括PSAT、SAT1、SAT2。ACT考試(American College Testing)是美國大學考試另外一種標準化考試,考試包括4種學科領域:英語、數學、閱讀和科學。
(5)教學質量評估。聯邦教育部或州教育委員會每年都會開展教學質量評估。在美國,這種評估一般委托第三方如民間教育咨詢機構或專家顧問小組進行,沒有官方與權力背景參與,這樣的教學評價更真實。如2008年3月,聯邦教育部委托國家數學顧問小組對全國八年級學生數學質量進行評估。該小組對八年級數學教師教育水平、學校教學管理、教材章節內容排列、學生數學意識、數學課教學與評價、教師指導能力、低能力學生的指導、測驗的設計、教育政策等方面進行評估,最后形成120多頁的評估報告。在評估報告中,對學校、教師、政府、教材安排、教學措施等給予許多建議。
六、美國高中學業評價制度對我國教育改革的啟示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人,發展人。教育評價要為提升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服務,這是評價的重要目的。美國以學生發展為目的的評價思想,對我國現階段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發展”應當真正成為我國教育評價的核心理念
學生不可能在學校學到將來生活所需要的每一種知識和技能,因此學校的功能不在于使學生學到既定書本知識,而在于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考試的目的,不在于現時掌握多少知識,而在于了解學生的學習潛力,開發學生的潛能。用“發展”的視角去審視、評判我們的教育教學,這個理念應該成為基礎教育評價的核心思想。
2.“多元”應當成為我國促進教育發展的評價方式
目前我國存在著評價與應用脫離的現象。評價方式單一,究其原因,多是中考、高考惹的禍。高中教育存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把以促進學生智力、能力發展為目的的考試,變成用分數奴役學生、教師的工具,“考什么,教什么”成為中學教育模式,學校、教師、學生也變得越來越功利。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切實改變我們的評價方式,向多元評價方式轉變,同時改革我國的高考招生制度。浙江省高校“三位一體”自主招生模式是有益的、積極的改革探索,并且以后還要不斷地加大自主招生的數量和規模,錄取一些在某一領域有突出表現的學生,為課程改革與評價方式多元化服務。
3.“過程”應當成為我國教育評價的落腳點
實施評價不是為了考試和排序,而是要讓評價對象獲得實實在在的發展。關注學習過程,關注學習態度,關注學習潛能,而不只是關注期末考試,倡導全面、主動、開放、合作、個性化的發展,尊重多元價值取向,使評價的落腳點在于“過程”,而非“結果”。
4.必須建立與新課改相一致的評價與升學制度
一次考試成績定終生,必然導致評價的單一性和教育的應試性,高考制度改革必須與高中課程改革相對應。美國的課程改革構成了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一個完整的階梯,大學錄取主要依據修習的科目、成績、專長等,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也沒有一次定終生的考試。美國高中學生可以選修大學課程,所得學分,大學予以承認。我國如果不解決好高考問題,中學的課程設置和課程的實施,包括選修課的開設,對選修課的重視程度,必然會受到高考的影響,又有多少學校和教師會扎扎實實地實施那些與高考“無關”的課程。不解決好這個問題,課程改革很難達到目標。
雖然中國與美國有著不同的文化、政治和經濟背景,但美國的改革舉措可以為我們提供一面鏡子,只要我們不斷地改革,不斷地調整,不斷地完善,教育改革之路必將會越走越寬。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嶺市箬橫中學)
(責任編輯:馬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