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
摘 要: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需要我們對其進行科學的理解和把握。人的全面發展包括人的需要和能力的全面發展、人的活動的全面發展、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人的素質和個性的全面發展等主要內容。其實現途徑包括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社會關系的進一步豐富、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等。
關鍵詞:人的全面發展;人的需要;人的能力;社會關系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1-0053-02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理論,具有十分豐富的科學內涵,這其中包括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提出,還包括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主要內容及其實現途徑,對這些理論的把握和理解,對于我們正確深入地理解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提出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很長時期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是以犧牲個人的發展為代價的。資本主義就是通過最大限度地損害個人發展來實現社會的發展的,因此,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不是沒有解放生產力,而是沒有解放人,資本主義盡管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條件,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人的全面發展。針對這種現象,馬克思總結出“要不是每個人都得到解放,社會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1]318,提出要實現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社會發展目標,并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前提”[2]237。在馬克思那里,人的全面發展指的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3]123馬克思認為,人類歷史活動的前提是有生命的、現實的個人,但個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社會的個人”,其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這個共同體,共同體存在和發展的目的就是為個人的發展服務的。因此,人的全面發展就是要實現每個人即每個社會成員的普遍發展。
二、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主要內容
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發展一方面是指每個人都能獲得和其他人一樣的發展,另一方面又能獲得個人自身的發展,并通過個人自身的全面發展實現全社會一切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包含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需要和能力全面發展。
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類活動的動力和目的。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切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第二個事實是,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這種新的需要的產生是一個歷史活動。”[4]78-79這些論述表明,人要生存,首先必須要滿足自己的需要。恩格斯將人的需要分為三個層次:生存需要、享受需要、發展需要。生存需要是指生活在社會中的人,為了維持生命,過正常社會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的物質和精神的需要,它是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強烈、最明顯的一種需要;享受需要是指人們在滿足生存需要的同時,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改善和提高生活質量,過舒適、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要求;發展需要是指在生存、享受需要都得以滿足的基礎上產生更高層次的需要。從人的需要的對象來看,需要可分為精神需要和物質需要。物的需要是以物的使用價值滿足人們的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精神需要是指人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文化的需要,如道德、情感、信仰等。物質需要是精神需要的基礎,精神需要要在物質需要得到滿足的情況下才能得以實現。而人的能力是滿足人需要的手段,人的能力的發展意味著人全面地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包括體力和智力、自然力和社會力、潛力和現實能力等。人這些能力的發展和實現,才能保證人的各種合理需要得到滿足。
第二,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活動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認為,人的活動的全面發展表現為活動內容和形式的豐富多樣,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活動具有整體性和可變動性,同時人們不再屈從于被迫的分工和狹隘的職業,每個人按照自己的天賦和喜好選擇活動領域,不僅從事體力勞動,而且從事腦力勞動,不僅參與物質生產活動,還參與政治、經濟活動,并進行科學藝術創造。
第三,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
人作為生活在社會中的個人,都置身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人要進行實踐活動,就必須形成一定的社會關系,人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存在和發展,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關系的存在和發展是以社會交往為手段和中介的,交往是人與人之間物質、精神等的變換過程,是社會主體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溝通,是人類特有的活動方式。通過交往,形成了個體同其他社會成員及社會整體的互動與合作,進而形成全面而豐富的社會關系。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豐富,意味著人們擺脫了區域、民族的局限性,形成了各個方面、各個領域的聯系,人與人、人與群體之間的交往更加豐富、更加頻繁,使人們從封閉走向開放,逐漸形成一個世界性的交往體系。
第四,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素質和個性的全面發展。
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豐富、社會關系的不斷完善,人的生理素質、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和完善,各種素質之間也得以均衡發展。而人素質的不斷提升,也推動了人的個性化的發展。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人在出生后受到生活環境、教育環境、實踐活動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使每個人都具有異于他人的獨特屬性,也只有使每個人的特性得到充分發揮,才能保證社會生活的豐富多樣,使社會充滿生機和活力,進而使社會的各個方面得到長足的發展。
三、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途徑
人的全面發展包含的內容很豐富,要實現這些方面的綜合發展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我們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才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
第一,大力發展生產力,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
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也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穿住用行方面得到基本滿足時,根本不可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正如馬克思所言:“當人們還不可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應的時候,人們根本就不可能獲得解放。”[3]368生產力的發展,為人類創造了日益豐富的物質生活資料,使人們逐漸擺脫貧困,并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享受和個性的自由發展。同時,隨著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生產率的極大提高,人們在越來越短的時間內創造出越來越豐富的物質財富,使人們逐漸從沉重的體力勞動和機械重復的生產活動中解放出來,有了更多的自由活動時間,能夠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從事科學研究、文化娛樂、文學創作等有益的活動,使人們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大程度的豐富和提升,使人們的創造力在這些活動中得到更加全面的發揮。
第二,加強精神產品的生產,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保證。
精神產品是相對于物質產品而言的,物質產品滿足人的身體需要,而精神產品則滿足于情感、意志、心理以及求知等精神上的需求。精神產品也可稱為精神財富,是一切科學體系、精神成果和意識形態的總和,包括智力成果、道德產品等。馬克思認為,整個社會機體是物質生產、人類自身生產、社會關系再生產和精神產品的生產四種生產的統一,其中精神產品的生產是整個社會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精神產品的生產能夠增強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從而進一步促進物質生產,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精神動力和物質基礎。另外,精神產品能夠強化人的主體意識,在社會活動中不斷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滿足人們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使人逐漸形成自身區別于他物的自覺,對進一步提升人個性的發展、促進社會的豐富多樣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豐富社會關系,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
社會關系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總和。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也就是說,社會關系源于人,正是因為有了人,才形成了人與人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使人們在社會活動中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社會關系的豐富程度,直接關系到人個性和才能的發展:一個社會關系豐富的人,他的個性和才能會在不同領域得到施展和發揮,也會在社會活動中不斷完善自身的發展;而一個幾乎不與外界聯系的人,生活范圍狹小,處于封閉或半封閉狀態,故步自封,他的個性和才能只能處于比較原始或低級的狀態,也不能在社會活動中借鑒優勢,促進自身發展。因此,創造豐富、全面的社會關系,使人們在這些關系中獲得真正的自由,對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第四,人的自然素質、社會素質、心理素質的綜合發展,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標志。
自然素質即先天遺傳的生理素質,包括運動素質、負荷限度、適應和抵抗能力等,是人身心發展的基礎。社會素質反映一個社會的發育程度和現代化程度,包括社會科學知識、自然科學知識、生產技術、思想情操和道德行為、文化修養和藝術水平等。心理素質是以生理素質為基礎,在實踐活動中通過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逐步發展和形成的心理潛能、能量、特點、品質和行為的綜合,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韌性等。因此,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在身體素質、文化教育、思想情操、心理情感等各個方面都實現長足發展,并且保證各方面協調均衡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