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穎 鄭宇
摘 要:軍事領域歷來是創新力量競技逐鹿的高地,軍事創新能力是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核心競爭力。當前,我軍正處于圍繞“主題主線”科學發展的戰略轉型期,轉型需要強大的創新力量推動,變革呼喚軍事人才競相迸發創新智慧。而提升軍事人才創新能力應注重塑造軍事人才堅強的精神力量,要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鍛造堅韌不拔的革命意志,弘揚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筑牢軍事人才創新的精神基石。
關鍵詞:軍事人才;創新;精神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1-0393-02
軍事領域信息化態勢瞬息萬變,指揮作戰樣式靈活多變,各種戰術戰法層出不窮,歷來是創新力量競技逐鹿的高地,可以說,軍事創新能力是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核心競爭力。放眼世界,任何軍事強國無一不具備卓越的創新能力。當前,我軍正處于圍繞“主題主線”科學發展的戰略轉型期,轉型需要強大的創新力量推動,變革呼喚軍事人才競相迸發創新智慧。如何適應信息化戰爭的需要提升軍事人才創新能力?一些同志認為,現代軍事創新更加倚重人對高科技知識和信息技術的認知,智能是創新的決定性因素。提升創新能力應將培訓提高軍事人才的文化知識水平、思維方式和創新方法作為著力點。然而,不能漠視的是,創新亦是人的價值追求、心理品質、文化形態等非智力因素的產物,是人的精神力量在客觀世界的現實反映。強大的精神力量是進行創新活動的必要條件。因此,提升軍事人才創新能力應兼顧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既要突出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更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強大功能,注重塑造軍事人才堅強的精神力量。
回顧我軍走過的光輝歷程,創新是我軍由小到大、由弱變強、不斷前行的巨大動力。人民軍隊的精神支柱是我軍創新發展的核心精神力量,是革命軍人的價值追求、心理品質、文化形態的集中體現。鄧小平同志曾指出:“為什么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新形勢下,我軍要在軍事變革的浪潮中贏得優勢,順利完成戰略轉型的歷史重任,建設一支能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的軍隊,仍需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筑牢革命軍人精神支柱,培育軍事人才強大的精神力量,為軍事創新提供堅強的精神支撐。
一、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生觀、價值觀的體現,具有導向功能,直接引導人的心理和行為。創新是為人類造福的事業,需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社會責任感。只有牢固樹立為人類利益獻身的理想信念,為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而創造的價值理念,才能對創新事業有執著的追求,積極自覺地、不知疲倦地進行變革和創造。不是把創新當作晉升的階梯或牟利的工具,而是實現報國之志、為人民服務的有力武器。國家教委曾組織我國一批博士和23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對話,令這些博士感動和震撼的,并不僅僅是獲獎者的成就,而是科學家為人類造福、獻身科學的崇高境界和執著追求。
鄧小平指出:“對我們軍隊來說,有堅定的信念現在仍然是一個建軍的原則。”不同的軍隊有不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也有不同的精神支柱,或者為剝削階級賣命,或者為極少數人拼殺,或者為金錢所驅使。而唯獨我們這支軍隊不同,我們這支軍隊既不同于一切剝削階級的舊軍隊,又不同于資本主義國家的軍隊,也不同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軍隊,我軍是中國共產黨絕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這就決定了我們這支軍隊在階級屬性上是無產階級性質的軍隊,為人民服務是我軍的宗旨,實現共產主義,解放全人類是我們的遠大目標和崇高理想。無產階級人民軍隊的性質決定著每一名革命軍人都應自覺地為實現富國強軍貢獻智慧和力量。軍事人才是進行軍事創新活動的精英群體,富有持續的創新熱情,這種熱情以愛國奉獻、獻身國防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對國防、軍隊建設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為驅動。軍事人才的革命精神支柱越牢固,其進行軍事創新活動的動力越強大,產出的軍事創新成果越豐碩。如果把軍事創新比作一座大廈的話,那么理想信念就是這座大廈的基礎,這個基礎如果不牢固,軍事創新就會像建在沙上的樓閣。
今天,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階段,在國防和軍隊建設革故鼎新的重要歷史時期,我們應充分發揮政治工作的獨特優勢,利用寶貴的優良傳統和豐富的文化資源,強化培育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牢固樹立軍事人才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終生的理想信念,增強他們的愛國情感和創新使命感,引導他們在崇高價值追求的牽引下,聽黨指揮,潛心攻堅、甘于奉獻。自覺做到以創新的精神履職盡責,肩負起有效履行我軍使命的歷史重任。
二、鍛造堅忍不拔的革命意志
意志是自覺地認識并確定目標,根據目的來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多種困難,從而實現目的的主觀能動過程。創新是一種意志行為,在諸多非智力因素中,意志與創新的聯系最為密切。宋代大學者蘇東坡曾說“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美國心理學家特爾門對人的創造才能發展的調查研究表明,做出卓越創新成就的人并不一定是智力超常的人,而是長年鍥而不舍、精益求精的人。諾貝爾獎獲得者居里夫人說:“我的最高原則是:不論對任何困難,都決不屈服!”毛澤東在《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中寫道:“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探索未知領域和對已知領域進行破舊立新的過程充滿各種阻力和風險,沒有頑強的意志品質就無法取得創新成果。只有具備敢冒風險、勇于探索、勇往直前、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才能克服創新征程中的種種困難,采擷創新巔峰的果實。
戰火錘煉出了我軍“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戰斗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百折不撓、堅貞不屈的意志品質。堅忍不拔的革命意志是我軍在殘酷的革命斗爭中,歷經千難萬險,最后取得勝利的精神利器,是我軍發展壯大的寶貴精神財富,任何時候都要繼承和發揚。
當前,軍隊建設信息化轉型正深入推進,戰斗力生成模式需要加快轉變。新型作戰能力的形成需要在新的思想理論引領下,借助信息技術,改變作戰思想、組織結構、指揮程序、作戰方式,實現創新發展。建設信息化軍隊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完整的體系創新過程。打破機械化軍隊的軍事體制,實現信息技術對機械化軍隊的突破與重組,是極為復雜的巨大工程,充斥著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沒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啃下硬骨頭”的鋼鐵意志,就不可能實現體系的創新。當今高技術戰爭的多維性、動態性、突然性和殘酷性對交戰雙方的心理帶來了空前的震撼。交戰雙方的心理素質、斗志、意志對戰爭的結果產生著空前的影響。正如英國戰略家德爾·哈特所說,“戰爭的真正目的應該是壓垮敵人的抵抗意志,而并不是一定要消滅其軍隊”,以及美國約翰·柯林斯的名言:“摧毀敵人抵抗的決心比削弱敵人的物質力量遠為重要。”因此,新形勢下我們要消除“和平建軍,建和平軍”的消極思想,在急難險重任務中鑄就軍事人才堅強的創新意志。通過扎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從難從嚴的實戰訓練和嚴格的日常管理,鍛造軍事人才探索未知領域的堅定意志、頑強的戰斗精神、扎實過硬的作風。鼓勵他們在軍事創新的征程中敢于挑戰權威和傳統觀念,以堅忍不拔的革命意志面對改革前行中的困難,扎實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科學發展。
三、弘揚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
集體主義是指個人與社會、個人與集體之間相互關系的共產主義道德意識和基本原則,是共產主義道德的核心,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標志。集體主義是一個組織高度團結統一的思想基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團結出戰斗力,團結出創新力。集體團結協作有利于集中個體優勢,形成整體合力,取得重要的創新成果。據統計,從1901年諾貝爾獎頒發起,在第一個25年里,合作研究獲獎的人數占總數的41%,在第二個25年里占65%,到第三個25年里已占到79%。事實說明,隨著技術復雜性的增強和知識更新的加快,現代技術正朝著高度分化又高度整合的方向發展,靠個人力量單打獨斗已經無法完成復雜的技術創新。當今世界重要的創新成果更多的是跨學科、跨領域的集體力量的結晶,是在集體主義精神指引下,凝聚不同類型、專業的人才,依靠群體的力量共同攻關的結果。
戰爭從來就是暴力集團之間的綜合較量,一支軍隊要想取得戰爭勝利,必須加強內部的團結統一。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以及“師克在和,人和心一”等軍事思想。古今中外軍事實踐反復證明,團結是戰勝強敵和各種困難的基本條件。我軍歷來重視并始終保持高度團結統一,并在長期軍事實踐過程中形成了崇尚集體主義精神的優良傳統。始終自覺服從服務于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官兵之間情同手足、親如兄弟,個人服從集體、局部服從全局,珍惜和維護集體榮譽,同心同德為黨和軍隊事業而奮斗,勝利完成了黨和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賦予的艱巨任務。歷史向我們昭示,在黨的正確領導下,發揚集體主義精神,保持高度團結統一,是我軍戰勝艱難困苦和強大敵人的基本條件,是我軍發展壯大、取得勝利的有力法寶。
在信息化條件下,體系對抗、聯合作戰已成常態,“百人一炮”、“千人一艦”的作戰單元已成為戰斗力系統的基本作戰力量,戰斗力的生成需要集體的協同形成協力,軍事創新同樣需要團隊協作的力量。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應大力弘揚集體主義精神,進一步把全軍上下的智慧集中起來,把力量凝聚起來。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暢通交流合作的渠道,打破不合時宜的制度壁壘,促進各種資源的有效整合。以課題、項目、任務為牽引,凝聚各方面人才,盤活軍事人才資源,凝結集體智慧,齊心協力做出大成就、大建樹。
21世紀的軍隊已進入信息、智力、能力為核心的新軍事時代,軍隊要通過倡導一種有利于創造力發揮和發展的價值觀,來營造良好的人才成長環境,激發人才創新的精神力量,從而使每個個體都能發揮效能,突破成規,積極穩妥地投入到中國特色軍事創新中去,在軍隊信息化的歷史進程中為建設強大的軍隊和鞏固的國防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