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凱 何凱莉
摘 要:阿奎那認為一物的目的就是當它超越于該物時便為該物所趨向,當它被該物所擁有時該物便消融于其中,通過對他在其《反異教大全》中對目的的分析可以看出,他的目的的內涵不僅有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作支撐而且還與基督教密切相關。
關鍵詞:阿奎那;目的;超越性;完善;上帝
中圖分類號:B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1-0055-02
阿奎那在《反異教大全》第三卷的16章中通過他在前面證明的“每一個能動者都是由于一個善而活動”[1]38,得出了“每一個存在者的目的都是一個善”[1]70,因為每一個存在者都是通過他的行動而被導向他的目的。他接著區分了兩種“目的”:行動本身就是目的或者行動的目的也同樣是能動者的目的,然后他提出“任何事物的目的都是那該事物之欲望于其中得以消解之物”[1]38,并且有亞里士多德對“善”的定義為“萬物所意欲之物”[2]而得出了“萬物的目的都是善”[1]39。然后,他進一步解釋了“目的”的含義并認為“每一物的目的都是它的完善性”[1]70,又由于任何事物的完善性都是它的善,所以每一物都被導向一個善作為其目的。最后,他區分了知道其目的和不知道其目的的事物,前者指能動者而后者指非能動者,并認為他們是以同樣的方式被導向其目的,而他們兩者間的不同就在于那知道其目的的事物是通過其自身而被推向其目的但那不知道其目的的事物則由另一存在者引導其導向其目的,然而,由于那知道其目的的事物總是導向善作為其目的,所以,同樣地,那不知道他們的目的的事物也被導向一個善作為其目的。因此,他最終論證了“萬物的目的都是善”。需要特別提出的是,阿奎那把“目的”定義為“一物的目的就是當它超越于該物時便為該物所趨向,當它被該物所擁有時該物便消融于其中”[1]70,而“目的”這樣一個概念在其基督教理論中是有一定地位的,所以接下來將就其“目的”而作一個考究。
就阿奎那對“目的”的定義,可以看出它包含以下幾層意思:
首先,一物的目的必須對其先在地具有超越性,因為如果目的不具有超越性的話,則要么它本身就是物的一個所屬狀態(目的與物本身合一)而不被意識或要么不具備被物所意欲的特性(目的低于物之所求)。目的的超越性表現于在其中展現了意欲于它的某物或某行動的不完善性,而對目的的趨向則正是事物或行動擺脫其缺乏狀態而獲得完善性的一個過程,因此,“每一物的目的都是它的完善性”[1]70,反過來說,一物的完善性也必然具有相對于該物的超越性。
其次,目的對一物或一行動具有吸引力,因為對于受某目的所吸引的某物或某行動而言,目的的實現能給其帶來完善性、帶來滿足感,就像考上大學,很多學生都被這樣一個目的所吸引而刻苦讀書,因為考上大學這樣一個目的的實現對于他們來說是人生的一種完善,這能給他們帶來滿足感,而且往高層次說,有的目的的實現其實也就是物或行動的本性所趨和本質的最終完成,就像人,人的最高和最終極的目的就應該是上帝,因為上帝是最高的善,只有與上帝在天堂聯結人才能完成其最終的本質、得到真正的完善、獲得永恒的幸福,而這對于人來說,無疑是具有最大的吸引力。
再次,目的具有一種可達到性,并且一旦被達到則與物合一不分。盡管能動者欲達到其目的有時可能極其困難,但目的卻具有一種潛在的可達到性,此潛在性的實現與否取決于兩個要素:上帝的恩許和能動者能動性的發揮,而且目的的實現就其本質而言具有永恒性,不可能存在目的被達到又失去的情況,比如:一個矮個子想要長高到一米八,經過一系列努力他達到了此目的,那么這個目的對他而言自實現起就獲得了其永恒狀態,有人也許會反駁說,那如果到他老了的時候他的身高又少于一米八了呢?這又怎么能說明這個目的具有其永恒性呢?是的,可是當他還是矮個子的時候的目的僅僅是長高到一米八!這樣一個目的經過他的努力達到后就成為無法改變的事實,而如果說他后來因為老而少于一米八的話,那么要說的是,這不是他當時的那個目的之所是,他當時所做的一切努力只是為了長高到一米八而并不是一輩子都長高在一米八,如果說他的目的是一輩子都有一米八,則前后身高的變動只能說他的這樣一個目的根本沒有達到,因而也就不具有永恒性。
在分析了阿奎那關于“目的”的定義后,有必要對他的“目的”的適用范圍做個區分。就像他自己論證的“那知道其目的的事物是通過其自身而被推向其目的而那不知道其目的的事物則由另一存在者引導其導向其目的”[1]70,他在這里區分了“那知道其目的的”和“不知道其目的的”兩者,也即能動者和非能動者,不過“目的”是涉及生命意識活動的,因為只有有生命和意識生活的事物才能擁有一定的精神現象,由此才可能對主體自我進行審度維護和對外在客體加以認識利用,故就其根本而言,無生命意識之物不存在所謂“目的”,它們就算說有“目的”也是由其他能動者對其加以利用、賦義而獲得的,由此,這樣一個適用范圍就可區分為:非能動者,能動者和上帝。
首先是非能動者,它們是自然界中一切無生命的物體,如石頭、泥土等,當然也包括由能動者根據其需要而制造出的具有實用性質的無生命的工具,可以說,由于它們沒有生命,故它們不存在“目的”,它們一方面不會對自身抱有期望而尋求自身的完善性,另一方面也不會對外在于它們的事物形成欲望,就像石頭,石頭能有什么目的呢?它的存在既沒有期望有朝一日能超越其之為石頭也沒有渴望從外在世界獲得什么來使它的存在更有意義,它們僅僅是就作為存在而存在。
然而,為什么有時候我們又可以把“目的”附加給它們呢?如說“泥土的目的是給賴之以生存的能動者提供生存場所、輸送養料等”。其實在這樣說時,我們是把它們當成了工具,也只有在這個層面上,我們可以說它們有“目的”。此外,我們在對它們進行定義時也已經多少把我們對它們的期望加入了進去,比如說錘子,我們說錘子的目的就是錘打東西,而其實錘子的這樣一個目的是由我們對它的期望而賦予的,我們由我們對它的這種工具性目的而制造它并給它做出定義,對于這樣一種工具性的物體而言,它的目的與它的存在是緊密結合的,一旦它的這種目的沒有辦法實現,它就有可能會失去它的存在。故而,無生命意識的非能動者本質上是沒有目的的,它們就算被說為有目的也是能動者出于對它們的工具性利用而附加于其上的。
其次是能動者,由于能動者至少是一個生命體,所以可以分為植物、動物和人三類(根據亞里士多德的“靈魂三分法”)。
在植物層面,這是生命層次最低的一級,由于植物的一切活動,無論是吸取營養還是光合作用或者其他,都是為了完成生長的全過程,所以對于植物而言,生長就是它們的唯一目的。
在動物層面,由于動物不僅是一個生命體,它們還擁有一定的感性能力(即內在意識生活),故它們會有欲望、會對外在事物加以認識和利用,故而動物的目的就不僅是像植物一樣只為了完成生長,動物還因為具有內在意識生活而會產生一些更高的目的,比如說獲得愉悅,就像大猴給小猴抓虱子一樣,這樣的一個行為的目的對于它們而言就是希望由此而相互之間更加親密信任而帶來一種愉悅感,又比如說維護它們一個群體間的共同關系,就好像在一個狼群中必然會存在個相對穩定的成員關系,其中頭狼是其首領和中心,當遇到入侵和襲擊時,狼群必然會不顧性命地反擊并保護頭狼,它們的目的其實就是希望維護這個群體中所締結的穩定的群體關系,因頭狼的死亡很可能給這個群體帶來混亂和分崩離析的危機。
而對于人來說,其目的顯得極為復雜,它不僅具有植物和動物所有的那種目的,更重要的是由于他們還具有一種對主體自我的反思能力,故而他們擁有著具有超越性的、關系靈魂的目的。人的目的大致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關于生命、生長的,和植物的目的一樣,是為維護其生命的正常運轉,比如吃飯、運動、工作等;第二種是關于世俗層面的或者說屬肉體的,這樣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身的欲求、給自身帶來屬世的價值虛榮感,比如看電視、追逐金錢名利等;第三種是關于超越層面或者說屬靈魂的,這樣的目的是為了尋求一種精神的滿足和獲得永恒的幸福,就如音樂、藝術、哲學等等,當人們在從事這樣的一些活動的時候,能夠達到的最終極的目的就是心靈的安寧和精神的滿足,而對于阿奎那而言,上帝是最高的善,這是最大最高的目的,所以,如果進行再高層次一些的活動,比如信仰上帝、遵循基督、學習神學等等的話,則可使靈魂達到永遠的救贖且升入天堂與上帝相結合,獲得永恒的幸福。
最后是上帝,在論及上帝的時候,首先得回答一個問題:上帝有目的嗎?
因為既然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那么他又還怎么會有什么其他的目的呢?然而上帝是有目的的,不然他怎么會有創世這樣一個活動呢?創世之于上帝顯然不像打噴嚏之于我們那么無意識,宇宙運行之井然有序無不說明了這樣一點,而且在創世和之后的世界運行中,上帝也是安排了計劃的。當然,由于我們是被造者,所以當我們用我們的語言文字去言說上帝時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里的“目的”也是這樣,當我們說所有受造物的目的時,目的對它們具有超越性、完善性、吸引力、可達到性等,就像筆者前面所分析的,但目的的這樣一些特性對于上帝而言則是不適合的。
那么,上帝的目的是什么?是他自身。“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嘎;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我是初,我是終”[3],上帝是萬物的來源、原因也是萬物的目的、終結,上帝是全善的,只有這樣一個全善的上帝的目的才有可能也只能是他自身,因為沒有再超越于他之上的任何東西,萬物是由它而造又復歸于他,他是萬物的終極目的,他是他自身的目的。
通過對阿奎那在16章中的“目的”的解析可以看出,他的“目的”不僅與亞里士多德哲學息息相關而且與他的基督教信仰緊密相連,其中所體現出來的秩序和相互關系其實也反映了基督教神學中的上帝所造之世的秩序和萬物相互之間及其與上帝的關系,并且,他的這樣一個“目的”的觀點其實也是和他的倫理學息息相關的。
參考文獻:
[1]Thomas Aquinas.Summa Contra Gentiles.Bookthree:Provid-
ence[M].Translated by Vernon J.Bourke.New York:Hanover House,1955-1957.
[2]Aristotle.Nicomachean Ethics[M].Translated by Roger Crisp.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3.
[3]圣經·啟示錄22:13[Z].南京:中國基督教協會,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