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婧
摘 要:近年來,中非關系取得巨大發展,其中中國對非援助占據重要地位。通過回顧中國對非援助的歷史及轉變過程,分析中國對非援助對中非雙方各方面的積極影響,以及指明中國對非援助所遇到的關于“新殖民主義”等方面的困境,旨在說明中國對非援助對中非關系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應繼續加強對非援助,進而提出未來中非關系的發展將會在中國平等互利地對非援助的基礎上得到良性發展。
關鍵詞:中非關系;對非援助;平等互利
中圖分類號:D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1-0043-02
導言
當今社會,中非關系越來越密切,考察中非關系可從很多角度,如經濟、政治、文化等,但一定離不開中國對非援助。中國作為正在崛起的大國,積極承擔大國的責任,積極對非進行援助。本文將從中國對非援助的視角來考察中非關系。
一、中國對非援助下中非關系的考察
(一)中國對非援助的歷史發展及轉變過程
回顧中國對非援助的歷史,不難發現,早在1956年中國就開始了對非洲的援助。當今學術界,關于中國對非援助的階段有兩種分法,一種是以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另一種是以1978年和2000年為界,分為初始、調整及深化發展三個階段。本文將按兩個階段分法就中國對非援助的歷史進行回顧。
第一個階段是從1956年到1978年。當時新中國的政權剛建立,還不穩定,而外部又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孤立和封鎖,在60年代還與蘇聯發生了矛盾和沖突,使得鞏固國家政權成為當時中國外交的重要任務。因此,努力建立與發展同非洲國家的友好關系顯得尤為重要。此時的非洲正處于民族解放斗爭中,爭取民族獨立對于非洲來說非常重要。當時中國對非援助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慮,為了鞏固政權,在政治上獲得非洲的支持。中國向沒有獨立的非洲國家提供了包括武器在內的各種援助,向取得獨立的國家則提供了許多的經濟援助。在1964年,中國政府還提出了以平等互利、不附帶條件為核心的對外經濟技術援助八項原則,促進了中國對非援助的發展。
第二個階段是1978年到現在。此階段中國對非援助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從廣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巨大發展。這一時期中國國情發生了變化,1978年中國開始進行改革開放,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因此中國的外交開始轉變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同時,隨著中國不斷發展和崛起,樹立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尤為重要。因此,此時中國對非援助既有經濟動機,又有政治動機。而此時的非洲各國也基本完成了民族獨立,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發展經濟也成了其首要目標。此階段,中國對非援助更加務實,由單向資金援助發展到雙向合作,進行生產、技術、人才的合作和援助。此外,中國還為非洲取消債務、進行各類教育援助、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醫療設備等。在1983年,中國提出同非洲國家開展經濟技術合作的四項原則“平等互利,講究實效、形式多樣、共同發展”。在2006年,胡錦濤同志在中非論壇北京峰會上提出了以加強對非洲援助為核心內容的推動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的八項政策措施。這些原則和政策的提出都為促進中國對非援助提供了保障。
綜上可見,中國對非援助在目的上,經歷了以政治動機為中心到以政治和經濟雙重動機為中心的轉變;在援助方式上,經歷了由較為單一的經濟援助方式發展到了物資、技術合作、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援外醫療隊等多種方式的援助。但不管中國對非援助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發生了什么轉變過程,有一點始終是不變的——中國對非援助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之上的。也正因為如此,中國對非援助受到了非洲人民的歡迎,中國的對非援助,對于非洲、中國、中非關系都有重要影響。
(二)中國對非援助的影響
1.對非洲的影響
中國對非援助對非洲的影響無疑是巨大和直接的。
首先,幫助其發展經濟,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中國對非洲提供的大量資金、技術和人才能為非洲經濟發展注入巨大的活力。非洲許多國家的經濟增長因為缺乏基礎設施而受到制約,而中國的援助可以幫助非洲實施其經濟增長計劃,為其經濟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其次,幫助其發展教育,培養人才。中國對非援助包括了人力資源開發的合作,如培訓教育人才、提供政府獎學金、派遣教師等,這些“軟援助”能增強非洲的自主發展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援助對非洲的影響是積極的。
再次,幫助其改善醫療衛生狀況。非洲的醫療衛生狀況不容樂觀,艾滋病、瘧疾等疾病仍非常嚴重,中國通過對其提供各種醫療的藥品和設備,派遣志愿者以及建設醫院等援助,促進其醫療衛生狀況的改善。
2.對中國的影響
首先,中國對非援助體現了中國作為一個正在崛起大國的責任。中國對非平等互利、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援助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樹立了自身的大國形象,也承擔了大國責任,對于提高中國的軟實力有重要作用。
其次,中國對非援助有利于中國在平等貿易的基礎上獲得非洲的石油和礦產資源,開拓非洲市場,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對非洲的援助是雙向合作的,中國對非援助有利于加強中非互信,促進中非在經貿等方面的合作,因為非洲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選擇地。在2005年中國是非洲的第三大貿易伙伴,而到2009年中國則迅速成為了非洲的第一大貿易伙伴,這一飛快的發展很好地說明了中非經貿的進步。
再次,非洲為中國加入聯合國以及和平統一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長期以來,非洲朋友也給了我們寶貴的支持。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大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76張贊成票中,26張來自非洲國家。在11次挫敗西方反華人權提案,13次挫敗臺灣地區參與聯合國圖謀和9次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圖謀,以及申奧、申博、加入世貿組織、承認我國市場經濟地位等重大對外工作,非洲國家都是支持中國的堅定力量”[1],這些數據和事實表明非洲在政治上對中國提供了很大的支持,非洲是中國外交的重要舞臺。而非洲對中國政治上的支持與中國對非援助是分不開的,其有效地加強了雙方的互利互信,加深了雙方的友誼。
(三)中國對非援助的困境
1.西方對中國的非難——“新殖民主義”
中國的對非援助同樣也面臨著許多困境。首先是西方對中國的非難,西方通過負面宣傳指責中國的對非援助,提出中國對非洲的援助是“新殖民主義”的說法。其指責中國對非援助實際是為掠奪非洲資源及以廉價商品占領非洲市場。英國外交大臣曾評論說中國現在對非洲的做法是他們150年前對非洲做法的翻版。同時也說中國對非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援助不利于非洲民主政治的發展。但事實是否如此?我們應理清頭緒。
首先,中國的對非援助確實能促進中國對非洲資源的購買,也能促進中國商品的銷售,但并不是像西方說的非法掠奪,中國與非洲的經貿活動是平等互利,雙方自愿達成協議的行為。中國對非援助的作用是加強中非雙方的交流和信任,更好地促進雙方的經貿行為。
其次,中國是非常支持非洲各國的民主法制建設,中國所說的不附加任何政治目的的援助,是表達中國并不想通過對非援助干涉非洲各國的內政。因為中非在歷史上都有被殖民的悲慘經歷,中國在政治上是非常支持非洲人民自己的選擇,絕不會通過對非援助來支配非洲的政治。可見,西方指責中國對非洲的“新殖民主義”是不正確和站不住腳的。
再次,我們也不難發現西方對中國的非難,是因為其看到中非關系取得巨大發展,害怕中國介入到他們在非洲的勢力范圍,威脅其利益。正如英國《金融時報》曾評論到“新秩序的輪廓尚在勾勒之中,但中國在非洲大陸的利益不斷增長,已經撼動了由謹慎的西方捐助者和前殖民主義列強所主導的充滿摩擦的舊秩序”。
因此面對西方的非難,中國應更加主動地站出來說話,加強自身媒體對于中國對非援助的真實正面報道,讓更多人真正了解中國的對非援助,了解其對非洲、中國及世界的意義,用事實來反駁西方的非難。
2.中國對非援助缺乏環保意識引起部分非洲人民的反抗
中國的對非援助對于非洲的發展有積極的作用,但在對非援助的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著不足。特別是在對非援助中,中方環保意識的缺乏引起了部分非洲人民的不滿和反抗。由于中方對非的援助一貫講究實效、速度,因此在援非建立一些生產型項目和基礎設施援助項目時,可能會出現為了達到速度和效益,而忽視了援助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問題。比如出現亂砍濫伐的行為、破壞生態的現象等。這給非洲的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因此非洲部分地區的民眾對中方的援助是不滿的,甚至有些民眾要求中國的水壩建設者滾出去。面對這一問題,中國應該要對援助過程進行反思,中國在自身經濟發展過程中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如何避免這類現象在非洲的發展中重演是非常重要的。中國在對非援助過程中應該要提高環保意識,建立援助過程中的環保評價機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有利于非洲的發展,也為中非關系良性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二、結語
中國對非援助對中非關系的發展有積極作用,因為平等互利援助,增加了中非之間的信任,提高了中非的經貿合作水平,推動了中非的民間交往,這都說明中國對非洲援助與中非關系之間是良性互動的。同時中國應不斷改進在援助中所遇到的問題,從而更好地促進中非關系的持久、和諧的發展。未來中國仍會對非洲進行援助,幫助非洲發展經濟,而非洲也會為中國發展提供市場和資源,這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的。相信未來中非關系將會在互利、互贏、互助和信任的基礎上越來越好,中非關系的發展機遇大于挑戰。
參考文獻:
[1]丁韶彬.大國對外援助:社會交換論的視角[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240-254.
[2]唐晉.大國策.通向大國之路的中國政治大外交[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258-273.
[3]楚樹龍,金威.中國外交戰略和政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267-283.
[4]馬丁·戴維斯.中國對非洲的援助政策及評價[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8,(9):38-44.
[5]王晨燕.中國對非援助:新形勢下戰略選擇[J].國際經濟合作,2011,(10):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