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玲玲
摘 要:在綜合當前學術界對隨遷子女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首先從隨遷子女就讀意愿以及各地政策兩方面對目前隨遷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現狀情況進行總結;其次總結目前初中后教育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障礙,并進行原因分析;最后結合現狀與問題提出建議。
關鍵詞:隨遷子女;初中后教育;教育問題
中圖分類號:C91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1-0087-03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教育興國家興,少年強國家強。在大力倡導“中國夢”的當今,維護教育公平,讓生活在城市邊緣的隨遷子女享受與城市里的孩子同等的教育,擁有同樣的圓夢機會是我們國家和社會努力和奮斗的方向。隨著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階段的“入學難”問題得到解決,以及完成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規模不斷擴大,我們必須正視這一群體的客觀存在,合理認識其發展變動趨勢,滿足其義務教育階段后繼續教育的需求,作為鏈接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的初中后教育則是現階段需要關注的焦點。
學者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做出了界定。吳霓從戶籍屬性分析,認為目前主要存在兩個群體,城市戶籍和農村戶籍的隨遷子女[1]。桑錦龍等認為,目前各界關注的隨遷子女的高中階段教育問題主要針對群體是指具有“落戶”特征(在流入地完成或即將完成義務教育的,有的甚至沒有回過戶籍地)的流動人口隨遷子女的高中階段教育問題,特別是其中生活水平較低、主要從事一般性經營活動或艱苦行業的流動人口隨遷子女的高中階段教育問題,這部分人群在流入地正常接受初中后教育有著強烈的訴求[2]。
因此,本文關注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主要針對的是在流入地生活超過一年以上,經濟條件、生活水平不高,處于城市邊緣的進城務工者的隨遷子女。他們社會地位不高,對他們而言,教育是社會流動獲得較高社會地位的比較公平的方式。
一、隨遷子女初中后教育的現狀
(一)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后繼續教育的意愿分析
吳曉燕、吳瑞君在對上海市流動人口子女初中后教育現狀調查中發現,無論是公辦學校還是農民工子弟學校初中畢業的隨遷子女及其父母繼續接受教育是普遍的意愿,并且大部分學生都希望留在上海繼續就讀[3]。此外,他們調查發現不同類型學校的學生對就讀學校的選擇意愿差異較大:就讀公辦學校的流動人口子女初中畢業后,主要選擇在公辦高中借讀,就讀于農民工子弟學校的流動人口子女,主要選擇在“三?!崩^續就讀[3]。
楊東平、王旗(2009)在對北京市農民工子女初中畢業后的教育意向調查中也發現,絕大部分隨遷子女希望繼續在北京接受教育讀普通高中[4]。中央教科所2008年的一個調查表明,“由于公辦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較好,農民工家長更希望子女在流入地高中學習,享受城市優質教育”[4]。
上述兩個對京滬兩地隨遷子女就讀意愿的調查中,我們可以發現無論畢業學校類型是公辦還是民辦,隨遷子女父母對子女的希望都是繼續接受教育。但在選擇學校方面出現了略微差異,希望就讀普通高中的隨遷子女父母公辦學校比例要比民辦學?;蛘咦赞k學校高。
(二)隨遷子女初中后教育政策類型與特征
葉慶娜指出在現實中,農民工隨遷子女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的問題與其能否在流入地參加中考相關[5],吳霓根據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中央教科所教育政策研究中心針對農民工隨遷子女開展的專題調研發現,在城市繼續上高中是隨遷子女家長對孩子未來出路的首要選擇,而且異地中考政策的實施影響著學生初中畢業后的“去留”選擇[6]。
葉慶娜以“高中教育開放度”、“高中教育開放路徑”及政府解決問題的“努力程度”三個維度,將有關農民工隨遷子女高中教育問題的政策文本劃分為四種類型:第一,附條件的完全放開型。這一類型的中考招生政策門檻較低,普通高中也面向隨遷子女開放,如江蘇無錫、安徽合肥等;第二,中等職業教育優先放開型。部分流入地政府采取了有序放開的路徑,即允許農民工隨遷子女報考當地的中等職業學校,主要省市包括天津、上海等;第三,積極探尋型。部分省市雖然仍未向隨遷子女放開高中教育,尚未提出明確的解決方案,但該問題已引起流入地政府的重視,如北京等城市;第四,消極等待型。大部分地區對解決農民工隨遷子女高中教育問題持觀望態度,消極等待中央政策的出臺及相關的財政支持[5]。杜永紅、陳碧梅也對目前中考政策總結出四種類型:嚴格限制型,對農民工子女進行戶籍限制;附加一定條件型,對農民工子女報考當地高中設置一定的報考條件;完全開放型,完全開放接受農民工隨遷子女;以中等職業教育作為突破口型,放寬農民工子女接受中等職業教育條件[7]。
吳雪婭、杜永紅和周正、周佳認為在當前流入地普通高中接納能力有限的情況下,作為與普通高中教育同等并行的教育類型——中等職業教育對提升農民工隨遷子女的生存競爭能力以及促進城市社會可持續、和諧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是滿足農民工隨遷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必不可少的支持力量,開放中等職業教育是流入地解決隨遷子女初中后教育的重要途徑[8][9]。
吳霓總結了各省市中考政策,指出主要存在以下特點:第一,政策大多由勞動力流入相對較多的省、市出臺,以地級市政策為主,而國家層面尚未出臺農民工隨遷子女異地中考政策;第二,異地中考政策的探索最早始于2003年,在2008年這一政策的出臺最為密集;第三,各地異地中考政策對農民工隨遷子女大都設有一定的報考條件,例如需要提供暫住證、原籍戶口、流入地初中學籍證明和父母務工證明等材料;第四,異地中考限定開放本地高中階段的某類學校,例如天津、上海等地只允許將中等職業學校向農民工隨遷子女進行開放;第五,異地中考政策均未與高考制度掛鉤[6]。
可以看出,各省市地方政府為解決隨遷子女義務教育階段的升學問題相應出臺了具體政策,但是大部分省市仍沒有完全向隨遷子女放開高中教育,同時,國家并沒有出臺統一的政策和指導意見,實現教育公平仍有一段長路要走。而在過渡期,中職教育政策也許是目前較好的實現途徑。
二、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后的升學困境
劉善槐、張源源指出,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初中畢業后,如果想繼續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無論選擇繼續在城市上學或回原籍上學都會影響他們接受高中教育的機會,特別是影響其升入普通高中的機會[10]。不同學者就兩種不同的選擇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和障礙。
(一)隨遷子女流入地繼續接受教育存在的困境
1.流入地擔心引發“變相高考移民”
桑錦龍等認為從中長期發展趨勢來看,普通高中教育是連接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環節,因此許多城市擔心如果目前單方面向流動人口隨遷子女開放普通高中教育,極有可能在三年以后形成一種新類型的“變相高考移民”,尤其在目前我國教育發展還存在比較明顯的城鄉和區域差距情況下,許多擁有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和高等教育機會豐富的城市對于開放高中階段教育是否會引發外來人口的迅猛流入存在疑慮[2]。
2.中高考制度尚未銜接不利于隨遷子女回原籍高考
吳霓和桑錦龍等認為中高考制度沒有銜接,僅僅在流入地讀高中并不利于流動人口在流入地就讀高中,也未必有利于其今后回原籍參加相關的升學考試,從2010年開始全國各省高中起始年級將全部實施新課程,獨立高考或自主命題的省份日益增加,跨省高考的難度正進一步強化[2][6]。
3.流入地財政、教育資源壓力增大
劉潔認為由于二元城鄉教育體制的存在,城鄉教育處于一種非均衡發展的狀態,特別是從教育經費的投入、學校條件或是師資力量上,城市教育都處于優勢。大量農民工子女的涌入給流入地公辦學校財政、管理、教育資源等方面帶來多方面、多層次、持續不斷的沉重壓力[11]。
4.中等職業教育政策對隨遷子女存在某種程度的隱形歧視
劉潔對流入地放開中等職業教育進行可行性分析,認為良好的意愿不一定產生預期的效果,從某種程度上說,放開中等職業教育存在可能的隱性歧視。中職教育的個人認可度低,在我國,人們特別是底層人民希望通過高等教育改變自己的命運,向上層社會流動,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留在身邊無奈選擇讓子女就讀中職學校[11]。
吳曉燕、吳瑞君對上海市初中后教育調研中總結:若打開流動人口子女初中后教育的通道,勢必會出現政策的放大效應,即理論上存在四級放大效應:一是將在短時期內引發流動人口子女在上海初中接受教育數量的較大幅度增長,增加初中教育資源的壓力;二是對上海就業的高預期將引發較大規模的外來流動人口子女在滬接受初中后教育;三是更多流動人口的留守兒童隨父母流入上海求學;四是在短期內將會有更多的農民工家庭為追求優質教育資源涌入上海[3]。
(二)隨遷子女回原籍上高中面臨的困境和難題
劉善槐、劉潔和徐麗敏都提出隨遷子女回原籍考試參加高中教育面臨適應家鄉教育和家鄉生活習慣的難題。由于現行的中考制度中明確規定,中考試題由各地區自主命題,流入地城市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等諸多方面與流出地均有所差別,若隨遷子女回原籍參加中考,這不利于他們與流出地學生的公平競爭。不僅僅在學業上會對隨遷子女造成困擾,回原籍地生活的隨遷子女也要面臨重新融入當地生活的難題,由于他們缺少了監護人的教育及變化了環境,到高中階段學習困難,大部分農民工子女就選擇了干脆輟學。這段過程并不利于他們成長和考試[10][11][12]。
可見,隨遷子女目前初中后教育存在兩難選擇,無論是回原籍還是選擇留在流入地就讀對他們而言,都不是一個完美的選擇,徐麗敏指出農民工隨遷子女在義務教育后教育機會獲得上的不平等,不僅造成其接受高一等級教育的困難,還預示著其在將來就業進而在未來收入分配中也有可能處于弱勢[12],要解決好這一階段的隨遷子女教育需要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共同協商合作。
三、隨遷子女流入地升學問題難解決的原因
龔寶成等認為戶籍制度、考試制度、城鄉教育資源差異以及農民工及其子女對義務教育后選擇什么樣類型教育的困惑是影響農民工子女教育能否上學、上好學、在流入地的融合以及義務階段后繼續升學等問題的主要原因[13]。
劉善槐、張源源是從流入地政府角度分析,認為目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后的升學遇到困境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制度改進相對滯后,隨遷子女在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后的升學問題依然沒有可供參考的政策,流入地政府責任意識不強,沒有把隨遷子女的高中階段教育納入到當地的教育規劃中;高中教育階段特別是普通高中的教育資源并不充足,流入地居民考慮到子女升學率問題,很難愿意接收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流入地政府擔心開放高中階段教育將引發教育移民[10。
吳霓則具體分析了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目前面臨不能在流入地參加高考的政策障礙:國家高考招生政策明確要求按戶籍報名;高考政策中關于考卷相同允許借考情況的政策也不涉及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國家對于在流入地參加中考的政策在指向上不明確;各地出臺的在流入地參加中考政策的狀況參差不一,且具有較大的局限性[1]。
劉佰合對清代異地科舉的歷史考察中得出戶籍不是限制異地高考的根本性因素。當前影響異地高考的根本性因素是各地文化教育發展的不平衡,及在此基礎上所施行的分省錄取制度,戶籍只是相關制度缺陷的替罪羔羊[14]。
此外,朱冠楠對農民工子女教育與問題綜述中表明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難,源于農民工的非市民化,這種對農民工的歧視進而轉嫁到其子女身上[15]。
綜上,我國在各地教育資源分配不平衡,城鄉差異巨大的情況下,戶籍制度、考試制度等阻礙著隨遷子女在流入地獲得同等教育待遇,各地政府考慮到各自利益不愿完全放開高中教育,許多隨遷子女雖然像戶籍地居民子女從出生就在城市生活,但是面對教育升學問題依舊處于城市的邊緣受到了非市民的待遇。
四、小結
隨遷子女教育問題近年來一直受到各界的關注,隨著義務教育階段問題的解決,隨遷子女升學問題日益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目前我國尚未完全形成系統解決隨遷子女受教育問題的法律政策體系,各地政府只是把重心放在了義務教育階段上。初中后教育與戶籍制度、高考制度以及就業制度密切相關,觸動各地地方利益,要從根本上解決隨遷子女初中后教育問題仍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隨遷子女繼續升學的問題,是我國城鎮化發展中的社會問題在教育上的反映,問題的解決不可能僅僅依靠教育部門政策一蹴而就,需要通過漸進的改革和推進,從逐漸緩解到徹底解決[1]。過渡期保障隨遷子女獲得公平的升學機會,可采取建立基于成績折算的異地考試制度、相應的獎懲和補償制度以及構建城市高中階段教育資源信息平臺[10],逐漸放開流入地中高考政策。
隨遷子女初中后教育問題,無論是政府還是學術界都處于一個不斷探索階段,希望本綜述能為未來研究隨遷子女初中后教育問題的學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和幫助。
參考文獻:
[1]吳霓.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中高考的現實困境及政策取向[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2,(2):107-111.
[2]桑錦龍,雷虹,郭志成.我國城市流動人口隨遷子女高中階段入學問題初探[J].教育研究,2009,(7):69-71.
[3]吳曉燕,吳瑞君.大城市流動人口子女初中后教育的現狀、問題及難點分析——基于上海市的專題調研[J].教育導刊,2008,(12):25-26.
[4]楊東平,王旗.北京市農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研究[J].北京社會科學,2009,(1):50.
[5]葉慶娜.農民工隨遷子女高中教育政策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1,(8):54-55.
[6]吳霓.農民工隨遷子女異地中考政策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1,(11):4,8-10.
[7]杜永紅,陳碧梅.農民工隨遷子女初中后教育政策支持研究[J].教育政策研究,2012,(5):21-22.
[8]吳雪婭,杜永紅.中等職業教育:農民工隨遷子女初中后教育的重要路徑[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11).
[9]周正,周佳.中職“擴招”:農民工子女高中教育的實現路徑[J].繼續教育研究,2010,(7):38.
[10]劉善槐、張源源.談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后的升學困境與破解思路[J].教育探索,2010,(11):20-21.
[11]劉潔.義務教育后農民工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升學可行性研究[J].價值工程,2011,(25):212-213.
[12]徐麗敏.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后教育:問題與對策[J].教育發展研究,2009,(6):76-77.
[13]龔寶成,胡志琦,殷世東.農民工子女義務階段后教育:問題與對策[J].教育發展研究,2012,(7):46-47.
[14]劉佰合.清代異地科舉的歷史考察及其啟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5):70.
[15]朱冠楠.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文獻綜述[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0,(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