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安文
摘 要:病態成功觀是指在成功觀問題上人們非理性、非健康的理解、認識及其追求。當代中國社會,由于深受傳統文化、西方價值觀、市場經濟等因素的影響,應試教育的導向,加之成功觀教育的缺失或誤導,造成病態成功觀在社會的一定范圍內普遍存在,并對我國社會產生深遠影響。主要表現為對成功的理解過于極端、狹隘;把成功與失敗完全對立起來;急功近利、不擇手段等等。致使社會主流道德迷失與價值崩潰。必須及時對這種病態現象加以治理,才能創建一個和諧健康、有利于人才成長的社會環境。
關鍵詞:當代;中國社會;病態;成功觀;探析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1-0102-03
一、當代中國社會病態成功觀的主要表現
成功觀就是每個人對于成功的基本觀點和基本看法。是人生價值觀的一個具體體現。主要反映人對成功這一概念的體驗和認識。本文所說的病態成功觀是指在成功觀問題上人們非健康的理解、認識及其追求。當代中國社會,由于各種因素的作用,這種病態現象在社會的一定范圍內普遍存在,具有較廣泛的社會影響。具體體現在:
(一)對成功的理解過于極端、狹隘
1.把上名牌大學與成功畫上了等號。進入理想的大學深造是每個家長、學子心中美好的愿望,這本無可厚非。但是,曾幾何時,許多人認為,上了名牌大學就是成功,就進入了保險箱。為了實現這樣的理想,許多學生堅持一年年復讀,非211、985院校不上,非二本以上院校不上。
長期以來,由于對成功認識的過于狹隘,加之我國應試教育的模式、導向及其影響,造成了幾乎所有的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就渴望進入理想的大學,這才算得上是金榜題名,風光無限。對于許多家長和考生而言,進入二本以下院校實屬無奈的選擇,甚至無顏面可言。人們習慣性認為,進不了二本以上的院校就等于失敗,就沒有好的前途;而對于專業選擇上,大家都選擇就業前景好,較為熱門的專業。很多家長甚至代替學生填報志愿,而對學生興趣愛好則很少考慮,從而導致許多學生學非所愿,在自己不喜歡的專業領域苦苦掙扎。
在考研時,許多人更看重學校名氣,而對具體專業的實力并不看重。一項全國范圍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34所自主劃線的全國名牌高校吸引了近七成的“考研者”……而事實上,大多數一線名牌高校都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從全國范圍來看,高學歷人才一般集中于東部沿海及內地核心城市,考生們往往不愿意報考偏遠地區、老少邊窮地區的院校,更不愿意畢業后在那里發展[1]。造成人才分配嚴重不均和資源的嚴重浪費。
2.把高學歷與成功畫起了等號。當今社會,對高學歷盲目、非理性的追求已經成為一種社會普遍現象。對于很多莘莘學子而言,能否取得碩士、博士學位,能否找到高薪工作,能否去北京、上海就業,成了許多人衡量成功的重要指標。如果不符合這些標準,就意味著失敗。于是乎,考研熱一浪高過一浪。過去,人們一直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來形容高考競爭的激烈,而今,考研之競爭激烈程度比高考有過之無不及。據《中國統計年鑒》資料,1997年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為24.2萬人,1999年為31.9萬,2011年達到151.1萬,2012年高達165.6萬人[1]。十多年上升了近七倍。
其實,很多大學生并不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很多學生考研目的過于功利,真正為了鉆研學術而考研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人都是為了能夠有一個所謂成功的未來,找一份滿意的工作。為此,他們埋頭苦讀,死記硬背,通過一次次研究生考試,走向自己所謂的成功,這也是“高分低能”現象更加普遍、學術層次不斷下降、學術腐敗屢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更為可悲的是,有些學生因為一次次的考研,使自己陷入人生的痛苦當中無法自拔,甚至釀成悲劇性的后果。如今,大學生自殺現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勢。據統計,2008年教育部直屬院校就發生63起大學生自殺事件,其中,北京、上海各23起。2009年,大學生自殺事件有增無減,僅上半年,北京就有14名大學生自殺身亡。這年年尾,上海海事大學研究生楊元元之死一時成為新聞焦點。楊元元事件后,有分析指出,是盲目考研殺害了楊元元(她考了四次,最終在27歲考上了上海海事大學研究生)。其實,盲目考研只是表象,背后的罪魁禍首之一恰恰是社會畸形的成功觀。
3.把權力、金錢與成功畫上了等號。受市場經濟、西方價值觀的沖擊和影響,中國社會各種病態心理紛紛呈現。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病態成功觀。集中體現為一切向錢看的價值取向;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觀念;行為失范、理想失落;好高騖遠、急功近利,幻想一夜成名、一朝暴富的浮躁心態和功利取向。高校是社會的一角,特別是大學生對成功的迫切渴望,使得許多大學生在談到成功時,直接把成功與權力、金錢畫起了等號。權和錢的標準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對于成功的最直接追求。據一項針對80后大學生的調查顯示,認為在職場上必須“當官”的人群高達3成(權可以換錢)。他們崇尚政治家的權力,羨慕富豪們的奢侈生活。據香港大學岳曉東博士對香港和內地十幾個城市大學生研究顯示,大學生心目中最崇拜的人首推政治家,其次是商界精英。這一現象已經引起許多專家、學者的注意。復旦大學校長王玉良教授在第四屆復旦基礎教育論壇上,就從當今大學教育的種種怪現象說起,批判了當代大學生錯誤成功觀正在校園蔓延的現象。
近年來,由于對成功的迫切追求,也成就了成功學這門產業。“成功”的概念被置換為“發大財、賺大錢”,“出人頭地”,成功人士被塑造為住洋樓、開名車、穿名牌。
當全社會的病態成功觀變成狂熱風潮,一些所謂的成功上升為絕對真理般的、人人趨之若鶩的主流價值觀,成功學就變成了一粒毒藥,而許許多多的信奉成功學的80、90后大學生則淪為犧牲品。正如《新周刊》上有一篇文章叫《有一種毒藥叫成功》,說“現代社會有三粒毒藥:消費主義、性自由、成功學……三粒毒藥中,以成功學危害最巨——它以教育之名‘毒化社會氣氛,‘毒化人心,破壞多元價值觀之實。”[2]
當社會喪失了多元化的價值觀,成功只能用一種評判標準來衡量的時候,也許有人成功了,整個社會卻只能充斥著壓抑和失敗。
(二)把成功與失敗完全對立起來
電影《陽光小美女》中爸爸信奉的信條是:“人有兩種,成功者和失敗者。”這也成了當今時代的普遍價值觀。在目前流行的成功學語境中,只存在成功\失敗的二元對立,對成功者捧得越高,對還沒有成功的人必然會造成巨大的壓力;如果所有的人都被置于成功\失敗的二元對立的語境下,這樣的社會將會對我們的青年一代傳導什么樣的主流價值觀。當所有80、90后大學生被“榜樣”和“導師”教導著踏上漫漫成功路的時候,還有誰會真正按照自己的意愿來生活,依循自己獨立的標準來選擇人生之路?
(三)急功近利,對成功的獲得不擇手段,社會主流道德迷失與價值崩潰
為了所謂的成功,一些人急功近利、不擇手段。于是,《厚黑學》大受歡迎,風靡神州;《怎樣拍領導的馬屁》大受歡迎,火爆暢銷;擁有金錢、權利、美女,成了成功男人的標志,也成為許多人的“共識”,在這種背景之下,社會主流道德和價值處于混亂、缺失的狀態,整個社會則處于道德迷失、價值崩潰的病態之中[3]。一些不道德的現象不僅沒有受到社會的譴責,反而成為一些人的公開追求。
二、中國社會病態成功觀的成因分析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在中國社會,“學而優則仕”、“出人頭地”,“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封建思想一直影響著我們的國民,在人們的慣性思維中,只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人們普遍信奉著“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信條,渴望有朝一日一鳴驚人,一飛沖天。或大器晚成、大功告成,鑄就所謂千秋功業。
為此,很多年輕人愿意臥薪嘗膽、孜孜以求,等待著“成功之后的輝煌”。他們把整個生命作為賭注押在最后的結果上,所以害怕失敗,所以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目光短淺,甚至為了成功不擇手段。所以他們在艱難的付出中享受不到人生的絲毫樂趣,因為他們沒有把這種勞動和艱辛看作是人生應有之義。對于很多人來說,這樣的成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他們輸不起,而一個輸不起的民族最終也贏不了。這樣的病態成功觀使得許多年輕人身心疲憊,煩惱叢生。
(二)西方價值觀的影響
美國人成功的標準是美元的成功。“成功的標志是財富的積累。一個人財富積累越多,他就越成功,就越能證明他是上帝的選民”[4]。改革開放后,西方的思想文化,連同它的生活方式、社會病一起傳入中國。就西方價值觀而言,它是以個人為出發點、核心和目的,往往會導致極端利己主義;在物質需要和精神滿足的關系上,其過分強調物質利益或金錢、利潤,往往會導致人們成為只追求物質需要的滿足而忽視精神需要滿足的拜金主義和縱欲主義者。在當前轉型期,我國在政治、道德制約力減弱而法律制約機制尚未健全的情況下,其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三)應試教育制度的導向
長期以來,大多數的國人對于成功的理解都是一元的,即小時候看成績,長大了看名利。“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警句幾乎家喻戶曉。似乎人生失敗與成功的比拼,從孩子剛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了。這也幾乎毀掉了絕大多數孩子的童年。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和鋪天蓋地的特長班、補習班將孩子們本該擁有的童年歡樂扼殺在搖籃里,使孩子們成為應試教育體制下的犧牲品。由于分數成為衡量一個學生好壞的至高的也是唯一的標準,高分數成了成功的代名詞,自然就成為學生奮斗的唯一目標。學生也就被迫成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學習機器。這種應試教育的導向與模式,其弊端早已經為人們所認識。它也成為錯誤成功觀產生的原因之一。
(四)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
中國傳統價值觀從主導方面來說是反功利的。孔子所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追求個人利益——賺錢,追求利潤成為天經地義的事情。金錢、利潤也成為人們活動的直接目標和根本動力。市場經濟的這種趨利性對國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我國傳統價值觀產生了強烈沖擊。國人的傳統觀念發生了根本動搖,對物質、金錢的追求變得越來越急切。
(五)教育的缺失與誤導
多年來,教育只重視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成功觀教育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至今仍然是空白。這一問題的缺失甚至誤導,也是造成當代學生成功觀往往陷入誤區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成功學的理論和書籍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出現。然而,在這些所謂“成功學”書籍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無一例外地都把“成功”定義簡單化、庸俗化。在這些書籍中,更多的是教給人們怎樣走向成功,或者就是成功者需要具備哪些素質。更甚者,在有些成功學的邏輯中,如果你沒有賺到“豪宅、名車、年入百萬”,如果你沒有成為他人艷羨的“成功人士”,那你就是失敗。所有的成功學理論都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成功是什么?怎樣才算成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成功觀。
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有些人自身在成功觀問題上就有誤區。某大學教授就公然以賺錢多少來衡量學生成功與否,宣稱如果學生40歲沒有賺到4000萬,就不要去見他……我們的很多教師常常自然而然、有意無意地以某些名人、政治家、商界精英來作為學生的榜樣加以宣傳,這無疑是對學生的誤導。
三、中國社會病態成功觀的治理對策
(一)重視成功觀教育,引導人們走出對成功認識的誤區,樹立科學的成功觀
1.學校教育方面,盡快彌補成功觀教育的空白,糾正過去對學生成功教育的誤導。首先,從教師入手,充分認識成功觀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應該重視“成功觀”教育,盡快彌補成功觀教育的空白,將其盡早列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進行系統的研究和思考。尤其對于廣大師生來說,只有樹立科學的成功觀,才能引導學生走出成功觀的誤區,幫助其快樂健康地成長成才。
其次,加強對全社會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讓國民全面、正確地理解成功。(1)要辯證地看待成功與失敗。不能將成功與失敗絕對地對立起來。正如人們常說的,失敗是成功之母。沒有失敗就沒有成功。失敗、挫折從某種意義上也是財富。而很多時候,人生的樂趣就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之中。同時,成功也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所以,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才可能實現。(2)目標的確定要切合實際,不能盲從,更不能好高騖遠。(3)目標的確立,要體現個人的價值。每個人的興趣不同,所處的崗位不同,但一定要選擇自己適合的目標,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4)成功應該是多元的,不可能千篇一律。成功的目標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成功的道路,要充分尊重每個人的成功觀。只有選擇了自己喜歡和適合的發展道路,成功的目標才會變成現實。(5)成功應該以恰當的方式獲得。不能急功近利,不擇手段。
2.社會大環境方面,應該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們認識科學成功觀的內容和意義。以金錢為中心的現代社會,給大學生灌輸的成功觀念過于單一,其所追求的無外乎賺錢、成名。由于對“成功”的模糊認識甚至歪曲理解,對大學生成長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科學成功觀的形成不僅需要個人認識的提高,還需要依靠整個社會的努力。全社會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將成功觀的理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并盡力落到實處。
3.從家庭教育方面,家長應該首先樹立起科學的成功觀,對成功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以平常心來對待孩子的成長成才。文憑(學歷),是一個人開啟成功之門的金鑰匙。但是,擁有高學歷、文憑并不等于就一定有才能(高分低能的大有人在);即使學歷和才能兼備,還有許多重要的東西,比如品德、胸懷、機遇等等,這些都是一個人成才、成功的必備條件。生活中,成功人士并不都是高學歷者。相反,古往今來,許許多多人在平凡的崗位上一樣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正所謂行行出狀元。
4.從個人方面來講,應避免過于看重外在物質標準而忽視內心感受,真正實現社會外在物質肯定與內在心理需要的統一。同時,應注重在實踐中樹立正確的成功目標,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基礎(過程)中實現成功。
真正的成功絕不意味著單一性的金錢的積累,它更可能是人的存在狀況的改善以及生活意義的獲得。離開這一點,所謂的成功無非就是一種引誘人們為一個子虛烏有的目標而奉獻自己全部心力但實際卻離開人的本性極為遙遠的意識形態。這顯然不是現代社會所真正追求的,更不是人所真正需要的[4]。
正如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曾湘泉教授曾經針對大學生要樹立正確職業觀時指出的:每個人工作崗位不同、職位高低不同,成功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把工作做到極致;一位社會學者也曾經說過,真正能成功的都是利他主義者。
(二)逐步改變應試教育的導向與模式,確立更利于人才選拔與成長的導向與方式
改變應試教育的導向與模式,確立更利于人才選拔與成長的導向與方式,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當務之急。
第一,大力改革考試制度和考試方法,淡化分數在人才選拔中的作用,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改變目前高考制度,進行多種考試模式實驗,不斷探索多種選拔人才的方式。第二,改革教學模式,特別是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等方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去發現、探究、研究,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第三,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各種學習興趣,把學習變成一個自我學習、愉快學習的過程。全面推行素質教育,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全面發展。
(三)規范社會秩序,完善道德體系
轉型時期,由于市場經濟體制剛剛建立,與其相適應的市場交易規則、道德、法規建設、執行上滯后或不力,致使經濟主體從個體和企業所處的立場和利益出發,唯利是圖、不講誠信、假冒偽劣盛行。傳統社會道德價值體系已經遭到破壞,新的社會道德價值體系尚未建立和完善,造成信仰缺失、價值沖突、道德迷失的真空或者混亂狀態。人們在市場經濟的趨利性誘導下追逐金錢,拋棄了原有的合理的價值規范、倫理規范,一味強調物質利益,并將其視為判斷一切事物價值的標準。這也是錯誤成功觀蔓延的原因之一。
現代社會是法制社會,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這是當代世界的共識。法制的健全和完善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保證。因此,要加快規范社會秩序,建立和完善法律、道德體系。按照與市場經濟相適應、與法律規范相協調的要求,建立日益完善的道德體系,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四)努力發展先進文化,創建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
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但傳統文化也對當今社會產生了根深蒂固的影響。“學而優則仕”、“出人頭地”,“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封建思想一直影響著我們的國民。
要克服傳統文化思想對人們造成的影響,引導大學生走出成功觀的誤區,一定要發展先進文化,在全社會形成健康、積極、樂觀、向上的文化環境和氛圍;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主導權,堅持正確導向,提高引導能力,壯大主流思想輿論。
參考文獻:
[1]秦臻,蔡佳辰.考研熱現象探析[J].當代教育科學,2008,(5).
[2]常樺.有一種毒藥叫成功[M].合肥:安微教育出版社,2009.
[3]朱雄君.社會失范:中國社會病態現象歸因分析的一個視角[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2,(2).
[4]胡超.中美成功觀的跨文化比較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