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
摘 要:近年來,關于幸福感的研究越來越多,成果也越來越豐富。從幸福感研究的對象、學科角度、對比角度等多個角度對以往研究歸類進行簡單總結并分析以往研究的長處與不足,希望對未來研究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關鍵詞:幸福感;文獻綜述;研究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1-0094-04
一、對以往研究的回顧
關于幸福感的研究大體分為兩種取向:一是主觀幸福感(SWB, Subjective well-being),一是心理幸福感(PWB, psychological well-being)[1]。主觀幸福感是衡量人們生活質量的一個綜合性心理指標,是評價者個人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評估。心理幸福感是對人的心理機能的良好狀態和潛能的實現程度的評價。
(一)國外對幸福感的研究
國外幸福感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經過40余年的發展,研究方法日益多樣、研究對象日益廣泛、研究成果非常豐碩。研究對象涉及從少年到老年的整個年齡段、從第一產業到第三產業的相關人員、從小學生到博士后的整個教育對象。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定量、和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方法,研究成果中論文上萬篇,專著近百本[2] 。
他們在研究的領域提出了幸福感穩定論( Stability Theory)、定值理論(set- point theory)、動態平衡理論、認知比較論( Cognition and Judgment Theory)、應對方式論(Coping Style Theory)、文化差異論(Cross Culture Theory)以及其他理論。此外,外國學者也得出了一些關于影響幸福感的主客觀因素。
(二)國內對幸福感的研究
我國開展幸福感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晚了國外20余年,但是發展較快,取得了很多成果[2]。根據中國知網的初步的詞頻統計量發現,至今有關幸福感的研究論文已有11 900余篇。
在現有的關于幸福感的研究中,從研究內容看,關于幸福感的研究到目前為止已經是相當全面,涉及的內容有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職業幸福感、社會幸福感、人際幸福感等以及這些幸福感與各種要素的互相影響程度。在人群涉及面上也是相當廣泛,學生、醫生、教師、老年人、軍人、少數民族等都包括在其中。從研究的學科角度分析,現有研究更多的是從心理學和教育學學科角度出發的,管理學、社會生態學角、運動人體科學、經濟學等學科角度也有涉及;從幸福感的影響因素角度分析,影響不同研究對象的幸福感的因素也是各不相同的,不可一概而論。在每一個研究對象的背后,研究者考慮的更多的是研究對象本身的特質。
1.以研究對象為基礎的分類。(1)學生。學生主要包括兒童、中學生、大學生、醫護專業學生等。在有關兒童的幸福感研究中,我們可以把其分為普通兒童,寄養兒童等類別。在普通兒童的研究中,有討論基礎美術與兒童幸福感關系的。認為基礎美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中發展人的綜合能力的重要活動之一,在培養兒童的積極性情感,開發兒童潛能、提高兒童審美素養、完善人格,促進創造性思維形成等多個方面具有獨特的、顯著的功能。然而,由于現實生活中受到功利主義教育觀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最具有開發兒童幸福能力的美術教育走向了誤區,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兒童幸福感的缺失和錯位[3]。在寄養兒童的研究中,學者認為寄養兒童的總體幸福感處在中等以上水平,表現出正向情感體驗較多,消極情感體驗較少,各幸福感指標均處于中等水平。生活各方面的幸福感存在層次性,表現為低層次需求的滿足程度高于高層次需求。寄養兒童幸福感的影響因素有:家庭親密度、同伴支持、生活事件刺激量、消極應對方式和自我概念等[4]。
按照學者所研究的范圍,中學生大概可以分為初中生和高中生。在有關初中生的研究中,有城鎮初中生、沿海地區初中生等分類。城鎮初中生的幸福感存在性別差異,女生比男生體驗到更多的幸福[5]。初中生的自我接納水平與幸福感體驗呈顯著正相關。同時,初中生的自我接納對其幸福感有一定的預測作用[6]。在高中生的研究中,高中生心理幸福感整體平均水平較高,但仍有一定比例的高中生心理幸福感水平較低;隨著年級的增高,高中生心理幸福感逐漸降低;高中生心理幸福感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女生在心理幸福感總水平、利他行為、個人成長、環境把握、健康關注層面均顯著高于男生[7]。此外,還有一些比較性的文章,如:《蒙漢中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特點與其價值觀發展的相關研究》[8]《高中生與高職生幸福感水平之比較及影響因素研究》[9]等。
大學生可以分為普通大學生、師范類大學生、大專學生、聾啞大學生、少數民族大學生等。對大學生的研究中,大學生的人格特質、社會支持、父母的教養方式、自我價值觀、正負生活事件、應對方式、氣質、心理源控制、學業成就歸因、就業壓力、自我和諧、人際信任、自我效能感、成就動機、社會支持、自尊等方面都是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因素。如有結論認為:外向性與主觀幸福感得分有顯著正相關;神經質與主觀幸福感得分有顯著負相關;精神質與主觀幸福感有顯著負相關。外向穩定型學生主觀幸福感總均分最高,其次是內向穩定型、外向不穩定型、內向不穩定型[10]。還有一些比較類的文章,如《免費與非免費師范生幸福感、自尊和成就動機的相關研究》[11]、《民、普高校大學生幸福感與自我概念、生活事件相關的比較研究》[12]、《女大學生與女性管理者的幸福感及相關研究》[13]。
醫護專業學生的研究是很多的,涉及戀愛、生命意義感、職業道德感等方面。如:醫學生幸福感總體水平偏低;大二正在戀愛與未戀愛的醫學生幸福感有顯著差異,其余維度無顯著性差異;不同性別、年級、專業正在戀愛的醫學生其主觀幸福感均無顯著性差異[14] 。大學生生命意義感與幸福感有密切聯系,高生命意義感有助于促進大學生幸福感[15]。
(2)教師。教師可分為小學教師、初中教師、高中教師和高校教師。小學教師的研究內容包括心理幸福感、職業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等。有代表意義的研究成果如下:小學教師自身能力的實現、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人際關系和諧、學校管理好、社會支持水平高是其感到幸福的重要因素;經濟收入低于期望值、學校管理不當、社會支持缺乏、工作的繁瑣及不喜歡這個職業是導致小學教師感到不幸福的重要因素[16]。教師幸福感狀況處于中等水平,情況并不理想,一半以上的教師并不能從教師這一職業中體會到職業幸福感[17]。
初中教師和高中教師的研究根據地區的不同,幸福感水平也是不盡相同的。如:該地區初中教師職業幸福感狀況并不理想,一半以上教師未能從工作中體會到幸福[18]。延邊地區朝、漢初中教師的心理幸福感處于中上等水平[19]。
高校教師的整體幸福感、職業幸福感也是很多學者研究的內容。其中代表成果有: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幸福感總體現狀不容樂觀[20]。性別、年齡、婚姻情況、是否擁有私有住房、職稱、工作性質、是否擔任輔導員、教齡、收入等都是影響高校教師幸福感的因素[21]。
(3)老年人。當前參與老年大學學習活動的老年人主觀幸福感處于較高水平,其主要特點是:社會發展前景光明,自我不斷進步,人生目標明確且家庭生活和美。總體上來說,他(她)們對目前的生活感到十分滿意和幸福[22]。在《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調查分析》中指出性別、年齡、職業、收入高低、再婚與否是影響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因素[23]。此外,還有一些研究老年人與體育鍛煉、宗教信仰等因素關系的文章。如:老年男性的幸福感要顯著高于老年女性的幸福感;宗教信仰老年人的幸福感要顯著高于無宗教信仰老年人的幸福感;宗教信仰老年人社會支持與其幸福感呈顯著的正相關;消極應對方式與幸福感呈顯著的負相關并且社會支持和消極應對方式對有宗教信仰老年人的幸福感有顯著的預測作用[24]。
(4)軍人。有關軍人的研究包括人格、自尊及社會支持對軍隊離退休老干部的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基層部隊士兵的幸福感狀況分析,軍人歸屬需要、社會支持和幸福感的關系等。軍隊離退休老干部的主觀幸福感總體處于較高水平,在不同年齡、家庭氣氛方面存在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差異。軍隊離退休老干部社會支持水平和自尊水平較高,且二者與主觀幸福感呈顯著正相關。軍隊離退休老干部生活事件刺激主要來自家庭問題,生活事件總刺激量與主觀幸福感呈顯著負相關。軍隊離退休老干部在人格類型的三個維度上,內外向與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相關,神經質和精神質與主觀幸福感沒有顯著相關[25]。探討軍人歸屬需要、社會支持及幸福感三者之間的關系。所得結論如下:第一,軍人群體中歸屬需要,社會支持相關不顯著。第二,歸屬需要和幸福感總分及心理幸福感正相關顯著,但和主觀幸福感相關不顯著。第三,社會支持對幸福感有顯著的預測作用。第四,軍人和地方大學生相比,在歸屬需要、社會支持和幸福感方面均存在差異[26]。
(5)醫生。關于醫生的研究,在研究內容上還是以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為主。如《精神科與綜合科醫護人員幸福感和健康狀況的相關分析》一文中指出精神科醫護人員總體幸福感及自測健康狀況優于綜合科醫護人員;總體幸福感與自測健康特別是心理健康狀況密切相關;心理癥狀與負向情緒是影響醫護人員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加強心理學知識培訓,改善工作環境,減輕心理癥狀及負性情緒,可提高醫護人員的幸福感[27]。臨床醫生總體幸福感水平中等偏低,臨床醫生因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職稱,不同工作年限,不同經濟收入,其幸福感水平有差異。影響醫生幸福感因素分別為學歷狀況、性格、居住狀況、對上級的滿意度、對工作感到力不從心、工作環境、同事關系、晉升機會等[28]。
(6)青年。有關青年幸福感的研究,代表性觀點有:社會支持、學歷水平、經濟收入、年齡、婚姻狀況是影響當前城市青年群體主觀幸福感的主要因素[29]。此外,還有一些探討自我同一性與幸福感關系的文章。
(7)農村居民。農村居民主觀幸福感及其與健康的關系、農村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及子女支持對其影響、農村地區居民主觀幸福感、失地農民幸福感、鄉村旅游地居民主觀幸福感等都是學者探討的方面,而且角度不一。有經濟學、心理學、社會生態學等多種角度。代表性的結論有:1)健康指標,農村居民健康保健意識較差,致使身體疼痛或不舒服演變為影響居民健康的主要問題之一。學習、生活、工作各方面的壓力影響著居民的心理健康,老年人在身心健康各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2)不得不做的事情、休閑娛樂活動和個人活動三類事件中,不得不做的事情帶來的主觀幸福感最低,休閑娛樂活動帶來的主觀幸福感最高,但是居民的休閑娛樂活動卻較為單調,主要是看電視,村民互動的娛樂項目非常缺乏;3)通過單因素分析發現,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包括性別、文化程度、婚姻、人均純收入、相對經濟狀況、失眠狀況、心情抑郁和時間壓力。其中男性主觀幸福感高于女性;未婚居民的幸福感高于離婚/喪偶和已婚居民;文化程度、人均純收入、相對經濟狀況與主觀幸福感成正比,而失眠狀況、心情抑郁、時間壓力與主觀幸福感成反比。人口學特征、總體生活境況、失眠狀況和心情抑郁、時間壓力四類因素中,失眠狀況和心情抑郁、時間壓力的影響作用要明顯大于總體生活境況和人口學特征;4)通過多因素分析發現,性別、婚姻和文化程度在排除了混雜因素的干擾后,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沒有統計學意義。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中,相對經濟狀況是保護因素,而時間壓力、失眠狀況、心情抑郁是危險因素;5)居民的主觀幸福感和健康之間有相互促進的作用。主觀幸福感與健康五維度之間具有相關性,其中與焦慮/沮喪的相關系數最大,而與自我照顧最小。居民的主觀幸福感與自評健康得分也呈正相關性,主觀幸福感越好,居民的自評健康得分就越高[30]。對吉林省農村居民幸福感有顯著性影響的單因素包括年齡、文化程度、身心健康、經濟狀況、家庭生活、農業生產和基礎設施等。從影響方向看,年齡對農村居民的幸福感呈負向顯著影響,文化程度、身心健康、經濟狀況、家庭生活、農業生產和基礎設施對吉林省農村居民幸福感均呈現正向顯著影響;從影響程度排序來看,依次是經濟狀況、身心健康、家庭生活、基礎設施、農業生產、年齡和文化程度[31]。
(8)城市居民。在城市居民幸福感的相關研究中,城市居民這個主體的幸福感以及它的各種影響因素的關系是研究的重點。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蘭州市居民幸福感與性別、教育程度、健康狀況、職業穩定、家庭關系等因素顯著相關。盡管婚姻狀況與居民幸福感之間沒有表現出相關關系,但婚姻異常( 包括喪偶、分居和離婚) 對居民幸福感具有突出的負面影響。最后,對居民幸福感與年齡、收入和婚姻關系做了進一步分析,結論為:1)居民幸福感與年齡呈“U”型關系,U 型最低點在 42 歲; 2)居民幸福感隨收入的增加呈邊際遞減趨勢,收入閾值為 27 500 元;3)婚姻與幸福的關系較為復雜。表現為離婚狀態下的居民幸福感最低,已婚男性的幸福感大于未婚男性,而已婚女性的幸福感不及未婚女性[32]。
(9)少數民族。研究少數民族幸福感的文章中,涉及的主體有以下幾類:少數民族學校教師、少數民族大學生、少數民族地區居民、少數民族夫妻等。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云南省大學教師整體幸福感的實證研究———以397名大學教師的調查為中心》[2];《云南省少數民族地區居民幸福感影響因素實證分析》[33];《少數民族大學生幸福感問題研究》等[34]。
(10)其他。此外,還有關于在職人員、知識型員工、城市女性、領導干部、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消費者等主體的研究。如有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研究中,有學者指出:1)城市戶籍初中生的主觀幸福感高于隨遷子女;公立學校隨遷子女的主觀幸福感高于民辦學校中的隨遷子女;男生的主觀幸福感高于女生;初一年級隨遷子女的主觀幸福感高于初二、初三年級的隨遷子女;隨遷子女進城時間越長,其主觀幸福感越高;2)適應性與主觀幸福感正相關;3)要努力提升隨遷子女的主觀幸福感[35]。
當然,還有一些不是以研究對象來分類的,我們就把它們歸于其他類。這些內容包括理論研究與完善、以運用性為目的的編制量表等等。如有關編制量表的一篇論文中的觀點:本研究的創新之處在于:一是確立主觀幸福感層次觀。二是在理論創新的基礎上,確立了生存型主觀幸福感的指標體系,編制出能反映生存型主觀幸福感的量表。這些為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參考[36]。
2.從研究的學科角度分析。在關于幸福感研究的文獻中,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從心理學和教育學學科角度出發的研究。如:以應用心理學為學科角度研究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心理控制源的相關研究》[37]等。當然其他學科角度還是有涉及的,如:管理學角度的《服務廠商20/80資源投入對消費者幸福感影響的實證研究》[38],經濟學角度的《我國居民收入與幸福感關系的研究》[39]運動人體科學角度的《身體鍛煉對高中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及其心理機制的研究》[40社會生態學角度的《失地農民幸福感研究——基于社會生態學視角》[41]等。
3.從對比角度分析。每一類與另外一類都有比較分析的價值,而且即使在一類中,不同的研究對象之間也是可以進行深入探討的。如:《免費與非免費師范生幸福感、自尊和成就動機的相關研究》[11]就得出:1)免費師范生的自尊水平在生源地變量上存在顯著差異,負性情感水平在性別變量上存在差異;2)非免費師范生的成就動機水平在年級和性別變量上存在顯著差異,生活滿意度水平在生源地和年級變量上存在顯著差異;3)免費師范生與非免費師范生在追求成就動機水平、生活滿意度水平、健康關注水平、友好關系水平上都存在顯著差異;4)免費師范生的自尊水平、成就動機水平以及幸福感各維度相關;5)非免費師范生的自尊水平、成就動機水平以及幸福感各維度相關;6)免費師范生的自尊、成就動機以及幸福感變量之間存在線性關系,且自尊是成就動機與幸福感的中介[11]。
4.從幸福感的影響因素角度分析。對于不同的研究對象,對其幸福感的影響因素也不都是相同的,不可一概而論。在每一個研究對象的背后,研究者考慮的更多的是研究對象本身的特質。如:對大學生的研究中,大學生的幸福感受到人格特質、社會支持、父母的教養方式、自我價值觀、正負生活事件、應對方式、氣質、心理源控制、學業成就歸因、就業壓力、自我和諧、人際信任、自我效能感、成就動機、社會支持、自尊等方面的影響。 對老年人則從性別、年齡、職業、收入高低、再婚與否、體育鍛煉、宗教信仰等方面考慮[23]。
二、對已有研究的分析及未來研究的建議
現有的研究無論是在涉及的主體層面、學科角度分析層面,還是在對于相似群體的比較方面可是說是已經非常全面了。但是,我們也不免會發現一些問題,如幸福感標準的不統一化,導致研究之間所得結論不免有些沖突的地方。幸福感研究中的主觀評價和客觀評價標準相離化。心理學中的幸福感重點關注的是個人內部的心理體驗,如果幸福僅僅具有主觀屬性,而沒有任何客觀標準可以檢驗,僅僅依靠主觀的判斷也許會導致不同主體對同一事物得出相反結論。當然,幸福感本身就是很主觀的東西,再加上時代的快速變遷,這些沖突的產生也是在所難免的。
此外,研究中還存在單一的研究主觀幸福感或者是心理的幸福感現象。國外學者早已發現SWB與PWB的相關性[42],國內學者在關于SWB和PWB的共同影響因素的研究中,發現雖然SWB和PWB表現出諸多的差異,但是它們已經表現出一種相互整合的趨勢,而且只有將SWB和PWB整合起來才能更好更全面地理解幸福感,這也是未來幸福感研究的一個主要趨勢[1] 。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我們更加應該注重綜合幸福感的研究。從而達到真實地反映研究主體幸福感水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嚴標賓,鄭雪,邱林.SWB和PWB:兩種幸福感研究取向的分野與整合[J].心理科學,2004,(4).
[2]馮用軍,朱華山,朱金陵.云南省大學教師整體幸福感的實證研究——以397名大學教師的調查為中心[J].當代教師教育,2010,(3).
[3]湯力維.論基礎美術教育教學與兒童幸福感的關系[D].南寧:廣西師范大學,2010.
[4]何彩平.寄養兒童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5]楊紹清.城鎮初中生幸福感的特點及家庭因素對其的影響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6.
[6]周嘉.初中生的幸福感和自我接納干預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1.
[7]周淑慧.高中生心理幸福感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9.
[8]薩日娜.蒙漢中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特點與其價值觀發展的相關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
[9]王兆軒.高中生與高職生幸福感水平之比較及影響因素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07.
[10]尹海蘭.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其與人格特征的相關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04.
[11]李增芬.免費與非免費師范生幸福感、自尊和成就動機的相關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1.
[12]凌宇民.普高校大學生幸福感與自我概念、生活事件相關的比較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4.
[13]周亞薇.女大學生和女性管理者的幸福感及相關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7.
[14]張介平,劉婷,陳霞,等.醫學生戀愛的主觀幸福感比較分析[C]//瀘州醫學院·人文社科學院.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研究會第八屆學術年會論文集,2011-07-24.
[15]肖蓉,張小遠,趙久波.醫學生生命意義感狀況與幸福感關系[J].中國公共衛生,2010,(7).
[16]李穎.小學教師心理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09.
[17]王梅.小學教師職業幸福感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18]田佳.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教師職業幸福感研究[D].成都:西南大學,2009.
[19]白瑩瑩,延邊地區朝、漢初中教師成就目標、工作滿意度與心理幸福感的比較研究[D].延邊:延邊大學,2010.
[20]馬秀敏.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幸福感的調查研究[D].沈陽:遼寧師范大學,2010.
[21]付麗麗.內蒙古自治區高校教師幸福感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22]樊星.老年人參與學習活動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性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23]陳彤.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調查分析[D].重慶:西南大學,2009.
[24]付愛兵,張靈聰.宗教信仰老年人的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和幸福感的相關研究[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4) .
[25]張遠蘭.軍隊離退休老干部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的縱向研究[D].重慶:第三軍醫大學,2009.
[26]國雪利.軍人歸屬需要、社會支持和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石家莊:河北大學,2009.
[27]蘇雅芳,江愛玉,陳愛學,等.精神科與綜合科醫護人員幸福感和健康狀況的相關分析[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08,(9).
[28]任海燕,綜合性醫院臨床醫生幸福感評價及影響因素的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0.
[29]張倩妹,當前城市青年群體主觀幸福感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8.
[30]王麗娜.四縣農村居民主觀幸福感及其與健康的關系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7.
[31]安春明.吉林省農村居民幸福感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1.
[32]張明軍,孫美平,姚曉軍.蘭州市居民幸福感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0,(10).
[33]趙長林.云南省少數民族地區居民幸福感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宜春學院學報, 2011,(6).
[34]姜銀興,馬學伶.少數民族大學生幸福感問題研究[J].中國校醫,2010,(4).
[35]王丹丹.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主觀幸福感研究[D].南京:南京郵電大學,2011.
[36]黃桂姣.生存型主觀幸福感指標體系確立及量表編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1.
[37]王亞男.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心理控制源的相關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4.
[38]陳有真.服務廠商20/80資源投入對消費者幸福感影響的實證研究[D].重慶:重慶西南交通大學,2009.
[39]曹大宇.我國居民收入與幸福感關系的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9.
[40]陳作松.身體鍛煉對高中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及其心理機制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4.
[41]吳麗.失地農民幸福感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9.
[42]Corey L.M., Keyes.Et.Al.. Optimizing well— being: The empirical encounter of two traditions [J].Journal of Persona-
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