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曄
摘要:從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之初,社會公平就被作為社會保障制度的的社會功能和核心價值受到各方面的重視。有專家認為:社會保險應當有助于消除以效率為目的的市場體制帶來的不公平。但僅僅從社會功能的角度認識社會保險的公平性要求是不夠的,還必須進一步認識到,公平性是社會保險的本質特征,是社會保險存在和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即社會保險本身必須是一個公平機制,才能有效發揮促進社會公平的作用。
關鍵詞:社會保險法 公平性
《社會保險法》于2010年10月28日通過并定于2011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標志著中國在保持對經濟發展高度關注的同時對民生的關注已經提高到更高的立法層面。本文就其中的公平性從以下幾點做一淺析。
一、《社會保險法》第十六條規定: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滿十五年的,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
《社會保險法》明確規定了享受養老金的條件,參保人只要累計繳費滿15年,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就應當享受養老金。
從保險的基本原理看,養老保險應當繳費滿一定年限,是正確的。繳費滿十五年是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待遇的“門檻”,但并不代表繳滿十五年就可以不繳費,只要職工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就應按規定繳費。職工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但繳費不足十五年的,可以在繳費至滿十五年(一次性補繳或者繼續繳費均可)后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
二、《社會保險法》第十九條規定:個人跨統籌地區就業的,其基本養老保險關系隨本人轉移,繳費年限累計計算。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基本養老金分段計算、統一支付。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難是我國現行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個人就業變化時,地區之間不銜接,城鄉之間不銜接,導致基本養老保險關系不能轉移接續,企業繳費不能帶走,繳費年限不能累計計算,個人待遇無法實現,只能一次性退還個人賬戶儲存額。嚴重影響職工尤其是農民工參保的積極性。
由于各統籌地區收入水平差距較大,繳費基數差距也較大,如果不分段計算,將會導致勞動者選擇收入較高的地區退休。《社會保險法》規定基本養老保險關系必需隨本人轉移,基本養老金分段計算、統一支付。本條規定體現了不同地區繳費的公平性。
三、《社會保險法》第二十條 國家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第二十二條 國家建立和完善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以上兩條強調要加強農村社會保險制度并建立和完善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結合第十六條的相關規定,三個保險制度之間相互結合、補充,是為了縮小城鄉間不公平。把農村和城鎮居民中還沒有得到社會保險的保障群體,全部納入進來,實行城鄉統籌,減少城鄉之間的差距,體現了《社會保險法》在不同參保群體間的公平性。
第二十四條 國家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農民以家庭為單位自愿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按時足額繳納合作醫療經費。
第二十五條 國家建立和完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城鎮中不屬于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范圍的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包括職業高中、中專、技校學生)、少年兒童和其他非從業城鎮居民都可自愿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
以上四條規定把城鎮居民和農民都納入到了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保障范圍之內,從覆蓋范圍(對象)的廣泛性這方面充分體現了《社會保險法》的公平性。
《社會保險法》還從醫療保險、失業保險關系的轉移做出了相關規定,提高了獲取社會保險保障的使得程度,從而提高了參保人員參與機會的均等性,也體現了《社會保險法》的公平性。
社保保險雖然要求個人履行必要的義務,但個人履行的義務要小于所享受的權利。《社會保險法》中規定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保險單位繳納比例要遠高于個人繳納比例,這是用人單位履行的社會責任。《社會保險法》還規定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由用人單位承擔繳費義務,個人不用繳費。這樣權利義務的不對等性也充分體現了《社會保險法》的公平性。
當然,我們說實現社會保險的公平性首先是政府的責任,但這并不意味著個人和企業對實現社會保險公平就沒有責任。個人和企業首先有按照政策法規的要求履行參保與繳費義務的責任,不逃避義務,也不騙取不當得的待遇;其次還對社會保險體系的運行負有監督責任。這兩方面責任的履行,對于社會保險服務公平的實現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第一方面責任,更是實現社會保險服務公平的前提條件
其次,公平性原則。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只有相對的公平。這不僅表現在不同人群之間的公平,而且體現在政府、企業與個人所承擔責任的公平。應當清醒地看到,目前城鎮職工社會保險制度是上世紀90年代為國有企業改革所設計的,沒有考慮到其他所有制企業職工的情況,因而缺陷很明顯。
當初政府試圖通過提高社保費率來解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轉制成本”問題,而高繳費率制對就業具有排斥作用。按照國家相關規定,由企業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率為20%,醫療保險費率為6%,失業保險費率為2%,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費率各按1%。上述各險種費率相加,由企業繳納的社會保險綜合費率將達到工資總額的近30%,若再加上住房公積金和企業員工自己所繳納的份額,大約相當于工資成本的50%。如此高的繳費率,不僅會抬升勞動力人工成本,削弱企業競爭力,而且迫使勞動密集型企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升級。
社保制度要突出政府責任,要以制度創新實現社會保險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
在西方獨立國家,比如瑞典等等,他們政府的財政支出40%、50%是拿出來用于社會保障的,一般的新興國家也達到了20%—30%。但是我們國家用于社會保障的支出不超過20% ,而且還主要是用來償還歷史欠賬。作為政府的責任,它必須負責籌集社會保障資金,必須對社會保險提供經費支持,還要給予稅收優惠,從稅收上來支持,還要聯合監管資金,還要對社會保險進行行政管理,只有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強化政府責任,才能使《社會保險法》的公平性得到更充分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