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興慧
“報紙消亡論”早已不是新鮮論點。自2008年以來,西方先后又有幾十家報紙倒閉或申請破產保護,我國的中央級報紙《中華新聞報》也宣布清產結算,報紙是否會消亡的討論再次炙手可熱。隨著手機的普及和手機閱讀功能的完善,報紙的市場呈現明顯的萎縮。但報紙的消亡畢竟還沒有成為現實,對這個問題的討論仍是見仁見智。
紙媒是指報紙、雜志、圖書等以紙張為載體的媒體。作為紙媒的不同形態的報紙、雜志、圖書具有不同的功能,其生命周期也有一定的差異,包括發育期、成長期、震蕩期、成熟期和衰落期。本文將從傳媒發展規律、科學技術發展、人類代際更替、生態環保需求和市場供給需求五個方面討論這個問題。
一、由傳媒發展規律看紙媒將退居次位
傳播媒介是傳播賴以實現的中介,是傳播活動中具有自身內在特性與規律的客觀存在。對社會的發展起著直接而有力的影響,因此加拿大著名傳播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提出了“媒介是人體的延伸”、“媒介就是信息”的觀點。
人類早期主要依靠口語進行信息傳播,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人類社會只有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群體傳播而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眾傳播。印刷術的發明使大批量復制信息成為可能,人類傳播由此進入了大眾傳播時代。印刷機的出現迎來了近代報刊的誕生。電子傳播技術的發展,引領人類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會,傳播媒介也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整合和發展的新時代。網絡和手機被定義為繼報紙、廣播和電視之后的第四媒介和第五媒介。人們的獲取信息的渠道和閱讀習慣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遷。
從媒體的歷史演進過程來看,每一次新的媒介的產生都對舊的媒介造成巨大的沖擊,但沒有哪一種大眾傳媒,因為一種新興媒體的出現走向消亡。各種媒介在你來我往中逐漸找到自己的位置,分食著人們的生活和時間,從傳媒發展規律看,報紙、雜志、圖書等紙媒不會被網絡取代,但隨著網絡的日益普及,通過網絡獲取傳統紙媒所承載的信息越來越便捷和廣泛,紙媒勢必會退居次位。
二、由科學技術發展看紙媒將被電子媒介取代
紙媒作為與廣電、網絡同一層面的媒介,不會消亡,但人類的信息傳播載體在不斷變化,紙媒被數字媒體取代是不可逆轉的潮流。
報紙新聞網站為網民免費提供PDF電子版報紙版面內容,使網上報紙閱讀更適合網絡的閱讀習慣;與新聞門戶網站的合作,傳統報業近乎于免費地提供內容給新聞門戶網站,則使更多的人不再閱讀報紙,都到網絡門戶上去看新聞;移動終端的興起,報紙又紛紛到PAD和手機上開辟新的基地——客戶端,也都是免費奉送。越來越多的人已不再閱讀紙媒,因為報業正在提供越來越多的免費渠道供人們閱讀紙媒內容,而且是越來越方便、越來越快捷。紙媒似乎將被數字媒體徹底取代。據央視市場研究(CTR)5月初發布的數據,2012年第一季度中國市場傳統媒體刊例廣告同比增長僅為1.4%,創近五年新低。廣告的衰退源自于發行的下滑,報紙零售市場全面萎縮,訂閱市場增長乏力。人們的閱讀習慣發生深刻變化,報紙發行面臨很大危機。人們可以通過手機、ipad、電腦看新聞、文章、學術論文和小說,而不再選擇報紙、雜志期刊和圖書。作為文字的載體,紙張不是唯一,雖然目前手機、ipad和筆記本電腦等具有不便攜性、需要電源、本身較昂貴普及率有限等諸多缺點,紙媒仍然無法被取代,但隨著科技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可折疊、具有存儲和聯網功能的電子紙的發明。這些問題也將不再是問題。從這一點來講,紙媒是必將被電子媒體取代的。
三、由人類代際更替看紙媒將不再是必需品
對那些在紙媒時代成長起來的人來說,他們已經習慣了這樣一種傳播方式。然而,歷史發展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新一代人是伴隨著數字媒體成長起來的。他們熱衷于使用和開拓更新更便捷的新聞媒介。從新聞門戶網站到互動社交網站,從PC機到手機等網絡移動終端,數字媒體已逐漸走向成熟,人們的閱讀習慣已然改變。
根據“第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2011年我國18周歲至70周歲國民的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光盤讀取等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網絡在線閱讀增幅達65.2%,手機閱讀和電子閱讀器的接觸時長增幅分別為31.1%和77.7% 而“紙質閱讀仍占7成以上”中的大多數是中老年人,他們不習慣或不會使用電子閱讀。那么若干年之后,今天習慣于在線、手機、電子閱讀器閱讀的青少年成為主要閱讀人群的時候會怎樣呢?
未來的30至50年是由于閱讀習慣以及技術的不成熟造成閱讀市場載體的混合,而習慣了紙媒的一代人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后,新一代的閱讀主體不再需要紙媒,而新一代的載體在技術上、成本上已經不再是阻礙因素時,將不再有人對紙媒留戀,退出歷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或許紙質印刷讀物昂貴的單位價格,以及電子媒介的普遍性將使之變身為一種多余的物品,成為品味或是尚古風尚的標簽,如同在汽車時代騎山地車是休閑的象征,飲茶是地位、品味的標簽。
四、由生態環保需求看紙媒將讓位
在全球“節能減排”的宏觀背景下,2010年5月13日,中央政府門戶網站發布《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環境保護部等部門關于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改善區域空氣質量指導意見的通知》,在“加大重點污染物防治力度”中明確將“印刷”行業列入“開展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治”范圍。顯然,報紙印刷業已經遭遇環保政策的挑戰。
眾所周知,出版業及報業不僅消耗大量的木材,而且造紙業本身又是重污染行業。雖然目前的新聞紙有更多的原料來源,但依然離不開木材這一重要原材料。紙張回收也是高污染工業。其所必須的漂白和化漿工藝需要消耗大量的電力和新鮮的水。同時,這個過程也生產出大量的有毒廢棄物,這些廢棄物必須處理后才能排放。而且,多數造紙廠位于偏遠地方,成包成捆的經過循環處理的報紙需要卡車或輪船長途運輸,這會消耗掉許多石油,并且排放出大量的碳氧化合物。
由此而論,對森林的破壞和對環境的污染,是導致報紙走向消亡的直接原因。雖然新的媒介是否在生產、使用以及回收全過程都更環保,尚需時間的驗證,但自然環境已逐漸接近它所能承受的環境污染的最大負荷,造紙業的巨大污染終究會將人們推向這樣的選擇:讀報的需要必然要讓位于環保的需要。
五、由市場需求供給看紙媒需求下降
紙媒的消亡當然不會是近幾年或十幾年的事,目前紙質閱讀仍占七成。但是據全國工商聯書業商會的調查,過去l0年間,有近5成民營書店倒閉,而且這一趨勢還在加劇。僅2007至2009年,我國民營書店的數量就減少了1萬家。國外實體書店和紙媒報刊的破產潮更早。2011年.美國第二大傳統圖書零售商博德斯破產,它曾被認為是全美最佳書店,巔峰時期年銷售額達到40億美元;2010年博德斯關閉在英國的業務時,網上書店亞馬遜獲得了博德斯的大部分顧客:英國數據調查公司Expenan的研究結果顯示:截至2011年7 月份,英國僅剩2178家實體書店.比2005年的4000家減少了近一半. 目前全英有580個城鎮已沒有一家書店。
2009年12月14日,亞馬遜在世界范圍內賣出了950萬本電子圖書。相當于每秒鐘就有110本書被買走。當當網在售圖書品類達79萬種.云中書城在售的圖書品種超過100萬種、雜志12000多種,有哪個實體書店能做得到?而紙媒出版物的紙張和印刷,實體書店的房屋成本、人力成本、物流成本等,與數字出版物和網絡書店相比,競爭劣勢顯而易見。
相比之下,電子閱讀具有太多的優勢:一則價格低廉,沒有紙張、房屋、物流等成本;二則購買方便,消費者可以通過網上支付方式隨時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購買;再者攜帶方便,擁有巨大的存儲量,上百上千冊圖書可以隨身攜帶;四則閱讀方便,不必再捧著厚厚的期刊或圖書,字體大小可以隨時調整,最后,綠色環保。暫不論各個年齡層次的人的工作性用書、消遣性用書,光學生用書就是一個天文數字,我國每年的在校生至少有2億人,每人每年10冊教科書,就是20億冊圖書;2011年中國新聞紙產量368.79萬噸,每噸新聞紙需7棵成材樹。單是生產新聞紙,每年就有2000多萬棵成材大樹遭砍伐,如果用電子教科書取代紙質的教科書,小學生背不動的大書包會變得多輕,又有多少森林資源得以幸存。
在總體上,人們的需求正在并仍將不斷減少,市場紙媒的供給也不斷下降。電子閱讀時代,漸漸培養了讀者網絡閱讀的習慣,而電子閱讀的諸多優點誘使讀者更傾向于電子閱讀,紙媒的明天會在每個人趨利的選擇中逐漸暗淡。而長期看來,無論從傳媒的發展規律、科技的發展、電子產品的更新,還是從人類閱讀習慣的改變、環保意識的增強以及市場經營的選擇來看,紙媒逐漸減少和最終淡出的趨勢都是必然,但并非是紙媒所有形式的立即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