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國家發改委自7月10日起,開始調整非居民用天然氣門站價格。調整后,全國平均門站價格由每立方米1.69元提高到每立方米1.95元。業內專家表示,此次天然氣價格改革“邁開大步”,有望改變價格扭曲現狀,促進天然氣回歸合理價格。亦有分析師認為,此次天然氣價格上調,非常規天然氣等上游企業將迎來發展時機,或在短期內實現盈利。但是對于LNG等下游企業來說,或將結束以往原料便宜的“暴利”時代。
推進時機選擇比較合理
早在今年3月份,媒體就曾報道天然氣價格調整的消息,并測算價改完成后,各地天然氣平均提價幅度將達到每立方米0.6元至0.8元,于是出現了各地居民排隊搶購天然氣的場景。發改委急忙出來表態,稱天然氣漲價消息不實,不會這樣不考慮民生的。5月份,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將該消息列為虛假失實報道,并對首發媒體作出處理。
業內分析,天然氣價格調整早已“箭在弦上”,推進改革的時機選擇也比較合理。
近年來,我國天然氣需求不斷膨脹,進口依存度不斷提升。據統計,2007年至2012年,我國天然氣進口量從40億立方米增加到425億立方米,5年增長9.6倍;進口依存度從2%提高到27%。進口天然氣價格與國內天然氣價格形成倒掛,去年全年中石油銷售進口天然氣及LNG虧損約人民幣419億元。
與此同時,國內天然氣價格長期偏低,沒有反映市場供求變化和資源稀缺程度。2012年,中亞天然氣進口到岸完稅價為每立方米2.71元。而我國盡管在2005年、2007年和2010年,三次較大幅度地提高了國產陸上天然氣出廠基準價格,平均價格仍僅為每立方米1.15元。
價格倒掛導致國內天然氣勘探開采企業不愿在更昂貴的天然氣氣源上投入,例如熱熱鬧鬧的頁巖氣招投標結束之后,中標企業卻遲遲不啟動前期工作,投入積極性不足使得國內天然氣產量增長緩慢,進一步加劇了國內天然氣的供需矛盾。
去冬今春,氣荒已經初露苗頭,中石油一度對工業用戶、化肥廠等停止供氣,同時中石油董事長周吉平也透露,今年中石油1至5月已經超供19億立方米天然氣,年內預計缺口將達80億立方米,天然氣供需矛盾還會持續。
可以預見的是,如果今冬明春再次遭遇嚴寒天氣,再加上地方政府節能減排的壓力,天然氣需求量將會達到一個新頂點,屆時有可能出現大面積“氣荒”。未來隨著進口量加大,尤其是遠離中國區域的供應源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天然氣價差問題還會進一步加劇。
新機制及時反映市場供求
金銀島天然氣資深研究員馬季說,我國現行的天然氣價格分為出廠價、管輸費、城市門站價和終端用戶價等環節,由政府部門根據生產與供應成本,再加合理利潤確定,基本上是成本加成法,不能及時反映市場供求情況。
據了解,此次非居民用天然氣價格調整,將天然氣分為存量氣和增量氣。增量氣門站價格按可替代能源(燃料油、液化石油氣)價格的85%確定。
廣發證券發展研究中心謝軍、湯俊認為,價格是調整供求最有力的方式,天然氣價格改革并不能簡單解讀為氣價上漲,最重要的是天然氣價格制定一個科學合理的定價方式。
馬季說,天然氣價格改革后,新的定價方法能更好地反映市場供需情況。即便短期內出現天然氣價格上升的情況,但提高了上游企業開采和運營的積極性,煤層氣等非常規天然氣的供應也會增加。從長期來看,價格不但不上漲,反而還會降價,進而促進整個產業鏈良性發展,最終提高天然氣生產和利用規模。業內專家建議,未來應引導市場資源進入,逐步降低天然氣上游環節的準入門檻,鼓勵更多勘探、生產企業入市博弈,形成多氣源、多主體競爭的市場格局,最終促進市場化價格的形成。
此外,我國天然氣價格體系十分混亂,從上游的出廠價,到中間的管道運輸價格,再到門站價,以及不同終端的銷售價格,涉及眾多環節,全部由政府定價,無法反映市場需求,調價嚴重滯后,同時還存在利益分配不均的問題。
上游企業紛紛虧損,但分銷領域如各城市燃氣公司在當下的價格體系中卻穩賺不賠,以北京燃氣為例,每立方米天然氣的利潤達0.27元,若只漲終端價格不改革天然氣價格體系,城市燃氣公司的利潤還將進一步擴大。所以天然氣漲價消息傳出后,輿論將板子打在三桶油身上,著實有點冤枉他們了。
天然氣價格改革已經到了必須要改的地步,這不只關系著三桶油業績的問題,還關系到下游生產生活,雖然價改短期會對消費者利益造成沖擊,但從長期來看,理順天然氣產業鏈條,以價格信號刺激國內天然氣生產,吸引更多企業進入天然氣生產、運輸、分銷等各個領域,才能增加天然氣供應總量,最終實現價格的平穩回歸。
非常規氣短期可盈利
發改委通知稱,此次調價,全國平均門站價格由每立方米1.69元提高到每立方米1.95元,上調幅度平均幅度為每立方米0.26元。
門站價格適用于國產陸上天然氣、進口管道天然氣;頁巖氣、煤層氣、煤制氣出廠價格,以及液化天然氣氣源價格放開,由供需雙方協商確定,需進入長輸管道混合輸送并一起銷售的(即運輸企業和銷售企業為同一市場主體),執行統一門站價格;進入長輸管道混合輸送但單獨銷售的,氣源價格由供需雙方協商確定,并按國家規定的管道運輸價格向管道運輸企業支付運輸費用。
這一政策除了利好中石油等上游企業,還將有利于非常規天然氣的發展。銀河證券分析師裘孝鋒表示,目前國產陸上天然氣和進口管道天然氣之外,最大天然氣源為大唐發電的兩個40億方煤制天然氣項目。
據了解,此次增量氣的最高門站價以凈回值法定(替代能源的85%),價格高于存量氣每立方米0.88元。裘孝鋒指出,如果大唐發電的煤制氣按北京和遼寧的增量氣價格執行的話,假設付給中石油每立方米0.2元-0.3元用于調峰,則單位經營利潤高達1.2元/立方米左右;即便按北京和遼寧調整后的存量氣價格執行,單位經營利潤也有每立方米0.3元-0.4元;因此大唐發電的煤制氣項目等到2年-3年存量氣價格和目前增量氣接軌的話,權益產量56億方,將能貢獻EPS接近0.5元,盈利相當可觀。
發改委進行天然氣價格調整,并且明確增量氣,是為了促進天然氣資源開發和引進,保障能源供應安全。從增量氣源看,既包括進口的常規天然氣,也包括國內頁巖氣、煤層氣、煤制氣等非常規天然氣。
裘孝鋒認為,從這次天然氣調價開始,東部乃至中部地區的增量氣價格基本都在每立方米3元這樣的水平,這樣的價格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之前非常規天然氣開發短期很難盈利的局面。
“這對于非常規天然氣開發(包括頁巖氣、煤層氣、煤制氣等)都將帶來很大的利好,也將利好非常規天然氣開發所涉及的油服及油服設備行業,如杰瑞股份、恒泰艾普、通源石油、惠博普、海默科技等。”裘孝鋒進一步稱。
加氣站行業結束“暴利”
天然氣價格上調,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憂愁,對于上游企業來講利好頗多,而對于下游企業來說,或許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裘孝鋒表示,LNG和CNG加氣站行業,目前能取得超額收益的企業,核心是原料端獲得了之前被價格低估的存量氣,而終端的銷售價格則和汽柴油掛鉤、高達每立方米3.5至4.0元,因此能獲取結構性的“暴利”。
此外,但若原料端價格換作此次調整后的增量氣價格,利潤則將被大大收窄;按照增量氣執行的天然氣新定價機制來看,中西部未來的新氣價還是要比東部低一些、最低的要低每立方米1元左右;因此未來LNG和CNG加氣站盈利空間將收窄,東部將被收窄至每立方米0.2至0.3元,中西部將收窄至每立方米0.5元左右,只有西北部和內蒙等少數省份還將有每立方米0.8至1.0元的潛在盈利空間。
天然氣價格上調是因為我國天然氣供應緊缺,預計2015年供需缺口將從目前的400億立方米擴大至700億立方米。
有分析師稱,此次價格改革打開了天然氣漲價的空間。與此同時,在瑞銀證券分析師嚴蓓娜看來,隨著未來持續的存量氣價格上升(平均每年上漲每立方米0.44元),預計下游的利潤率可能面臨一定的壓力,東部工業氣經濟性將減弱,LNG液化廠和加氣站的利潤可能受到擠壓,氣頭尿素的競爭優勢將被煤頭尿素取代。
分析師表示,非常規天然氣等上游企業或在短期內實現盈利,也將利好非常規天然氣開發所涉及的油服及油服設備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