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潮
數千年前,為了交換方便,人類創造了貨幣。今天,貨幣不僅擁有左右個人生活與企業發展的力量,而且能夠影響國家命運與世界格局。這不僅是因為貨幣常常被看作是財富的代表,而且是因為貨幣擁有推動社會發展的力量。
歷史上,貨幣的出現推動了社會分工的形成與發展,因為貨幣讓人們得以擺脫自然條件等各方面束縛,遷徙到資源最充足的地方,從事自己最擅長或者最喜愛的工作,并以自己創造的產品,換取貨幣,再以貨幣換取他人的產品。貨幣在給予人類擇業、遷徙等諸多自由的同時,也推動了人類社會從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進入分工合作的工業文明。
然而,并不是所有國家、所有民族同步進入了工業文明。在向工業文明前進的道路上,希臘、埃及、中國與印度等歷史上最早使用貨幣的文明古國一個個地落后了,被荷蘭、英國、美國等西方國家遠遠地拋在后面。
要讓貨幣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需要創建與貨幣的力量相適應的良好環境。這一環境包括保護個人自由、平等與私有財產,并尊重契約的政治、經濟、法律等正式制度,也包括尊重人性的社會觀念、倫理道德等非正式制度。由于各種原因,這些文明古國都沒有能夠為貨幣創建這樣一個良好環境。
明清貨幣為何沒成為世界貨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并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并且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然而,直到鴉片戰爭,中國社會始終在小農經濟中徘徊不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財產制度,“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倫理道德觀導致貨幣推動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作用一直受到強力壓制。
在古代中國,“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政治法律制度讓政治權力幾乎不受任何約束。自給自足、安土重遷的小農經濟是王權賴以維持統治的政治經濟基礎,而工商業者則可能依靠手中的財富挑戰王權的權威。為了維持王權穩定,中國古代思想家倡導“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義利觀,將“義”與“利”截然對立,而“義”正是以“王權至上”為核心的倫理道德。這種義利觀為執政者打擊追求利潤、追求財富的工商業者提供了思想依據。
自春秋戰國時期起,中國就有了“士農工商”觀念,這不僅是職業的區分,也是社會等級的劃分,更是政治等級的劃分。工商業者處于政治與社會的最低層,在法律上受到歧視。西漢初年開始,法律規定商人不得穿絲綢衣服,不得乘車,不得購買田地;商人后代不得在政府擔任官職。明清之際,當“文藝復興”讓西方在思想文化上擺脫了宗教神學的束縛,科學技術與經濟因此而在西方開始飛速發展的時候,當十五世紀“地理大發現”揭開全球化序幕的時候,中國在政治、經濟與思想上的專制卻在一步步走向頂峰。閉關鎖國讓中國經濟失去了參與全球化的機會,而“文字獄”對文化與思想的禁錮則讓專制制度更為強化。
根據國外經濟史學家們的統計,即便在鴉片戰爭后,大清帝國仍然是全球GDP與制造業第一大國。然而,大清帝國的GDP幾乎毫無科技含量,而制造業也不過是絲綢瓷器、文房四寶等。在中國的數千年歷史中,商品經濟始終沒有發展到足以瓦解自給自足小農經濟這一封建王權的基石,商人所代表的經濟力量也始終沒有能夠發展成為與王權分庭抗禮的力量。中國的小農經濟沒有能夠參與到全球化之中,更不可能主導全球經濟的發展,中國的貨幣也就不可能成為世界貨幣。
堅船利炮締造的金融霸權
17-18世紀,當專制主義在中國走向登峰造極,英國卻走向了一條與中國完全不同的道路。與此同時,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后,首先組建艦隊,開始從南美等海外掠奪黃金白銀的是西班牙、葡萄牙,而不是英國。然而,工業革命卻最早發生在英國。正是對王權的約束,不僅讓英國走向了與明清中國不同的道路,也讓英國先于西班牙與葡萄牙邁進了工業文明的門檻。
首先,英國王室在經濟上的壟斷權力被商人們打破。1624年,英國議會通過《壟斷法》,限制了英國王室將專利權任意授予親信的權力。當時,在西班牙、葡萄牙與法國,海外貿易由從王室獲得特許經營權的公司壟斷,進而事實上被各國王室壟斷。英國議會通過限制王室授予這種特許權,使英國海外貿易基本上由與王室沒有關系的商人進行。
其次,英國王室的政治權力也受嚴格限制。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光榮革命”,趕走了主張“君權神授”并試圖在英國恢復專制統治的國王詹姆斯二世。“光榮革命”后通過的《權利法案》規定,英國人民應享有“真正的、古老的、不容置疑的權利”。這些權利包括: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能制訂新的法律或者終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得征稅,不得建立常備軍;人民享有選舉議會議員的自由;議會享有辯論自由等。《權利法案》在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限制了王權,資產階級完全掌握了國家權力,貨幣所代表的經濟力量擁有了與王權抗衡、并且限制王權的能力。
在君主立憲體制下,英國的資產階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業發展的措施,加上當時歐洲的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思想解放運動的發展,于是,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了。
伴隨工業革命,英國成了全球工廠,各國原材料運到英國,在英國制造成廉價商品,再銷售到世界各地。1860年,英國的制造業產值占了全球制造業產值的19.9%,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其他國家的出口商品中,超過30%的出口到英國。為了自己的產品更容易進入英國市場,各國商家都將自己的產品用英鎊標價,并以英鎊結算。英國把自己的工業產品輸送到世界各地,這些產品換回的財富在倫敦匯聚成為資本,倫敦的銀行家們又把這些資本源源不斷地輸送世界各地,倫敦因而成為世界金融中心。從1900-1913年,英國每年投資到海外的資金達到GDP的5%。1913年,全球海外投資共計約100億英鎊,其中40%是英國的。以英鎊代表的資本從倫敦輸往全球各地,讓英鎊成了全球使用最廣泛的貨幣。1860-1914年間,全球貿易的60%以英鎊標價,并以英鎊結算。1913年末,全球外匯儲備中,超過50%是英鎊。
君主立憲制為英國創造了長期的政治穩定與經濟自由,英國發展成為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依靠強大的經濟實力與龐大的國際貿易,英國實行并維持金本位制,保證了英鎊與黃金之間的自由兌換,整個19世紀都是英鎊的世紀,是英鎊作為全球貨幣霸主的時代,大英帝國也成為了國際金融體系規則的主導者。
美國霸權的金融邏輯
1783年,美國獨立。在美國的國父們中,托馬斯?杰斐遜是《獨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美國第三任總統。在《獨立宣言》中,杰斐遜寫道: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杰斐遜強調共和,要求嚴格限制聯邦政府的權力,以防止它威脅到州政府的權利與個人的自由。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時候,杰斐遜正擔任美國駐法公使。目睹了法國大革命,他認為歐洲的革命和流血都是由于貨幣化、資本化與工業化帶來的利益沖突造成的。因此,杰斐遜不希望獨立后的美國發展成為一個高度貨幣化、工業化的國家,而是希望它是一個民主自由、平等共和的田園牧歌式國家。
然而,杰斐遜親自參與創建的那一整套制度—對政府權力的嚴格限制,對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嚴格保護,對私有財產與契約自由的尊重,對創造發明的鼓勵—在他的有生之年,就已經讓美國在貨幣化、資本化與工業化的道路上飛奔發展。
在英鎊作為世界貨幣的地位如日中天的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英鎊隨著貶值60%。此后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雖然英國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但在財政上破產了。到1945年戰爭結束時,英國對外負債120億美元,而英國包括黃金在內的國際儲備只有1700萬美元。
兩次世界大戰對英國的打擊讓美元興起變得不可遏制。1944年,44個“二戰”盟國與國際組織建立 “布雷頓森林體系”,這是一個以美元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基本內容就是,美元與黃金掛鉤,而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具體內容有:第一,美元與黃金掛鉤,即各國同意以35美元一盎司的價格作為黃金的官方價格;第二,美國保證其他國家的政府或中央銀行拿美元要求換成黃金的話,美國都按官方價格兌換。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美元處于核心地位,美元取代了黃金而成為事實上的國際貨幣。隨著美元成為國際貨幣,大部分國際貿易開始以美元結算,各種主要商品也開始以美元標價。這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標志美元霸權確立。
對于美元霸權的形成,英國雖不愿意,卻已經無力阻止。1872年,美國的GDP首次超過英國,僅次于中國。1940年,美國的GDP占全球GDP總額的21%,是英國GDP總量的3倍,美國成為全球GDP第一大國,而美國的工業產出更占了全世界的80%。更重要的是,“布雷頓森林體系”中,必須有一個國家承擔兌換黃金的責任,而只有美國有能力承擔這一責任。強大的出口讓美國積累了巨額黃金。1945年,美國政府持有的黃金占當時全球黃金儲備總量的60%。
歐元能否取代美元?
20世紀60-70年代,隨著西歐、日本經濟的恢復,它們對美國的出口貿易擴大,美國開始出現國際貿易逆差。加上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以及國內福利開支的增加,美國政府開始增發鈔票。到1971年,美國手中的黃金已經減少到相當于102億美元,而外國手中持有的美元相當于678億美元。美國已完全喪失了按35美元一盎司黃金的官方價格將美元兌換成黃金的能力。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停止美元與黃金之間的兌換。于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結束了。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已經衰落”或者“美元已經衰落”的說法就一直沒停止過。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經濟軍事力量的崛起、60年代美國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潭、70年代美國經濟在“滯漲”中掙扎,以及80年代日本在經濟上對美國的追趕,讓全世界一次又一次地質疑美國的國家實力。自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起來后,全球又開始討論中國將何時超越美國了。研究國際關系的中國學們者,也早已接過美國學者提出“G2”概念,開始討論作為與美國并駕齊驅的世界超級大國,中國應如何承擔大國責任,領導世界。
然而,在“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來的40多年中,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地位并沒有動搖。在國際貿易中,超過50%的貿易額是以美元結算;在全球外匯市場中,仍有高達40%的外匯交易以美元結算。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在全球各國的官方外匯儲備中,美元所占比例仍高達60%。
最有可能取代美元的似乎是歐元。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蒙代爾曾經說,毫無疑問,歐元將對美元的地位形成挑戰,并將改變國際貨幣體系的權力結構。2007年,美聯儲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說,歐元完全有可能取代美元,成為新的國際儲備貨幣。
人民幣能否成為國際貨幣?
1978年推行改革開放、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并且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一定程度上,中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就是貨幣化的過程,即讓貨幣充分發揮其衡量商品價值,并利用貨幣在市場上進行商品的等價交換。
中國政府已經將人民幣國際化、將中國發展成為一個金融強國作為中國金融發展戰略。那么,中國能不能成為國際金融強國、人民幣能不能成為國際性貨幣呢?中國如何才能成為國際金融強國、人民幣又如何才能成為國際性貨幣呢?
美元成為國際貨幣的歷史告訴我們,美元霸權不是上帝賜給美國人的特殊恩惠,更不是美國人依靠陰謀詭計獲得的。美元霸權的建立與持續是美國政治、經濟、科技、軍事、外交等各方面強大實力的具體體現,而這些實力又是美國健全的國內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制度的必然結果。美元霸權是200多年來一代代美國人忘我奮斗的長期積累,是美國人因為他們杰出的創新精神與創造力而獲得的回報。因此,與其過多地忌妒美元霸權或者指責美國濫用美元霸權,不如以奮發圖強的精神與誠懇學習的態度,去探求美國與美元的崛起之路。
如果中國能夠從美國與美元的崛起中吸取經驗,進而從各個方面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尤其是健全國內政治、經濟與社會體制,實現經濟增長戰略的根本性轉變,以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尊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公平正義,以增強國內凝聚力,那么,人民幣成為國際性貨幣甚至確立自己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主宰地位的那一天也許會到來。
(作者為中國金融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