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自從有了大規模的跨洋貿易和全球經濟這個概念,對世界貨幣的爭奪就沒有停止過,從黃金白銀到英磅再到美元,貨幣這只隱藏的手一直在改寫世界,與此同時,它本身也成為了記錄歷史的一個另類符號。
英鎊的衰落
在人類數千年的貨幣史上,使用范圍最廣、歷史最長的貨幣一直是黃金。直到17世紀后期,在不列顛人先后擊敗西班牙、荷蘭、法國、俄國,成為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之后,英鎊才逐漸成為了第一個稱霸世界的貨幣。
1821年,英國正式確立了金本位制,在該制度下,各國政府以法律形式規定貨幣的含金量。公民可以將持有的紙幣按照貨幣含金量兌換成金幣,各國之間不同的金鑄幣按各自含金量形成固定比例,建立比較穩定的國際貨幣聯系,并允許黃金在國際社會的自由流動。金本位的確立,加上英國在當時經濟貿易的迅猛發展,共同使世界貨幣進入了“英鎊世紀”。
“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了當時世界上無與倫比的產業大國,利用自身首屈一指的工業優勢,英國開始積極推行自由貿易政策,并逐步建立起了自由主義的經濟體系。英鎊在全世界的廣泛使用,加上數百年英鎊同黃金匯率的穩定,這讓倫敦成為了當時的世界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英鎊成為了世界貨幣,亦成為了國際結算中的硬通貨,與黃金一起發揮著世界貨幣的功能。
“一種貨幣只會死在自己的床上。”德國證券教父安德烈·科斯托拉尼的這句格言指出了一種貨幣的價值與其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英鎊在金本位制度下占據霸主地位將近100年之后,其也面臨著某些瓶頸,比如黃金生產量的增長幅度遠遠低于商品生產增長的幅度,這導致了黃金不能滿足日益擴大的商品流通需要,從而極大地削弱了金鑄幣流通的基礎。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更是導致了金本位制度的崩潰,也導致了英鎊走向衰落。
通向世界貨幣之路
19世紀末,美國已變成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伴隨著1913年美國建立聯邦儲備制度,發行聯邦儲備券(即現在的美元),美元正式開啟了走向世界貨幣之路。
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美國的經濟總量已經大于其余三個最大的國家:英國、德國、法國,甚至它們的總和,這使得美元的地位日益突出。
歷史演進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當歐洲還沒有從兩次世界大戰的傷痛中恢復過來的時候,美國的各大城市卻正在繁榮發展著,美國人花錢消費,他們參加舞會,購買汽車,收藏私釀烈酒,炒股票,享受著美利堅合眾國成立以來最鼎盛的繁華。世界大戰徹底改變了世界經濟和格局,德國、意大利、日本均遭到了毀滅性打擊,英國、法國這些工業國也滿目瘡痍。相比之下,美國卻因戰爭受益,成為當時全球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1945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占全部資本主義國民生產總值的60%,美國的黃金儲備從1938年的145.1億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億美元,約占世界黃金儲備的59%,相當于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黃金儲備的四分之三,這使它登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盟主的地位。隨著貿易量的大幅增加,美元取代英鎊,成了當時使用量最大的國際貨幣,在那一時期,手握美元是一件時髦而且實惠的事,美國民眾享受著因此帶來的奢華生活。
當美國試圖憑借強大的實力一舉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霸主之時,英國并未打算讓步,雖然戰爭削弱了英國的經濟實力,但是當時,國際貿易仍有40%左右用英鎊結算,倫敦仍然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在美元提出要成為世界貨幣時,唯一與之抗衡的是英鎊。
為了爭奪在戰后國際貨幣體系的主導地位,美、英兩國分別從本國利益出發設計戰后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提出了兩個不同的計劃。兩套方案針鋒相對,英國方案的起草者是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他提議要創建世界銀行,改選一種超主權的貨幣,這一理論使他成為經濟史上最杰出的經濟學家,但在當時,凱恩斯的主張卻遭到了美國的強烈反對。例如美國經濟學家懷特提議,應該把美元確立為主要的世界貨幣。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各種場合,宣講懷特方案對促進世界貿易的好處,并以充滿自信的聲音向世界各國傳遞著一種霸氣和力量。
1944年,美國挑頭在布雷頓森林召開會議,商討如何重建戰后國際貨幣體系。爭論的雙方仍然是美國和英國。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最終在美國政府主導下,與會各國選擇了懷特方案,美元取代英鎊成為國際貨幣體系的核心,美元和黃金掛鉤,一盎司黃金等于35美元,其它的貨幣再與美元形成固定的匯率。至此,美元初步確立了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霸主地位。
布雷頓森林會議上,美元雖然取代英鎊成了最主要的世界貨幣,但是英鎊仍然有在部分地區使用的權利,此后的數年間,英鎊和英鎊區仍然是美元霸權的最大障礙。
1946年,英國戰后經濟困難,不得不尋求美國的援助,這給美國掃除障礙提供了機會。那一年,美國政府一次性借給了英國37.5億美元的貸款,但同時也提出了苛刻的條件,包括英國必須承認美國在國際貨幣體系的領導權,并恢復英鎊和美元的自由兌換。結果導致英鎊區各國紛紛提取存款兌換美元,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英國的黃金儲備就流失了10億美元,英國因此元氣大傷,英鎊徹底失去了與美元抗衡的能力。
隨著美元霸權地位的確立,美國對外擴張的大幕徐徐拉開,美元成了美國實施擴張計劃強有力的武器。1947年,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開始實施他的新計劃,即通過向戰后各國提供貸款和援助,試圖掌控全球經濟命脈。1947年至1949年,僅接受馬歇樂計劃和歐洲合作組織的十幾個西歐國家,對美國的借貸就高達16億美元,這些國家需要大量的美元來填補財政赤字,而又得不到充足的美元,這一度造成了當時普遍的“美元荒”,這種巔峰狀態持續了整整10年,在此期間,美國保持著頭號世界強國的地位,美元是那時唯一可自由兌換的貨幣,在國際上的地位可謂如日中天,世界貨幣開始進入“美元世紀”。
盛衰沉浮30年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歷時10多年的越南戰爭中,美國投入了至少2500億美元的軍費開支和50萬軍隊。在這被稱為混亂的10年中,年輕人被一撥撥地送去前線參戰,華爾街的銀行家們在反復計算,借給政府打仗的錢能回收多少,而后來,為了應付巨額的海外軍費開支,美國政府開始向各個國家巨額借款。
大量的國外借貸,使得美國從戰后最富足的債權國變成了最大的債務國,當時財政赤字累計高達1500億美元。隨著美國債務越來越大,借錢給美國的西歐國家開始惴惴不安,他們希望把供給美國的美元換成更保險一些的黃金。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突然很驚訝地發現,一時間他們的黃金含量已經不能滿足其它國家兌換的要求了。1971年,尼克松不得不正視已經到來的危機并作出重大決定:切斷美元與黃金的聯系,也就是說美國不再承諾把所有美元都可以按一盎司黃金等于35美元的價格來換成黃金。尼克松政府的決定,宣告了布雷頓體系的崩潰,也把美元推上了加速衰退的道路。
美元持續貶值的局面長時間困擾著美國政府,民眾也沒有想到,幾年前他們曾為之驕傲的“美元荒”,突然就演變成了“美元災”,并隨之發生了持續數年的經濟危機和通貨膨脹。1974年,大大小小的經濟危機發生了十多次,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下滑到不足10%,國際競爭力持續下滑。大量的企業倒閉,失業人數激增,民眾們入不敷出,不得不往襯衫里塞些報紙來抵御風寒。美元的貶值,帶來了美國經濟風雨飄搖的十年,也是美國國際地位下滑的十年,世界各國也未能避免由此帶來的沖擊波,數年間,美洲和歐洲國家經濟發展處于停滯狀態,不得不為通脹帶來的高物價買單,一時間美元貶值的呼聲此起彼伏。
1974年的秋天,危機中的美國經濟搖搖欲墜,而出訪沙特的國務卿基辛格與沙特達成了一個交易,即作為世界最大產油國的沙特和其它的一些同盟國,同意將美元作為唯一的一種石油交易的計價貨幣,從而提升美元的地位,而美國承諾對這些國家提供安全保護。這次會談,挽救了當時岌岌可危的美元霸權。石油是全球期貨市場上交易量最大的一種商品,而這個最大的商品只用美元交易,所以決定各個國家要進口這個東西,就要儲備美元。因此,美元的需求量一下子就變得非常大,這樣在某種程度上維護了美元的霸權地位。
基辛格的策略,緩解了美國的燃眉之急,但是美元真正重新走上強盛之路,卻是在十幾年后的20世紀90年代。1990年以來,美國的IT產業得以迅猛發展,技術力量遠遠超過當時的歐洲和日本,勞動生產率也進入了突飛猛進的上升期。
1991年至2001的10年間,美國進入了歷史上最長的經濟擴張期,年均增長率為3.4%,遠高于日本的1.1%和歐盟的2.0%,通脹率降低至3%以下,實現了低通脹下的穩定增長。從1991年起,美國重新奪回世界商品第一大出口國的交椅,到2001年,美國GDP占世界的比重增加至32.5%,美元又重新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貨幣。
不過,美元的這把頭號交椅坐得并不安穩,隨著美國經濟的重新走強,歐盟各國的經濟也得到了迅猛發展,歐元從無到有,迅速成長起來,在1999年啟動數日,兌美元匯率就上升至1歐元合1.18美元的高位,至2004年,創下1歐元合1.36美元的新高,2006年,歐元兌美元匯率穩中有升,在國際舞臺上迅速占據了第二大貨幣的地位,成為美元最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得以迅猛發展,但是持續的繁榮也留下了后遺癥,表現在企業投資過度,股市、樓市泡沫、戰事頻繁、債務膨脹等方面,這些都為美國后來的衰退埋下了伏筆。盡管2007年房地產泡沫破裂引發的次貸危機最終將美國經濟帶入了泥潭,但是一些史學家們相信,美國的衰退實際上始于2001年。
2008年,當一場由美國引起的危及全球的金融海嘯到來的時候,美國的私人債務、公司債務、國家債務加在一起,已經超過了50萬億美元,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從二戰后的一半以上至不足三分之一,對外貿易在世界貿易的比重從60%以上下降至16%。美元的霸權地位屨遭質疑。在經歷了從強大到衰退,再強大的一個輪回之后,美元霸權的局面將會如何演變呢?
歷史輪回的驚人巧合出現在了2009年3月,當年凱恩斯反對美元成為國際貨幣,提出了設立超主權貨幣的建議,這個建議在80年后得到重新重視,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央行網站連發三篇文章,詮釋凱恩斯理論,提議遭到了美國總統奧巴馬強烈反對,但是卻得到了來自歐盟、金磚四國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認可。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談論建立一種超主權的國際儲備貨幣,這一方面是因為美國經濟地位的下降,但更重要的力量來自經濟全球化的推動。當經濟版圖從一家獨大走向群雄逐鹿,當貿易串聯起全球大市場,當國際資本僅僅點擊一下鼠標就可以跨越國境的時候,世界需要一種更可靠更安全更公正、不為哪個國家左右的信用保證。雖然,眼下誰也無法預估這樣的貨幣究竟會在哪一天誕生,它到底會叫什么名字,但只要世界經濟仍然朝著全球化的方面邁進,它總會有取代美元的時候。時勢造英雄,時勢也會造就一個新的世界貨幣。
(作者為中國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秘書長 中國金融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