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圓
孩子咿呀學語的過程是家長極為享受的一個過程,大人看著孩子開始和自己有語言上的互動,心里簡直比談戀愛還甜蜜。而這個過程也是個非常值得關注的過程,孩子說話早晚牽動著家長們脆弱的“小心臟”。很多家長為自己的孩子說話早而洋洋自得,而也有不少為自己的孩子說話晚而憂心重重。那么,說話的早晚是否如此這般重要嗎?孩子說話晚,家長又是否需要擔心呢?
說話晚就是語言發育遲緩嗎?
其實,說話和語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語言主要指對語言的理解和應用方面,而說話只是語言中的一部分,是指調用各個發聲器官發出正確的字和詞。由此可見,說話晚并不一定就意味著語言發育遲緩,但是語言發育遲緩一般來說卻會導致說話晚。一般來說,孩子學說話的過程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1歲以前開始模仿聲音;第二階段:1-1.5歲開始能說出幾個特殊的字詞,但是對語法還不懂;第三階段:1.5-2歲時詞匯量開始增加,甚至能說出句子;第四階段:2-2.5歲開始能更清晰地表達意思,用更準確的詞,語法也開始形成;第五階段:2.5歲以后開始學會表達順序和因果。
大部分孩子都會依循這個規律進行語言發育。值得注意的是,嚴重的語言和說話發展遲緩可能是多種疾病的一個癥狀,包括智力低下、聽力下降、表達性語言障礙、心理剝奪、自閉癥、選擇性不語癥、接受性失語,以及腦性麻痹等等。所以,家長們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有嚴重的語言發育遲緩的嫌疑,就一定要早日就醫,耽誤不得。
說話早晚和智商有關嗎?
早在1929年,美國醫學協會刊物上就發表過關于說話開始時間和智商關系的文章。文章的作者通過對1000個受試者的數據分析得出結論:開始說話的年齡和智商成反比,也就是說,從統計上講,說話越早的孩子,長大之后的智商就越高。
但是這樣的研究對我們家長來說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首先,這1000個人的數據都是通過家長的陳述來判定孩子開始說話的時間的。而家長陳述的標準是不一樣的,肯定會有所偏差。其次,智商測量是三歲到成年人都有的,而我們知道,智商在各個年齡段會有不同,實驗者是如何進行這種智商矯正的卻并沒有在文章中提到。最后,即使數據方法和結論都沒有問題,我們也會發現,其實個體差異還是相當大的。19個月開始說話的孩子,有的智商能達到130以上,而有的卻只能達到90以下。雖然統計上的平均值有總體的趨勢,但是對于普通個體來說基本沒有用處。
天才說話都晚嗎?
經常聽人說:“愛因斯坦三歲還不會說話,所以孩子說話晚不用擔心。”而還有人會說:“天才說話都晚,因為貴人語話遲嘛!”此話是否有一定的道理呢?
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圖書館的愛因斯坦文檔中,有一篇被很多專業期刊引用的文獻,是關于愛因斯坦小時候智力水平低的傳言的。文中提到,愛因斯坦確實說過,自己小時候被父母認為說話較晚,為此還咨詢過醫生。但是文中也提到,愛因斯坦兩歲半的時候就已經能說整句了,而他的語言問題可能更多的在于七歲之前總是沉默寡言,并且總是輕聲重復自己的話。
對愛因斯坦大腦的解剖研究顯示,愛因斯坦的左腦頂葉有某些異于常人的地方,這很可能和他超強的數理邏輯思維能力有關。而有趣的是,這片區域和負責語言的BA40緊密相連,這使得愛因斯坦的這片語言區被擠得比常人小,由此研究人員推斷,這很可能導致他小時候的語言問題。
說話晚需要擔心嗎?
最后,再回到“孩子說話晚,需要擔心嗎”這個被家長普遍關心的問題上來。也許這個問題恐怕只能由家長們自己來回答。首先,家長們可以通過上面的介紹,評估一下孩子是語言能力發育遲緩,還是只是說話晚而已。比如,是否已經能聽懂大部分的話并且能根據簡單的指令完成任務,或者是否學會用幾種手勢來表達意思。其次,和語音和語言發展的標準表格對比一下,發育是否在正常的區間內。如果還屬于正常區間,那就不需要過多擔心,家長們可以給孩子一些時間,他們自然會開口說話的。但如果滯后過多,還是需要及時和醫生溝通,早發現問題早進行干預,會把損失減小到最小。英語里有一句話:better safe than sorry,翻譯過來就是安全比遺憾要好。因為如果錯過了對語言問題干預的最佳時期,很可能會造成終生遺憾。所以建議家長們寧愿麻煩一點,也比事后后悔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