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湘彥
似乎一夜之間,有關微信收費問題的爭論塵埃落定。4月23日,工信部新聞發言人、通信發展司司長張峰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微信等新業務是否收費應該由市場決定,工信部不會進行干預。針對4月11日騰訊公司微信產品團隊發布“微信絕不會對用戶收費”的信息,工信部表示支持和歡迎。
從“必定”收費到目前的“不會干預”,微信付費糾結被打開,然而,微信戰爭卻只是剛剛拉下炮衣。
創新者的革命
微信僅僅是移動互聯網上的一款App而已。
但正是這樣一個App,卻扮演了終結者的角色,坐擁3億用戶的微信讓電信運營商的根據地短信、彩信和語音通話很受傷,特別是短信這個昔日的終結者,在移動互聯網和微信的強大攻勢下,已經呈現出被革命的狀態,中國聯通在其年報中就明確表示,源于語音、短信等業務的下滑,2G業務收入同比下降6.1%。
“微信不僅僅在革短信的命,同時也在革騰訊自己發展多年的移動QQ的命。”IT時評人許松松告訴筆者,“大多數使用者將QQ號和微信號綁定后,大多數人會因為移動互聯網的特性和微信強大的社交功能而選擇只使用微信,而非功能重置且不具備更多拓展性的移動QQ。”
微信其實只是一個代表,對于移動互聯網的創業者來說,它其實是陌陌、見見、啪啪等的OTT應用的一個“代名詞”(Over The Top,即互聯網公司越過運營商,發展基于開放互聯網的各種視頻及數據服務業務),而微信的發展速度也是驚人的強大,從沒有用戶到1億用戶,微信用了433天的時間;從1億到2億,5個月時間;從2億到3億,4個月的時間。而與之“同而不同”的陌陌、見見等,因為沒有騰訊IM即時通訊這樣屹立于傳統互聯網的強大受眾平臺,在用戶數量上則相形見絀,但也聚合了從百萬級到千萬級不等的用戶群體,同樣在蠶食著電信運營商原有的彩信、短信乃至語音通話的領地。
即使微信收費了,即使真的如業界調查的一旦收費,即七成用戶拋棄微信,其實也不能改變短信等運營商業務江河日下的命運,許松松如是說。
微信今日對短信的終結,和當年短信終結尋呼業務何其類似。而這一切的取得,正如張峰司長所言:“我國互聯網企業最具創新意義的產品之一。”這是長期背著山寨罵名的騰訊最值得驕傲的一個產品,而其能夠風靡,關鍵就在于,它不僅僅是短信、彩信或通話業務的替代品,也不是即時通訊軟件的手機版,而是基于移動互聯網位置服務、社交需求和免費語音交互的用戶需求的創新型產品。
中國移動董事長奚國華就曾發出警告,除了運營商之間的競爭外,微信等OTT業務是中國移動作為傳統運營商所要面對的重要的挑戰之一,他稱,“來自于互聯網企業的競爭,從我個人來說這個競爭更可怕一點,為什么?他對你的傳統業務有替代性,比如微信替代我們的短信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我們的語音,這就是最大的威脅。”
即使沒有微信,也會有其他產品成為短信終結者……
運營商的背水一戰
電信運營商并非不知道通過行政手段讓微信收費而使其式微并不足以改變自身短信業務的命運,至多只是延遲。
就在工信部宣布不干預微信收費問題同時,中國移動研究院官方博客發布長達5000字的博文《微信收費究竟挑戰的是什么》表達了微信應當收費的觀點:如果微信不收費,相當于行業默許了騰訊這種踐踏運營商“紅線”的行為,直接后果是騰訊之后平步青云,各類其他即時通信軟件會紛紛毫無顧忌使用運營商網絡資源。
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工信部張峰司長所說的“互聯網企業利用了基礎運營企業的寬帶網絡來發展自己的業務”言辭的一種回應。“電信運營商的下一步,將勢必通過輿論攻勢和自身的資源優勢來壓迫騰訊及早實現微信收費。”一位移動互聯網業內人士告訴筆者,“一旦成功,諸如陌陌、見見等OTT應用將成為下一個收費目標,畢竟電信運營商掌握著真正移動互聯網的大入口,想要不留下買路錢,其實很難。”
而運營商也并非僅僅停留在口誅筆伐之上,就在工信部新聞發布后會,當晚,三大運營商的聯手反制即告展開,臨近午夜,深圳頂峰科技CEO董迎軍發微博表示,今晚10點左右收到中國移動應用商店郵件稱,“中國移動互聯網基地攜手中國電信愛游戲和聯通寬帶在線有限公司,將于2013年5月17日正式發布融合計費SDK,三大運營商10億用戶首次向你敞開了。”
此舉將打通三大運營商的領地,實現一次開發,全面覆蓋;一點接入,共同發布。龍博微科技CEO楊子文認為:“很顯然,運營商不打算讓自己淪為OTT們的管道,他們修了路,自己就要在‘市場條件下收過路費。當然,這樣打通平臺,移動互聯網用戶是樂意接受的。”
而對于電信運營商的下一步策略,楊子文分析稱:“收費與否,都難以改變運營商原有業務的頹勢,而他們必然會借助收費的契機,推出和強化自己的OTT產品,參與到市場競爭之中。甚至可能制定行業標準,以此來限制競品的市場發展。”
這其實就是電信運營商的長遠戰略,且目前已經在運作,例如中國移動近期啟動了新的飛信服務商招標工作,并將飛信中增添視頻通話等功能,還擬在手機桌面、ROM等方面增加用戶黏性,用以對抗微信。
然而,諸如中國移動的飛信、中國電信的翼聊和中國聯通的沃聊,盡管也OTT化了,并且有的產品推出的比微信更早,其依托于運營商原有用戶基數下的黏合度甚至一度占據了市場主流,但仍然在和微信等互聯網公司的戰爭中落入下風,其個中關鍵依然是創新度不足,害怕分割了自己原有業務的領地,結果最終自己的蛋糕送給了對手。
微信必然會收費,即使運營商不壓迫,微信等OTT產品的商業化之路也是必然,微信近日探索和游戲的結合,探求自媒體之路和推出公眾平臺等,都是在向商業化上探索,只是它們希望走類似網絡游戲的模式,即“免費暢玩,增值業務收費”和“用戶免費、廣告商付費”。
公關戰 為了微信的一切
微信收費大戰其實只是一個戰術級考慮,真正戰略級的考量還是運營商要為自己的OTT贏得更大的生存空間。
然而,真正在戰場上角逐的還不是微信和運營商,打得如火如荼的網上罵戰中,許多看不見的手,正在操縱著大眾的情緒,并謀劃著微信的一切。
今年1月,“互聯網數據中心創始人”胡延平透露,“從2012年的全年數據來看,電信運營商短信量比去年下降20%,彩信量下降25%,電話業務量甚至也下降了5%。”隨后大量的輿論皆以此為信息展開了“微信干掉短信”的報道和評論,并有聲音開始說微信應該收費。盡管隨后公布的運營商業績和此大相徑庭,但輿論讓運營商坐不住了。
運營商提出微信收費的請求成為了引爆器,但運營商自己還沒有掀起輿論攻勢,就已經有高級“微信黑”代勞。一時之間,“微信要收費了”和“大家快來用Line吧、用陌陌吧”等言論在微博、論壇乃至微信自身上到處傳揚,而和微信相似的各類OTT們也在拼命搶客。“這一幕和當年3Q大戰時,其他即時通訊軟件所做的一切頗為相似。”楊子文稱,“本來水不渾,可各方勢力的公關戰,硬生生把微信收費這個其實殺傷力并不強的議題變成了紛飛的大字報。”
當3月3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表示微信有收費的可能時,整個輿論在此前的信息鋪墊基礎上,雪崩了。搶客變得明目張膽,而如果微信不及時發布絕不收費的公告,短時間內流失的用戶將會難以預計,而更可怕的是,一旦朋友圈子發生轉移,微信好不容易建立的黏合度也會隨之轉移到其他OTT之上,并從微小流失轉變成一夜之間清盤。這是任何社交網絡都不敢去想象的結果。
整個三四月間,有關微信收費與否的傳聞在看不見的手操控下,不斷地被炒熱,而一些受訪者亦表示,這段時間內,微信上朋友們的活躍度似乎也變得低了。而值得注意的是,許多OTT都在此期間大量地展開新版本的推廣攻勢,其中也包括電信運營商自己的OTT。
“如果繼續如此糾結下去,再有一兩個月,結果就會很明朗了。”許松松認為:“這恰恰是那些不在正面戰場上角逐的一些企業所樂見的。”
打不過就下黑手,成為了互聯網競爭的常態,從殺毒軟件此起彼伏的口水戰到各大互聯網企業之間不斷指責競品抄襲的風波,互聯網這種不以創新為主業的競爭狀態,不過是在微信上重演,僅此而已……
(作者為知名IT時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