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中國銀監會已決定不再擴大消費金融公司的試點范圍。如果消息屬實,則意味著除了先前在北京、天津、上海、成都四地試點的消費金融公司之外,政府將不再發放更多牌照。不僅如此,現有消費金融公司跨區域經營、快速擴大業務規模的愿望恐怕也要落空。
業內人士認為,消費金融公司在中國發展前景并不樂觀。一方面,相關政策期望落空;另一方面,國內消費金融公司生不逢時、先天不足,既與銀行信用卡和個人消費貸款存在重疊,又面臨電商發展沖擊,還被小額貸款公司、民間借貸等多種融資模式多面圍堵。
模式之困
對于近日業界傳得沸沸揚揚的“上層或已決定不再擴大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的消息,消費金融公司相關人士多不置可否,亦有消費金融公司仍認為在未來一兩個月內消費金融公司試點在政策會有所變動。但另一消費金融公司人士則分析認為,實際上在去年11月一次有關消費金融的論壇上,監管層的表態已有短期內不會改變監管政策之意。
據稱在該論壇上,相關監管機構人士表示,消費金融公司試點工作的初衷是希望在小額、分散、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貸款業務中取得更大的發展。但目前有的公司還存在著尚未脫離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的經營思路,片面追求業務規模,存在單筆貸款大額化、產品類銀行化和特色化不足的問題。
“試點公司應該根據中國的國情,加緊學習引進消費信貸專業營銷和風險技術,加大產品創新研究,建立可持續的盈利模式。”該監管機構人士稱。且現場另有監管部門人士較為含蓄表態,目前消費金融公司還不具備大規模推廣的條件。
“距離那次論壇也就半年左右的時間,目前的思路應該沒有改變。”上述消費金融公司人士認為,目前對于消費金融公司來說最主要的還是探索模式,在模式未成熟之前,監管層進一步放開試點可能也沒辦法向上層交代。
據稱,此前四家消費金融公司中唯一的一家外資消費金融公司天津捷信模式頗受推崇,但目前這種“被推崇”也面臨著不確定性。
“近期捷信有關貸款費率較高的問題可能也引發對其模式的疑慮。”一業內人士稱。
捷信的消費金融模式與傳統銀行頗為不一樣,即與零售商緊密合作,直接支持購買耐用消費品,且其客戶主要面向中低收入群體,主要包括藍領、工薪階層和年輕夫婦等,這類人群具有較大消費需求的同時,由于收入水平,往往很難在傳統銀行獲得貸款。
天津捷信母公司捷信中國高層稱,有了捷信在業務方面的支持,零售商平均實現營業額增長30%。捷信戶均貸款額度在2500元左右,在幾家消費金融公司中戶均貸款最低,但也因為面向更低端的客戶群體,所要承擔的風險以及運營成本更高,貸款費率也相應更高。
在過去的三年中,幾家中資消費金融公司也做了頗多探索。比如北銀消費推出了用于購買家用電器、電子產品、家具等各類耐用消費品的“輕松付”,用于支付個人及家庭旅游、婚慶、教育、裝修等各類消費的“輕松貸”等系列消費金融產品,并開發上線了Mini循環消費貸款,這在國內是首創。
截至近期,北銀消費貸款余額達26億左右,在四家試點的消費金融公司中規模最大。
為了與零售商更為緊密地合作,近期北銀消費還宣布引入包括聯想、萬達等公司作為其股東。“在引入資本的同時,我們更看重股東帶來的渠道資源。”北銀消費相關人士稱。不過相對捷信而言,其他消費金融公司戶均貸款額度更高,面臨的客戶群體相對“更高端”,但貸款利率也相對較低。
“估計現在監管層也在想哪個模式更好。”某業內人士稱。
成長瓶頸
值得一提的是,在模式不盡相同之時,目前幾家消費金融公司的訴求側重點亦不盡相同。在北銀消費來說,征信體系的完善是構建成熟消費金融模式的重要前提。
“要構建成熟的消費金融運營模式,必須要有完善的征信系統作為前提,如果信息充分,消費金融公司可以很快審批。”北銀消費相關人士稱。
據稱,目前個別城市已開始將稅務、水電繳費情況加入了征信系統,但身居北京的北銀消費接入的僅有央行征信系統。
“我們現在就是用央行的數據庫,這個數據庫只有個人銀行貸款、信用卡信用記錄,如果包括稅務、水電繳費等方方面面信息都納入到個人征信體系里面,對我們的發展就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據稱在消費金融相對發達的日本,客戶即使兩三年未還款,消費金融公司仍有機會追回貸款,比如在其去民政部門辦理結婚登記時,便有可能接到催收貸款電話,因為民政部門信息消費金融公司亦能共享。但對征信系統完善的期待并非目前消費金融公司一致的最重點訴求。對于唯一一家外資消費金融公司捷信而言,實現跨區經營仍是重點。
該公司高層近日進一步表示,捷信產品會適時進行創新,比如天津的消費金融公司業務模式如果能在全國順利展開,會推出需要符合市場規模的新型創新性產品。捷信中國已經在中國投入25億元,包括天津捷信在內,員工接近9000人,捷信中國急于將天津捷信消費金融模式推廣到全國以實現規模化運作。
但北銀消費相關人士則明確表示:“我們最關心的重點是盡快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消費金融經營模式,更好地滿足中低收入百姓的消費融資需求,沒有跨區,我們也實現了盈利。”
在重點訴求不同之時,目前消費金融公司的發展也存在一些共同的難題,比如進一步拓展融資渠道仍存在一定障礙。監管層此前曾向試點公司征詢了各自的難點,這一問題是消費金融公司反映的重點之一。
“我們想進入銀行間市場融資,降低融資成本,這樣也能降低客戶貸款的成本。對于消費金融公司來講,不能每次缺錢的時候都增資擴股,再走一系列復雜的流程。”北銀消費相關人士稱。
目前幾家中資消費金融公司主要資金來源為銀行貸款,貸款成本基本在6%左右,遠高于銀行間市場籌資成本。捷信消費母公司捷信中國高層近日也對外表示尤為贊同上述建議,目前捷信消費的融資包括銀行貸款等多種渠道,據了解,整個捷信中國融資成本超過12%,這是該公司提供的消費貸款費率較高的原因之一。
培育市場
面對諸多小貸公司的涌入,“正牌軍”的態度令人玩味。消費金融公司捷信中國CEO邁克·史國奇指出:“隨著市場參與者越來越多,整個市場的蛋糕會越來越大,而規模的擴大對這個尚需培育的市場是件好事。大家很容易把消費金融和小額信貸這兩個行業混淆,消費金融業平均的貸款金額是2500元,小額信貸平均貸款金額是5萬元。這兩個行業的特質,決定了其流程非常不一樣。”
在中國,所謂消費金融公司,是指不吸收公眾存款、具有小額和分散的特點、為個人提供消費貸款的非銀行金融機構,目標人群多是藍領、工薪階層和農民等,這部分群體一般尚不是銀行機構的信用卡用戶。
雖然消費信貸一直是各大銀行的日常業務之一,但“消費金融”這一概念在國內出現得比較晚,消費金融近年來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監管方面的突破。銀監會副主席蔡鍔生曾坦言:“中國消費金融還有比較長的路要走。”這條路包括可持續增長的業務和盈利模式、區別于銀行的差異化產品及提高全面風險管理能力等。
這一點從中東歐最大的消費金融公司捷信進入中國的路線圖可以看出:2004年,捷信母公司PPF集團在北京設立代表處,2007年12月,捷信啟動廣東省消費金融業務,隨后兩年間,在全國各省布點并與全國零售商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直到2009年7月銀監會下發《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后,捷信才于2010年2月底獲批在天津建立國內第一家消費金融公司。
史國奇至今還記得,6年前,他第一次來到中國,下飛機第二天便飛去四川綿陽做市場調研。他和客戶交流,問他們對“分期付款”的看法,但結果并不樂觀,大概只有8%—15%的受訪者表示愿意接受這樣的產品,其他大多數人都沒有聽說過“分期付款”的概念。
直到有一天,史國奇看到了這一幕:一對年輕夫婦商量購買哪一臺洗衣機,丈夫想挑一臺功能簡單、價格最便宜的洗衣機,老婆則想買一臺更好、更貴的。史國奇從這個場景得出的結論是:即使在不同市場,人們在做購買決定時,思考模式是類似的。中低收入的人群不可能從銀行取得任何的貸款產品,而且人們也是先存錢后消費的思維方式。史國奇和他的團隊花了三年的時間,詳細調研了這個市場,開發本土化產品、完善風險管
理體系、快速審批,同時也采用了包括生物識別技術在內的很多技術。
據介紹,向有穩定收入但信用度并不高的人群提供無擔保無抵押、當天放款的信貸服務正是外資消費金融公司的典型業務模式。在全球,消費金融公司尤其適用于為小型城鎮提供服務,因為銷售網點貸款非常簡單,只需要一名銷售人員和一臺筆記本電腦就可實現。它們的分銷網絡主要包括四個渠道:店內分期付款網點、自己的分支機構、郵局和直接渠道(比如直郵)、電話營銷。
由于分支機構和郵局受限,在拓展中國市場時,史國奇將渠道重心放在其合作伙伴——本地的零售商和生產商上,在蘇寧、國美等電器零售商的店面里,隨處可見其駐點。
這是一種基于與信托公司合作的模式,提供店內(POS)銷售貸款:貸款通常是通過捷信駐點的員工(銷售代表),或通過與捷信合作的商家店員的專門審核。一旦審批通過,銷售人員將負責準備所需的店內貸款的文件,一個典型的貸款審批流程最快只需要30分鐘。
規模效應與風險管理
和全球消費金融市場相比,中國市場的想象空間巨大。數據顯示,現在中國大陸消費金融僅占消費貸款市場總額的4%,遠低于國際水平。預計在2010-2015年,消費金融將保持平均45%的年增長率,在所有消費類貸款中增長最快。另一方面,雖然目前四家試點消費金融公司已有三家盈利,但在監管層看來,距離最初的設想仍有一定距離。
目前,依托卡片的現金類貸款是國內消費金融公司主要的貸款形式。比如北銀消費推出的MINI循環貸、中銀消費的新易貸和四川錦城的輕松貸等,都通過向申請者發放可隨時提取現金的卡片,授信額度從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銀監會數據顯示,在37億元的貸款余額中,一般用途的消費貸款為34.81億元,占比達到93.85%。其中,一般用途的消費貸款都是以現金貸款的方式發放,如用于裝修的貸款中,就可以利用銀行支行本身的房貸客戶資源進行開拓。
業內人士稱,未來消費金融業務發展的理想方向是繼續向單筆金額小型化的方向發展。一是結合商戶的商戶專享貸,二是面向消費者的現金貸款,較為理想的戶均貸款額在1萬元左右。
在這種情況下,對于消費金融公司來說,規模效應非常重要,因為規模增長一方面可以降低綜合運營成本,另一方面也可減少違約和壞賬。一位業內專家表示:“消費金融的本質決定了高度集中化和批量規模化的經營特點,只有當消費金融公司的覆蓋范圍能匹配大型零售商的網點,兩者的合作才有意義,能真正促進零售商的收入;如果只允許消費金融公司在限定的區域內運營,風險狀況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惡化,因為潛在客戶數量會減少。”然而,規模增長的前提依然是監管政策的放開。
顯然,各家消費金融公司都寄望于以規模求發展,不過在培育市場階段,商業模式則更重要。與捷信主打POS貸款的模式不同,國內消費金融公司則采取了不同的模式。北銀消費是北京銀行全資的消費金融公司,其運營模式是以駐點銷售和終端銷售商代理等合作模式,與北京地區大中電器等各類零售商合作;在產品多樣化方面,北銀消費開發了包括用于購買家用電器等耐用消費品的“輕松付”、為教師設計專屬消費貸款的“明師貸”、向已簽署三方協議的應屆大學畢業生發放“助業貸”等。去年,北銀消費金融公司還推出了國內首款針對農民客戶信用消費貸款——“惠農貸”。中銀消費的產品模式與北銀消費類似,包括直營為主的新易貸信用產品和與商戶聯營為主的“新易貸商戶專享貸”。
“要構建成熟的消費金融運營模式,必須以完善的征信系統為前提,如果信息充分,消費金融公司可以很快審批。”北銀消費相關人士稱。
當然,市場保護和培育同樣重要,“盡管審批過程看起來非常簡單,但是我們鼓勵消費者一定要在慎重考慮后做出貸款決定。”史國奇解釋道。消費借貸的“因人而異”原則需要一定的技術支撐。目前,捷信的風險管控系統能夠評估申請人是否會由于過度消費而背負過重的經濟負擔,這一系統是其基于中東歐在新興消費金融市場原則下對中國市場進行本土化后的產品。與此同時,大數據應用在這套數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搜集越來越多能夠反映消費者行為習慣的數據信息。為防范欺詐,我們采用了包括人像采集在內的復雜計算機流程,并加以自動和人工數據核實。同時擁有大量的歷史數據庫存儲客戶風險記錄,在實現良好信用評分的同時,能有效預測客戶劃款逾期情況,并予以催收。”史國奇進一步解釋道。
除了風險管理體系之外,市場教育是這場暗戰的關鍵。“消費金融公司應該對在征信體系內沒有信用記錄的群體,進行信用意識的培養,讓其納入整個信用體系之中,從而擴大、規范整個信用市場,這是培育市場的基礎。”上述北銀消費內部人士稱。